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各高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理念。语言学习“工具论”培养思路可能造成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足。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熟悉程度超过了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学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维价值影响着英语专业学生审美兴趣、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的习得和培养。因此,推动大学生建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少数民族文学融入文学课程教学是实现“文学共和”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关注重点。以英语专业为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能够实现核心素养构建目标的教师为宗旨,调整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核心素养背景下,部分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课程价值取向忽视教育的新特征;课程设置固守“学科本位”,缺少整合性;课程设计模式忽视语言教育的特性。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以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指导原则,从课程价值取向多元化,突出教育特征;以核心素养为主线,整合课程;依据不同素养的培养要求,构建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等方面改革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学方向课程对于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共情能力、联想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从低年级专业核心课程的英语文学导论,到选修课程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及文学史课程,再到高年级文学批评方法类课程,构建了文学方向横向与纵向交错的课程矩阵,以进阶性、延展性与立体性为特征,不断优化英语专业文学方向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学科核心课程。在“三全育人”和“智慧教学模式”背景下,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符合新国标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无法适应现阶段的课程创新性教学改革趋势,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创新。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依托的考核方式能较好地规避传统方式的弊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学习环节中,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考核评价,是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可行性之路。  相似文献   

5.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段高年级的重点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鉴赏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起重要作用。本文从学生的需求和认识出发,对河北省邢台学院外语系2008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地方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现状,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出以专业核心课为基础、专业选修课为提升、专业平台课为延续、通识通修课和新生研讨课为拓展的四位一体的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教学体系,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来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构建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的高端英语人才。为了评价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提高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对某省一所地方高校20级英语专业1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总体认同度较高,其中的“家庭美德”和“马哲辩证”教育还需强化;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普遍认同,但独立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有待提升;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认同度较高;对“课程思政”评价方式基本认同。建议: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加强文学课教师“课程思政”的主动意识和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8.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近年来英美文学等文学类课程却处在了一个不断被边缘化的位置。“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无疑给了英美文学课程一个实现突破自我的重要契机。该文以“互联网+”英美文学视角,结合作者采访、实地调研,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新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以期为改进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谢燕 《海外英语》2023,(4):111-113
综合英语课程作为英语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不仅训练学生的五项语言基本技能,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英语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好核心基础课程来开展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可以保障对学生开展“育人铸魂”。文章首先阐述综合英语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然后论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元素融入综合英语教学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最后举例说明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融入课程教材的单元教学中以达到思想育人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20世纪文学批评与英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维多向地开展文学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全面把握文学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以文学的“无用之大用”培养学生的智商与情商,顺应时代发展对复合性外语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人的学习风格入手,对感知风格、记忆风格和思维风格的基本含义及应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在英国文学史的教学中,针对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英国文学史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2.
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与学无法分家,学在英语语言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应有重要地位。学课既为全面学好英语这门学科所必须,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知识营养素,学课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操作性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媒体技术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必须考虑到英美文学课教学要针对“新人类”学生的共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目的和不同学习兴趣的要求;其次,教师充分考虑到文学本身的系统性、教学的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实现师生多元互动,多向学习,整合英美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14.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外语教学实践,传统的英美文学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文章以凯里学院为例,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方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思辨能力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出发,结合英美文学教学的本质规律,探讨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外语型国家,英语表现出与母语国家和二语型国家使用的英语不一样的特点。文章借用印度英语研究的集大成者Kachru的相关原理和理论探析了中国英语新文学作品(以哈金的处女作In the Pond为例)中的中国英语表现出来的特征,并将其与同是"非母语变体"的印度英语作对比,发现二者的相似处和不同点,简要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专业的英关文学课,不能因侧重语言文字训练而忽视其“文学”传达。课程设置是这一传达的重要环节。就海明威短篇名著而言,它的人物对话能带出文学形态问题,它的叙述角度能带来叙事视角问题。文学的一般性知识和规律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应是该课程设置的主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18.
英语双关语(pun)是利用语言的同音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使一句话产生两种不同的意思,即“一语双关”,从而使语言生动、活泼。双关语在英语中的运用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是越来越丰富多彩。英语双关语蕴含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较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英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双关语知识,既能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利于深刻理解英语的幽默,进而提高英美文学欣赏素养及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英美文学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日益边缘化。基于这一现状,分析传统英美文学授课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并从课程规划、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途径及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证明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The apparent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strands of conservative thinking on education have been particularly clear recently in relation to 16–19 English, where a reactionary insistence on the "gold standard" of traditional A Level 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ditional literary study in general, sits uncomfortably alongside an aggressiv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ist modernis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and offers an example of a practical alternative to bo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