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2.
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不仅表现黑人女性寻求独立的自主精神,也传承黑人群体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所罗门之歌》就是一部有关黑人男性摆脱他者地位、构建自我身份、寻找自我价值的小说。该书讲述了主人公奶人,由迷失自我、对周围人漠不关心、遗忘历史到清醒刚强、独自南下寻找祖先根源、领悟传统文化和祖先理想的转变过程,凸显了自我身份的构建与社会认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他对自我身份的追求。他经历了成年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他的成长铺设在螺旋式结构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中,这些充分说明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4.
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她们的渴望、需求、创造性和才能往往被忽视,但她们一直在积极努力地寻找自我身份。《紫颜色》的女主人公西丽经历了从自我身份的丧失与扭曲到自我身份的发现再到拥有真实自我的过程,最终摆脱苦难——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5.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7.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09,(41):24-25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与认同的艰辛成长历程。这一历程揭示了白人文化主导下的黑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增强自我主体意识,正视和认同自我身份,并建构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8.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突出反映了黑人女性积极建构种族文化身份以及女性身份的愿望,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黑人女小说家的创作思想集中表现在她们的作品之中,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经历。这些小说家们的努力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同名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裘帕·拉希莉的作品,描述了印度的果戈理一家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经历。四位主人公艾修克、阿西玛、果戈理和毛舒米在生活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身份窘境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身份追寻。本文以《同名人》中四位主人公的美国生活经历为出发点,剖析他们身份窘境的成因,探寻他们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文化归属的寻找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曾玲 《考试周刊》2009,(20):29-30
本文分析了奥尼尔《琼斯皇》中的主人公琼斯皇内心对自己身份归属的挣扎。作为一个美国黑人,一方面琼斯皇无法摒弃对自己黑人历史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他视成功的白人为偶像,深信白种人的优越。尽管自己是黑人,但在行为上俨然是一个白人。当逃到森林里,琼斯皇先后出现了六个幻象,每个幻象都是其对内心身份归属挣扎的外在化。他的森林之行实际上成为其对身份的追寻之旅。  相似文献   

12.
成长小说《巴德,不是巴迪》以其鲜明的黑人文学特色、独特的叙事策略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乃至20世纪美国青少年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利用黑人独特的叙事策略达到建构主人公文化身份的目的。通过研究小说的语言特征和其中的非语言因素可以发现,小说通过利用美国黑人英语构成"讲述者文本"并再现特定的文化现象来构建主人公的黑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3.
《土生子》、《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这三部里程碑式的黑人小说中对黑人年轻一代的典型成长过程进行了描述,指出黑人立足现实社会的根本是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指出当前黑人困苦生活的根源不只是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还有黑人自身的身份、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17,(4):40-44
在群星璀璨的美国黑人文坛,最闪亮的莫过于托尼·莫里森。作为世界闻名的非裔黑人小说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创作中都显示出黑人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美国黑人身份解读为切入点,通过对《爵士乐》中主人公身份"迷失"及"追寻"等主题的梳理,系统分析黑人历史及黑人文化对其身份建构的内涵,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魏萍 《华章》2007,(3):130-130
二战后,美国文坛上涌现出大批黑人作家,他们以其犀利的文笔控诉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罪恶,抒发他们的悲愤,歌颂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并且不懈地探索和寻求一条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道路.许多黑人作家从一开始就着力表现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在这些作家作品中,<看不见的人>是战后出现比较早的一部描写主人公寻找自我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荒诞、敌对的环境里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故事,描写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的心理异化过程和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16.
杨君 《华章》2011,(25)
小说《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奶娃”一家三代对不同时代美国黑人的生存方式的不同理解,展示了在白人文化压迫下的美国黑人对白人文化的不同的态度以及对黑人文化的追寻,尤其是主人公“奶娃”从密西根往南方的旅途中,寻找家族祖先的足迹,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转变,并最终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7.
克劳德·麦凯的《回到哈莱姆》描摹了20世纪早期的黑人跨国体验。学界主要阐释了作者个人的跨国经历与黑人国际主义思想对小说塑造主要人物的影响,而忽视了小说中副线主人公雷的国籍及其旅居哈莱姆的意义。雷的跨国移民经历既再现了麦凯的复杂跨国情感与认同经历,又观照了哈莱姆作为流散非裔移居的理想家园与城市黑人社区所承载的空间意涵。论文提出哈莱姆具有三个维度,作为移民唤起历史记忆的地理空间、建构跨国身份的政治空间及容纳差异的多元文化空间,并考察移民在跨国流动中历经的现代性体验,以此揭示他们通过改变既定身份与重新定义自我而竭力摆脱传统的民族、种族和阶级观念的束缚与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参与到美国城市的种族空间生产中。  相似文献   

18.
《向苍天呼吁》是一部关于追寻身份认同的小说。小说通过一个黑人家庭各成员的种种经历,向读者展示了黑人群体的创伤性体验和记忆,这种体验和记忆是黑人过去的重述,同时也预设了黑人的可能性未来。主人公约翰冲破了父亲、宗教、群体和自我否定的重重包围,重新寻回早已失去的身份,同时也架承了黑人的过去和未来,为本族群体寻回失去的身份。作者鲍德温通过约翰表明了黑人和黑人群体不能在悲痛的创伤中盲目失去自我,应该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在整合中确立本群体的身份的立场,同时也揭示爱的力量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赫斯顿的长篇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叙述了奴隶制废除后,仍处在男性权威和白人至上的思想桎梏下,黑人女性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女性意识觉醒的思想和感情的故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珍妮的"身份"解读,引导读者分享作者所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目前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作品主要展示一个叫"奶娃·戴德"(Milkman Dead)的男性黑人青年如何去寻求黑人历史文化之根和自身精神独立的成长过程。在《所罗门之歌》中,通过描述奶娃在成长过程中对种族意识的获得,莫里森表达了美国黑人应该通过回归传统文化和寻求种族身份来获得平等地位的理念。而奶娃的成长经历,则展示了美国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