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管理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堂管理仍然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即过于注重课堂控制和通过奖惩制度达到纠正学生的消极行为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积极行为的引导和激发,这就难以促进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转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刚性太强而且缺乏创造力与活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显然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对学生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探索了促进学生产生积极行为的因素,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以“激发学生积极行为“为核心,从而形成高效的课堂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词典中云:“等待,是指不采取行动,直至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此处的等待有消极之嫌,而笔者论及的等待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情感的酝酿和行动的前奏,是一种积极的促使性等候,并非坐等、观望。一、“等待”学生的内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会面对千人万面,其中不乏“出格者”,如上课做小动作、作业拖沓、书写潦草、迟到、旷课或故意扰乱课堂等现象。对此,我们首先要有心理准备,思想上容纳这种正常现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都以“标准化”的姿态发展,旁逸斜出恰是学生的多元性、可塑性的折射。《在课堂上》一书中认为,一般说…  相似文献   

3.
从课堂互动模式、学习环境、语言熟练程度和语言的社会文化性四个层面,对阿德莱德高中的两个ESL班的学生就语言课堂上的消极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对课堂对话录音的文本分析、对教师和学生的采访及问卷调查和对听课实时记录的分析,总结了四个类别六个项目的会引发学生语言课堂上消极反应的原因。并对如何应对引起这些消极行为的导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学生知觉问卷,对500外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初中生知觉的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结构与发展特点。结果发展:(1)初中生知觉的教师课堂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它包括积极情感、约束与控制行为、消极情感与支持帮助行为。(2)初中生对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知觉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3)在初中生对教师的约束与控制以及消极情感行为的知觉上,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而对积极情感和支持与帮助行为的知觉则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课堂沉默现象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师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一个人唱主角,学生没有积极反应,极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克服这种沉默现象,关键在于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共鸣,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实现绽放主体之光。本文从换位思考,思学生之所需;立足生活,创学生之所想;主权回归,搭学生之舞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解析引发共鸣之道。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边缘人”的课堂临场感不足、“低头族”现象普遍、师生与生生互动性不足。“3-2-1策略”是教师为了引起师生积极互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反思等行为而设计的、源自国外课堂的一种教学策略。将“3-2-1策略”应用于大学课堂的不同环节,能够体现不同的作用与价值:可以了解学生需求,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展开互动交流,实现知识从共享到共生;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课堂沉默现象研究的日益深入,公众以往对于课堂沉默的消极印象被逐渐打破。课堂沉默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一味活跃课堂而不顾具体课堂教学实际,势必为课堂沉默现象研究套上认知的“枷锁”。文章从场域角度对课堂沉默现象进行解释,传达消极与积极并存的新型课堂沉默观,并从场关系、场资本、场惯习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策略,帮助教师区别课堂沉默的具体现象,做到既保留积极沉默,又促进消极沉默向积极沉默的转化,从而打造新型课堂。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沉默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无声的非言语交际的行为。沉默分为广义沉默和狭义沉默两个概念,广义上的沉默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沉默现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而狭义的沉默仅指教师提问或者课堂讨论时学生表现出来的静默不语的现象。按照沉默在课堂中的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将课堂沉默划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回答之前积极思考时所表现的沉默是一种积极的沉默,而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互动或者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411名高中生进行了团体问卷调查,探讨了各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①教师的积极教学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教学技能、支持帮助维度预测力最大;②教师教学行为对不同学习效能感水平学生的课堂参与作用不同。低效能感学生的课堂参与受教师的消极教学行为尤其是不公平行为的负性影响更多,受教师积极教学行为的积极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管理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的课堂管理仍然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即过于注重课堂控制和通过奖惩制度达到纠正学生的消极行为的目的,忽略了对学生积极行为的引导和激发,这就难以促进学生的不良行为的转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刚性太强而且缺乏创造力与活力,具有很大  相似文献   

11.
教学等待是教师课堂中做出的适当时间的等待,且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征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学等待有益于学生树立自信、促进个体不断发展;有利于启发法的应用,催发个体的深层学习;有助于教学要素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但目前课堂提问、自主学习和反馈等教育环节中均存在“教学不等待”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等待时间、把握教学生成、设置教学情景等教学等待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对话的过程,数学课堂围绕教学问题进行的对话,教师理答是师生对话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关注教师理答的现状,了解教师理答行为中的误区,反思教师理答中不恰当的“滥用表扬、不表扬、无反馈”的评价行为;“不敢否定批评”的回避行为;“不维持学生回答机会”的消极行为等.进行成因分析,探索积极有效的理答策略,追求智慧、机智的理答艺术,指导教师日常课堂教学实践,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所谓模式,就是能够用来指导行为的模型或方案。课堂纪律的维持模式,是指对教师维持课堂纪律能够起指导作用的那些模型或蓝图。一位教师站在课堂上,要能不被纪律问题所困扰,了解维持课堂纪律的主要模式,并恰当运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纵观中小学课堂,教师们维持课堂纪律的主要模式有三种: 一、行为模式行为模式主要是通过强化去形成学生的恰当的课堂行为。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积极行为,教师便给予认可或赞许;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消极行为,教师则不能认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行为逐渐在自己身上稳定下来,那些消极行为则逐渐从自己身上消退,使课堂纪律得以维持。行为  相似文献   

14.
孙彩霞  曹静 《教育评论》2023,(8):147-152
课堂消极沉默是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由于自身原因以及教师和课堂情境的影响,采取的一种不作为的话语行为。探究式交谈是学生与老师为了回答或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通过交谈对某一问题形成一致的意见而发生在学生彼此感到舒适安全话语环境中的一种辩证性课堂话语互动形式。探究式交谈对改善课堂消极沉默现象有重要的意义,破解课堂消极沉默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交谈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融通,引发学生共鸣;建构共生、创生的师生共同体,释放课堂活力;打破思维路径依赖,提高师生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前不久,听一位青年老师讲授《后赤壁赋》,引发诸多感慨。课堂中教师的很多行为都在无意中给学生带来严重的消极心理暗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异于平常。笔者对教师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课堂中的消极心理暗示有如下几种表现。一、课堂上消极心理暗示的表现1.教师的消极心理暗示例1:在介绍苏轼时,投影上的内容过于繁多,老师由于对人物信息记忆模糊,在讲解时眼睛紧盯  相似文献   

16.
在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中,最怕的是教师自以为理解儿童,其实却误解了儿童。由于掌握信息有限或只能主观推测,教师既有可能误解儿童的行为表现,也有可能误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还有可能这两种误解情形同时存在。教师对自己理解儿童的心理过程没有察觉,笃定自己对儿童的理解就是正确理解,倾向于认为儿童是有意或故意为之,是导致教师误解儿童的主要症结。教师不仅要抓住自己因儿童表现而不高兴的刹那消极感受,悬置对儿童的任何评价,实现从“无意识地笃定”到“有意识地质疑”的转变,而且要抓住重新定义儿童行为性质的关键节点,坚定“儿童绝无恶意”的信念,实现从把儿童表现视之为“不当行为”到将之定性为“受挫行为”的转变。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开启理解儿童的意志努力,并沿着遵循儿童本意理解儿童的正确方向理解儿童,从而在尽力防止误解儿童情形发生的意义上消除对儿童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师源性心理障碍的产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消除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教学过程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的,课堂内的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师消极的教学态度,失当的教学方法及扭曲的学生观。就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的直接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中,反思语文教学走过的道路,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定位缺陷,教育者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以话语权,但在实践中,教师角色转变出现失当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调适。1.矫枉过正———教师角色错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它合理的一面,曾经在我国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如果矫枉过正,缺少教师的积极指导和有效掌控,就出现了教师错位的负面影响。如果“以学生为中心”,而把教师放在学生学习的从属地位,甚至弱化为近似…  相似文献   

19.
通常,对于课堂管理往往是过分强调对学生消极行为的控制、惩罚,而不是着眼于创建一种激发学生积极行为的环境.本文从分析课堂中学生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出发,洞察激发学生积极行为的因素,探索全新的课堂管理策略创建以人为本、相互促进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将"3R"融为一体的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即使学生认识(Recognition)自己的不良行为,悔恨(Regret)自己的不良行为或客观地理解该行为为何不当的原因,并且协调(Reconcile)、纠正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课堂往往存在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因素。积极的课堂因素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消极的因素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如喧闹、戏弄同学、扮小丑和藐视、顶撞教师等。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消极因素的产生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授课对象的问题,实际上也与教师有关,不加分析地将课堂里发生的一切问题归咎于学生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