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论坛     
记者借资料要还廖世勤提出这个问题,并非不足挂齿的小事情。我在有些单位采访中,曾听到一些领导和主管文书档案的同志埋怨记者借了资料不还,弄得人家工作很不方便。言谈中对记者很有意见。“敬人者人恒敬之”。被采访单位信任记者,不需任何手续积极为记者提供方便,而...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工作不外乎“采”、“写”两个万面。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知识。 先说“采访”。这首先是一种与人的交往,而且还不纯粹是一种平等的交往。你是有求于人的,要向人家要东西,要人家给你谈,这首先要建立信任。采访一开始,对方也在研究你,看值得不值得对你谈。这是一次有趣的交谈呢?  相似文献   

3.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10,(12):25-26
为何说记者这个职业是青春饭之所以说记者这个职业是青春饭,首先是因为做记者需要体力。在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体制下,记者这个职业尤其是青春饭。人们对新闻从业者成就的认同,首先是看你当没当总编、当没当主任。当你不再年轻的时候,你没被提拔上去,别人——年轻的领导搞策划,指示让你去完成,你心里是否坦然?  相似文献   

4.
李松林 《视听界》2010,(6):10-10
我曾经不止一次接到网友留言提问:你是记者吗?这个问题真的让我很难给出答案。肯定回答吧,我只是个新闻专业的本科在读生,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个准记者;否定回答吧,网友们又觉得我遮遮掩掩,为人不真诚。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况,我已深陷多次无力自拔。  相似文献   

5.
徐莹 《新闻实践》2012,(1):23-24
在与年轻同行的交流中,常听他们问,怎样采访才能不被拒绝?为什么你的采访对象总愿对你敞开心扉?我的心得是:沉下去,蹲下来,用心听。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1983年以来,我陆续开展了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砖池养鳖等水产养殖业,很快见了效益。这之后,采访的、拍照的、录相的都曾到过我家,我的名字也曾在多家报刊出现过。这时候。有一位年轻教师开我玩笑说:“你也有文化,自己也能写,稿费别让人家混去了!”我当时虽然没吭气,但心里却真的动起来:人家采访时问我靠啥取得成功均,我不也是说“我有文化”吗?作为一名有文化的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就不能创造精神文明吗? 我搞渔业生产,多亏县水产股长朱禹章为我提  相似文献   

7.
问问导报人     
加入经济导报这个团队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导报却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自私、自利、自恋”。您认可这样的观点吗?还是先来问问导报人。 一问导报人,你是不是很自私? 我们的记者许慧艳曾经这样说,“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老板,对他们职位和成就的尊敬都不等于放弃采访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B一双双温暖的手,帮助失学儿童走进了课堂。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里,蕴涵着明天的希望。采访途中,同行的记者与一个小女孩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在这里干什么?──捡瓶。──捡瓶干什么?──卖钱买馍,给妈妈和妹妹。──你爸爸妈妈呢?──爸爸打工去了,妈妈病了。──你有几个妹妹?多大了?──大妹7岁,二妹6岁,三妹4岁,小妹2岁。妈妈还想要个小弟弟。──你读书了吗?你想读书吗?──想读书。没钱……这名9岁的小女孩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高飞燕。像高飞燕这样的失学儿童,在西海固地区还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9.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智者:“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同时也能给别人带去愉快的人呢?” 智者看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独自在说话──说说一个编辑的责任感韩小蕙经常会有年轻的同行来找我,请我帮他们去向名家约稿。逢到这种情况,一向乐意助人的我,却每每断然拒绝。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这里面有着一份责任──比如,你知道别家报刊的口味、需求吗?你知道人家是怎么审稿、用稿的?你知道...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的明星拒绝采访,乃至耍摔记者采访本的事屡见报端,不由使人想大骂一句:摆什么臭架子!可又一想,能怪人家吗?别人不想与你合作,你却一味死磨硬泡,岂有不恼之理! 怪记者,也不对。因为采访乃记者的本职工作.其实,记者们常有这样的体会,一些明星在尚未出名之前,总是希望有记者来为他们写点赞扬的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十多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让你感到左右为难的是:不写吧,觉得对不住人家真诚的邀请,又个自时间长了成为“不受欢迎的记者”;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到编辑那里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也显着记者没水平。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3.
也许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每逢开会、听报告、参加业务培训等等,无论你记得多么快,别人的话总是无法原原本本地记下来。在记录的现场,当别人想看看你的记录时,你总有一种羞涩感,为什么?一怕自己的字写得不好让人见笑,二怕内容记得不全伤了自尊,因此,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将笔记本递给人家时,就会来一句先发制人:我也记得不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得了名记者吗?周胜林长期以来,新闻界有一个十分诱人的课题困扰着我。这个课题就是:中国出得了名记者吗?我在复旦大学担任新闻教学研究工作已有34年,一直主讲《新闻采访与写作》,近几年则主讲过《名记者与作品研究》《高级新闻写作》,可以说是专门研究记者...  相似文献   

15.
提前5分钟,我来到中央电视台体育组张斌的办公室,从他的同事那里了解到两天前张斌刚刚义务献血。张斌是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和《足球世界》两个栏目的制片人,节目从策划、制作、播出,事无巨细,他都亲为。我心里不禁开始墙咕:采访是否不合时宜?张斌献血后是否更需要休息?这时,我看到,一个高大魁梧的汉子走了进来,精神依旧,神采依旧。面对张斌,这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这个有着近10年采访经验的记者,这个力图开创中国体育节目新风格的电视人,这个热爱足球的超级球迷……从哪个角度切入采访?于是我说:“记得你曾…  相似文献   

16.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一位年轻记者反问我:“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费力,费时间,出稿慢,还不如赶赶场子,看看现成材料,抓些短平快的。是呀,深入采访有什么好处,会得到什么?记得一位新闻前辈讲课时打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19.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20.
记者曾碰到过这么件事:一次,笔者到某企业去采访他们是如何做好对市民的食品供应工作的。一进经理室,坐定之后,笔者发现经理的态度不是很热情,茶没泡,话不多,脸色也不太好。就这么着,笔者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别扭地采访着。过了一会儿,经理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这个采访要不要钱?如果要钱,我就拒绝采访!如果不收钱,我就配合你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