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具有提高人们审美情趣的功能。那么音乐审美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通常所说的是指音乐给人们感官上、情感上及理智上的满足。所谓感官上的满足,是指音乐中生动有力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和声以及鲜明个性带给人们的愉悦;所谓情感上的满足,是指音乐情绪中的喜、怒、哀、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中,中国民歌合唱不仅体现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更表现出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对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的审美导向作用,引领了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五方面对中国民歌合唱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中国民歌合唱音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音乐的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其悦耳动听的声音、婉转流动的曲调、浓淡相宜的和声、重复变化的主题,以及随之产生的感觉和意味、情感和想象、象征和思想,给人们以听觉的触动、悦情怡神的美感和精神的升华。本文就音乐的动感美、旋律美、节奏美、节拍美及力度美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音乐教学是向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培养幼儿的审美观,增强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本身就是富于情感、趣味娱乐的,它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在智力上得到开发,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素质上得到提高。因此,本文从节奏、音乐欣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方面,阐述了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巢建芬 《考试周刊》2011,(62):223-224
音乐欣赏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领会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和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感的关系,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与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和读者的审美愉悦密切相关,但重要的还是基于情感节奏表现的需要.把彼此不同的声韵因素组织起来,使之适应于所要表现的情感节奏,就产生了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又表现为均衡美、错综美、抑扬美和回环美.  相似文献   

7.
<正>音乐融合式教学将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结合起来,运用语言、造型、表演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爱好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升华。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文学表现的艺术形象是具体的,多含有联想的造型性。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韵律节奏同舞蹈的形体动作是契合相融的,在艺术  相似文献   

8.
海南黎族民歌是运用海南方言演唱的黎族韵调歌曲,歌词内容多姿多彩,曲调形式多样,无论是音乐特点还是曲式结构,均体现出鲜明的黎族民族文化烙印。同时,黎族民歌在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中流转至今,还反映了黎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文章以海南黎族民歌为中心,从歌词以黎族的地方方言为主、歌曲传递出黎族的精神内核、民歌的唱调多变且风格独特等方面阐述了海南黎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从曲调平和柔美、结构短小精练、节奏柔和平缓等方面分析了海南黎族民歌的曲式结构,从人文价值、艺术价值、时代价值三个方面论述了海南黎族民歌的现实价值,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9.
节奏是表达音乐情感的有效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节奏的重要性,通过儿歌法、身体律动情境教学、游戏、伴奏等多种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节奏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学语言的音乐性,与民族语言的语音特点和读的审美愉悦密切相关,但重要的还是基于情感节奏表现的需要。把彼此不同的声韵因素组织起来,使之适应于所要表现的情感节奏,就产生了学语言的韵性。学语言的音乐美又表现为均衡美、错综美、抑扬美和回环美。  相似文献   

11.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颀的音乐诗是空前启后的优秀之作。他运用比喻、映衬、用典、对偶、转韵等多种表现手法,着力描绘音乐的声音和意境,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创作出有很高艺术成就的音乐诗,并且启发和影响了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音乐诗创作。  相似文献   

13.
李颀的音乐诗是空前启后的优秀之作。他运用比喻、映衬、用典、对偶、转韵等多种表现手法,着力描绘音乐的声音和意境,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创作出有很高艺术成就的音乐诗,并且启发和影响了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的音乐诗创作。  相似文献   

14.
朱文琪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1):38-40,46
李遇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为中国手风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长征》是其创作的第一首手风琴奏鸣曲。作品中蕴含着三方面的创作特征:第一,民族性音乐元素的运用;第二,音乐语言的中西交融性;第三,乐器表现手法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的音乐大师黎锦晖所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仅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践行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现实积极意义。文章针对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现状,提出将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应用于现行小学音乐教育中,从中探索出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的推广教学和实践活动与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契合性及其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蒙古族民歌与不同音乐体裁和创作方式的逐步结合,孕育、产生了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具有蒙古音乐风格的器乐曲。蒙古族民歌的器乐化发展,既保持了民族音乐的内涵和普遍的表现形式,又融合了当今中西音乐的多种创作技法,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多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联系,注重音乐文本理论的著述和研究,而较少涉及、深入到音乐的形态和本体及其内部人文精神,进行审美观照。古琴寄寓了儒家深刻的载道、明志与修身、养性的愿望和希冀。道家所唱之情,佛家所唱之性,儒家所唱之礼,使音乐沦为礼的附庸、政治的奴婢,失去独立的地位和自由发展的可能。在中国传统儒家礼乐文化中,音乐的作用和功能只是停留在了经世致用和比附道德,服务政治的层面和狭隘的范围之内,而真正能体现音乐怡情、畅神、审美的功用和价值,却因此而几乎消弭殆尽。礼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肢解了音乐本体,最终显现为无情之礼乐之道。  相似文献   

18.
音乐人类学的“音乐”观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人类学认为,音乐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教育也是特定音乐文化的反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借助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与音乐是同一个大艺术门类中的两个不同的艺术品质.从舞蹈与音乐的功能差异和共同基础.讨论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节奏特性、音乐与舞蹈的同步与不同步关系、乐艺术对舞蹈创作的动力性质.舞蹈审美中听觉感知范围和舞蹈音乐的结构.舞蹈音乐只有坚持其作为音乐作品的结构完整性,才能提供给舞蹈以高质量的音乐.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音乐是两种既有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符号形式。其中,诗歌作为语言精华的代表与音乐的实体——乐曲,从美学角度通过对中、英文诗歌与乐曲韵律节奏的分析,体现出韵律节奏美是语言符号与音乐符号之间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