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很有深度的形象,论者对她毁誉不一。本文从薛宝钗的生命意识、诗意追求和超越世俗等方面探讨了薛宝钗的人生境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群体本位,而西方国家(特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指英美)则强调个体本位。从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出发,对中西方思维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并侧重分析造成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差异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3.
许春红 《文教资料》2006,(27):70-71
人类本身与哲学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然而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习惯于用最简单的忽视和取消的方式使内心得到安宁。本文旨在通过阐释群体本位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理解群体本位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引导人们用群体本位的复归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群体本位的哲学,从而增添人们对群体本位哲学的理解和宽容,使人们感悟群体本位哲学那永不褪色的追求精神和独特的理性。  相似文献   

4.
儒家群体本位的伦理精神一方面形成了诸多传统美德;但另一方面,它却又忽视了个人的存在,消弥了国人的自主精神和个体意识,助成了一种臣民文化,这成为中国走向民主社会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7,(9):91-97
明清之际,士林的政治路向选择趋于对立,分化为规模庞大的遗民和贰臣群体。其分化的原因是多重的:从社会思潮看,与理学和心学的反复激荡有关;从政治生态看,与明季的体制弊端和党派争讼有关;从民族意识看,与民族主义思想和文化守护意识有关;从群体特质看,与个体本位或家国本位的文化品格有关。诸此因素的叠加,影响着易代士人在政治伦理与现实功利之间的权衡与取舍,最终导致士人政治路向群体分化。  相似文献   

6.
周君 《文教资料》2009,(26):118-119
"群体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群体本位思想是建立在家族的血缘群体基础上,它强调以群体为中心,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个人只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中国传统的这种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释了传统"群体本位"思想的历史形成渊源及其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对其优劣两方面意义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它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个体的时间洞察力及女性意识角度对《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个性、品格及命运进行了分析。认为贾宝玉具有较低的时间洞察力,这促使他无意于仕途经济,他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对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精致美的发现、感叹和呵护中。薛宝钗与林黛玉都是具有较高时间洞察力,她们都对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极敏锐的感知。但薛宝钗对于功利目的的追求,她的高时间洞察力压抑了她自身的女性主体意识。而林黛玉的较高的时间洞察力与较强的女性主体意识却引发出她对时间的忧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8.
皎然之所以成为诗歌史上以"诗僧"命名僧人诗歌创作群体的第一人,归因于他僧人本位的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突出的表现在皎然的诗歌理想、诗歌创作和诗学著作中,蕴含着其处于唐代三教争衡和禅宗内部宗派分化的历史背景之下,立足僧人本位对诗、禅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对"诗僧"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助益之功,诗僧的创作更是为"诗唐"增添了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人们一般认为薛宝钗性格上最大特点就是以理御情,但她在以理御情的同时,其潜意识里却仍有压抑不住的青春冲动。小说中多次写了她的失态,有人说这是她的虚伪,却无如说正表现了薛宝钗人格在心理层次上的分裂,是她意识和潜意识里矛盾冲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薛宝钗善于交际、长于处世,其左右逢源的公关艺术得益于对"孝悌"、"仁"、"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学思想的领悟和实践.从儒学视角来解读薛宝钗的公关意识和公关艺术,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提供参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学的自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作的自觉、观念的自觉和批评的自觉。在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学创作的自觉。而学创作的自觉,仅仅是学自觉必须的一种条件而已。学创作的自觉,是学观念的自觉和学批评的自觉的前提条件。但这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说法,事实上则难将创作的自觉和观念的自觉截然分出先后。学观念的自觉应具备两个最为重要的条件,一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二是学作品的积淀。  相似文献   

12.
卡西尔认为:在各种象征形式中,神话是最基本的;文化生存的基本形式起源于神话意识,各种象征都产生于原始神话思维的一些最初形式里。神话思维是一种具象性、情感性的思维,也是一种生命一体化的交感思维和象征性思维。神话思维的三个基本结构形式是空间、时间和数。神话思维中的自我主体范畴脱胎于原始的灵魂范畴。在人与物质世界和人类群体的关系中发展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文化自我意识是自我范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具有突出的"人化"特征的希腊神话,实质是古希腊人以神秘的形式对人自身的设问和解答,内蕴着丰富的自我意识--自我生成意识、自我本质意识、自我价值意识、自我责任意识.这些意识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古希腊人对自我的原始关照,并透射出人类自我理性认识的曙光.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自我意识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测量目前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本研究从影响中学生发展主动性与自觉性的主要因素出发,设计了包括自我观念、自我设计,自我体验、自主意识和自省意识5项因素的量表,经性能检验,取得了良好的信度与效度,用此量表对1989名中学生进行测量,发现了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公关是现代人进入社会的一张入场券,大学生要成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健康文明的群体,也离不开公关的支持。大学生应具备公关素质,应树立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推销意识、合作意识等公关意识。大学生还应培养求知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公关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性别角色社会化与女性消极自我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女性消极的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它是在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同时,逐渐将社会对性别的期待内化到自我意识中的结果.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盲目模仿阶段、心理抗衡阶段、自觉内化阶段,其中青春期是关键期.在女性消极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中,社会文化、时代特征起主要作用,但女性自身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应进一步消除社会性别轻视,矫正女性自我认识偏差,对青春期女性及时正确引导,以消除女性的消极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试论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个体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缺少个体主体意识。文章从天人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知行关系入手 ,分析了早期儒家思想中蕴涵的肯定个体主体意识的倾向 ,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的个体主体意识原本就潜在于早期的儒家思想中 ,只不过被长期掩盖和忽略 ,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和而不同应成为比较教育发展的方向.遵循和而不同的方向,促进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和探索,必须关注比较教育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在比较教育领域里实施跨文化哲学对话重要的是实现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形成过程中,人为工具的活动成为人类清晰意识思想与存在的本质差别,进而建立起意识对存在,对主体,对思想自身的认识关系,形成自我意识能力的实践基础,而自我意识即自思能力的产生,又成为理性智慧的发生学前提,其互关律深藏着思想滥觞的玄机。  相似文献   

20.
晚明儒家道德价值体系在士人心中的瓦解,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不仅使山水对袁宏道的人生具有了以往不同的意义,也使他对山水审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趣”与“奇”之追求。通过山水与自我的共鸣和互动,我们可以体察袁宏道所代表的晚明人自我意识的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