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如何面对来日社会的求助,搞好救助性报道,这是现今媒体经常需要回答的问题。每求必应是不可能的。如果报章上连篇累牍刊发此类报道,既不符合新闻规律,也对读者构成无形的压力。当一张报纸成为求助信息的集录,她就下再是一张新闻纸;当媒体总是不加选择地大篇幅推出救助性报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把是否救助、如何救助等难题转移给了读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在现实生活中求助未果,网络中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网络求助信息,这实际彰显出网络往往成了弱势群体寻求救助的有效途径.但是从网络的传播特点来看,一方面网络有效降低了使用媒体的门槛,但是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负面影响,即要从成千上万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求助者有时会选择传播低俗化内容以吸引眼球,这不可避免加剧了网络低俗化现象.本文试以"酒鬼妹妹"事件为切入点,以网络低俗化为研究重点,探讨网络环境下媒体应该如何承担责任,积极进行议程设置,有效杜绝网络低俗之风.  相似文献   

3.
师强 《声屏世界》2011,(5):54-55
社会求助媒体的突发事件(下简称"社会求助突发事件")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紧急电话等手段,希望媒体帮助排解困难的突发事件。"人有旦夕祸福",社会求助突发事件难以避免,而救助又涉及人员运送和疏通交通等难题。交通广播被求助的事件多有发生,这是广播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理应全力以赴,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全社会热衷于慈善救助的大背景下,媒体也投身于慈善救助这一洪流中,成为我国救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媒体慈善救助活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说,一些受助者形成了救助依赖,一些受助者缺乏感恩之心,使捐助者爱心受挫……如何在慈善救助中避免这些不和谐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进入9月。各地救助贫困学子的活动进入尾声,媒体对慈善助学的报道也逐渐减少。然而,综观今年以来一些媒体对救助贫困学子的报道.却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作为地方党报,在充分发挥好喉舌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更多地将笔触伸向基层,关注弱势群体,用新闻救助的方式唤醒埋藏在人们心中的爱心,以此达到救助弱势、引领社会风尚.促进道德建设的目的。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地方党报如何开展新闻救助进行论述,最终得出新闻救助是通过有效的媒体运作,找准资金与求助对象相互结合最有效的方式这个论点。  相似文献   

7.
不知从何时起,"有困难找警察"已经被"有困难找媒体"悄然取代了.许多事件经过媒体披露之后,也的确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于是人们习惯于一旦遇到不幸,马上就想到向媒体求助,而媒体也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各种需要救助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8.
陈雪 《新闻三昧》2005,(7):26-27
在我国,老百姓往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把媒体当作最后的希望。媒体将求助的困难报道出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得他们获得帮助、问题得以解决。我们且将这类报道称为救助性报道。在此类报道中,关于女性舍身救亲人的报道近年来层出不穷。据对《南方都市报》、《辽沈晚报》、《重庆晚报》、《新快报》的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9.
为基层服务、关注民生、救助弱者是新时期新闻媒体坚持"三贴近"、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如今,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性求助,新闻媒体如何才能避免"包打天下"的尴尬局面,从而提高救助性报道的成功率?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救助性报道存  相似文献   

10.
新闻调查能深入揭露社会问题,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提升媒体知名度.但新闻调查有三难,找线索难、调查难、求证难,成为制约、影响新闻调查进行的瓶颈.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由于网络的特性,网络在破解新闻调查难题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1.
为基层服务、关注民生、救助弱者是新时期新闻媒体坚持“三贴近”、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如今,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性求助,新闻媒体如何才能避免“包打天下”的尴尬局面,从而提高救助性报道的成功率?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救助性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朱颖 《新闻通讯》2013,(7):60-61
有困难,有不幸,找媒体,媒体出面,捐款踊跃,困难解决。越来越多的“落难者”将媒体当成了“万金油”,认为所有的“头疼脑热”都管用,而社会大众则开始对这些如出一辙的报道产生了“抗体”。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众,当遇到突如其来的、无法承受的挫折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向媒体求助。给重症患者以救助,给贫困学生以资助,给农民工讨薪等,不可否认,救助类报道让不少深陷绝望的人重获新生,让不少人感动于我们的社会温暖如春。  相似文献   

13.
市民报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求助急难事纳入报道范围,处于辉煌时期的市民报,纷纷开专栏设专职记者和独立部门。借助市民报的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公益慈善报道在大病救助、助学助老等方面,承担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近几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人手一份市民报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市民报公益慈善报道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压缩报道内容,延长相应专栏周期,有撤并了相关部门。市民报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打通实现公益慈善的"断头路",增强报道的渗透力和效果;市民报还应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紧扣时代主旋律权威发声,在公益慈善报道深度上下功夫,提高在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时代,新型媒体发展十分迅猛,短短十年时间,第四媒体(网络)、第五媒体(手机短信和手机报)运营而生,并迅速普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新型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形成巨大的冲击,新闻资源、广告份额、读者群体被新型媒体抢占和瓜分,报纸发行难、难发行已成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网络求助往往引发超出预想的心理代价,导致所谓“网络暴民”的出现。“网络暴民”侵害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引发出不可小觑的“蝴蝶效应”,鉴于此,应通过报纸等媒体修正网络道德监督偏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慈善事件的报道己成为各级媒体关注点之一,它不仅为媒体自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素材,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大批社会弱势群体以及身处困境的人们得到了社会及时的救助与关注.然而,在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对比中,我国慈善事业以及慈善类电视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7.
冯秀果  秦雪 《传媒》2018,(7):81-83
当前,通过网络媒体募捐求助的信息越来越多,然而网络媒体传播的这类信息可信度较低,这导致诈捐、骗捐的现象频繁出现,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阻碍了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慈善救助的行为.如何提高网络媒体募捐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规范网络媒体的信息监督,完善网络信息传播体系,激发人们参与慈善募捐的积极性,就成为当前网络媒体募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发动社会民间力量救助弱者提供了技术支撑,网络救助性报道应运而生。为探讨网络型救助报道使用的劝募策略,本文选取新浪网新闻频道2009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所有救助性报道共298篇,进行内容分析。消极性框架效应的标题引发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救助档案,是我国政府机构所属的,民政部门所管辖的,各种社会救助工作产生的,不同形式的档案文件,是指流浪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和救助管理机构,在对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甄别和实施救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经整理归档的各种文件材料。一、救助档案的特征救助档案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救助档案有广泛的社会来源。其来源地包括村委会、乡镇政府、街道社区、  相似文献   

20.
网络求助往往引发超出预想心理代价,导致了所谓的“网络暴民”的出现。“网络暴民”侵害公民隐私权和名誉权,引发出不可小觑的“蝴蝶效应”,鉴于此,我们应该通过报纸等媒体对网络道德监督偏差来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