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总结脱贫攻坚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扶贫路径,助推职业教育将脱贫攻坚前期经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Nvivoplus11软件,选取了14个代表性省份及直辖市出台的41份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从“资助保障”“组织部门保障”“学校建设保障”“帮扶机制保障”“社会保障”等五个方面对脱贫攻坚阶段职业教育扶贫政策进行整理分析,梳理省级层面职教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路径,总结其特点。并从进一步细化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文本、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以及扩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容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扶贫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的现实选择,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测量与认定模糊、扶贫措施与扶贫对象需求相脱节、多元协同主体缺失等困境,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乡村振兴总要求,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协同扶贫治理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路径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校“扶贫夏令营”将目光聚焦到农村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上,对于推动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积极组织开展“扶贫夏令营”,打造扶贫工作特色品牌,助力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乡村教育振兴的新发展目标,相较于传统“单数质量”式乡村教育发展过程而言,高质量发展涉及的是“复数质量”式教育振兴所形成的“大质量观”。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教育议题上从乡土建设走向高质量乡村振兴、在教育空间上从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教育文化上从“离农”走向“为农”的整合。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振兴更加注重“育人”“终身”“智能”“质量”等内容,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助力乡村社会整体性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此,应通过构建城镇村一体化教育体系、打造数字化乡村教育链、培植乡村师生文化自信和认同等路径,加速推进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5.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之年。我国当前的教育扶贫政策表现出价值取向更加公平正义、覆盖领域愈加全面、扶持对象更为精准聚焦、体系构建不断立体延拓、工作机制融合多元主体等特点。针对"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突出等问题,考虑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我国应制定常规化、制度化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实施综合性教育扶贫措施,建构教育扶贫共同体,开展教育扶贫政策评估,强化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衔接。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理清体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内涵和价值出发,揭示其具体困境及实现路径,进而发挥体育扶贫的多元效应,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分析表明,体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表现为:优化健康管理,实现体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的深度融合;体育文化引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培育乡村特色体育产业,反哺农村体育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价值理念存在偏差、多元主体责任不明、供给与需求不均衡等现实困境,直接抑制了其实践成效.基于此,构建出了相关实现路径:深化价值认知,以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思想统领体育扶贫实践;坚持政府主导,与时俱进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扶贫体系;对接多维脱贫,构建体育扶贫助力大扶贫格局;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体育扶贫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李强 《成人教育》2022,42(5):63-71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将2012—2021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与“职业教育扶贫”相关的文献绘制成知识图谱并进行梳理,发现职业教育扶贫经历了从输血式扶资阶段、造血式扶智阶段到内生式扶志阶段的转变,形成了以扶贫政策为引领,紧贴时代发展的现实走向;以少数民族地区为切入,探索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重要实践;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促使职业院校与乡村产业转移联动;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探索职业教育转型高质量发展时代模式等主要研究议题。必须遵循国家政策引领,持续巩固脱贫战果;发挥理论研究导向,激发振兴乡村内生动力;重塑职业教育认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产业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西藏,是中国特色的扶贫创新与实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教育援藏过程中,以“组团”方式对口支援西藏学校,充分发挥了“组团”在模式创新、铸魂育人和智慧教育方面的显著效应。面向未来,通过更加注重嵌入式、沉浸式、融合式的“组团式”教育援藏,将更好地促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国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精准扶贫模式与成果巩固拓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职院校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主体,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专业化扶贫、产业化扶贫、协同化扶贫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实践经验。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十四五”时期的新形势、新挑战,高职院校应加快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预警机制,通过校地联动进一步提高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水平,并激发内力巩固拓展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模式。在精准扶贫基本方略指引下,中国贫困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中国贫困底数大,脱贫攻坚还面临着多元帮扶主体角色定位不清、力量分散,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脱贫成效巩固难等问题。未来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优化脱贫攻坚路径,就必须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出发,激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整合多元帮扶主体力量与资源,构建基于内生发展的科学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11.
教育精准扶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举措。文章围绕扶教师之贫、扶学生之贫、扶家长(贫困群众)之贫三个层面,从信息化助力的视角讨论了面向乡村学校教师提能、学生保学、家长(贫困群众)再教育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乡村教师提能,利用大数据精准施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家长(贫困群众)接受再教育的路径、方法与策略。在后扶贫时期乡村振兴衔接中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是党和政府为实现农村脱贫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2015年全国推广实施以来,“第一书记”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从建好基层党组织、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发展主导产业、筑牢脱贫致富根基,激发内生动力、塑造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方式变革等四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扶贫模式.“第一书记”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做法,为今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20年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心从着力解决物质贫困问题转向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即精神扶贫。教师作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的主力军,肩负着扶贫者之志、扶贫者之智、守护乡土文化的时代使命。然而,在践行使命的过程中乡村教师出现了角色定位模糊,扶贫意识缺乏;乡土情怀缺失,扶贫内在动力不足;工作任务重、扶贫经验少,扶贫能力欠缺的问题。因此,为使乡村教师更好地履行作为“教育扶贫先行者”的使命,职前培养中要注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培育;在职培训要强化乡村教师教育扶贫角色意识;更要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扶贫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进行,留守儿童作为教育扶贫的一大弱势群体,其家庭教育现存在父母角色作用缺位、祖辈教育能力不足、资助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并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感缺失、品德丢失以及负担过重。通过学校帮扶、社会扶持、政府精准扶贫寻求脱贫路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主体共同构建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精准扶贫格局,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致力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早日成功脱贫。  相似文献   

15.
戴妍 《教育与经济》2021,37(5):3-10,31
教育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关键性作用,优化教育扶贫政策是为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行动探寻路径的最佳战略抉择.贫困的"多维性""动态性""相对性"与"持久性"构成了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前提.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优势构成了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起点,贫困与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关照揭示了其政策优化的理念探寻,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支点指明了其政策优化的价值理路,立体交融式战略格局的理论图景表达了其政策优化的发展走向.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要基于"共识""共融""共生""共建""共享"五个维度全面升级,趟出政策优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年、决胜年。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在精准扶贫中应该履行社会职责,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在近几年来的精准扶贫中,摸索出了产业扶贫、精准资助、扶贫就创业等建立机制和制度,助力精准扶贫联系点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逐步实现向乡村振兴过渡。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精准扶贫提出新的要求。尽管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严峻。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精准扶贫还需要不断创新思路,转变思维。以改革的精神创新机制和体制,以系统的思维统筹发展,以发展的理念整合资源,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基层党建为助力,共同推进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角色认知来看,服务乡村发展是职业教育自身的历史传承,面向乡村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融入乡村振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使命担当。从角色预期来看,职业教育需要立足乡土人才规划建构人才培养新体系,聚焦乡土人才培育建构人才培养新内容,服务乡土人才成长建构人才培养新渠道。基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主渠道"、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产业培育企业成长的"助推器"、乡土文明传承创新的"能量场"这样的角色定位,职业教育应在组织形态上从学校向平台转变、在办学定位上从面向向适应转变、在发展模式上从合作向融入转变、在参与路径上从推动向共治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脱贫攻坚阶段,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发展致力于助推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帮扶和实现技术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服务理念的重构、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服务方式的优化则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回应乡村发展的应有转变。面对时代的嬗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认真审视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梳理分析技术与人文、单一与全域、专业与产业的关系,并通过淬炼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技“创新力”、整合产教“匹配度”等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有利于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和乡村振兴。在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统一战线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围绕中央统一部署,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积极参与落实辽宁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利用"非遗"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