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一个英雄的名字———任长霞,在中华大地上被广为传诵。她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动了登封,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任长霞同志的热潮。这种前所未有局面的出现,与新闻界以饱满的热情、宏大的声势和广泛深入的宣传是分不开的。而新闻界对任长霞的宣传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又与他们在如何宣传好新时期重大人物典型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长霞的成功宣传,是新时期重大人物典型宣传的一次突破,是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一次有效实践,是新时期推进新…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时期,随着任长霞事迹的广为传诵,她的模范行为和崇高精神,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中国新闻界。作为最早参与报道任长霞的记者,我们在采访中,一次次地感受到她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一次次地感受到她无私无畏、嫉恶如仇、打黑除恶的浩然正气;一次次地感受到她爱民、亲民、敬民、为民的衷肠柔情;也一次次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她的拥护和爱戴。我们深切地感到,任长霞不仅是公安战线的楷模,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学习榜样。任长霞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肩负起党的责任、不负人民的信任”。因此她总是带着满腔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闻报道十分重视报道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以其比重大、兴盛时期长、社会作用显著和发展变化快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中的突出现象。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全国宣传系统和新闻界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发掘出一个个感人的英模典型人物,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榜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许振超、任长霞、周国知、马祖光、梁万俊、李素芝、牛玉儒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综观这一年来的英模人物通讯报道,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当任长霞的名字走进公众视野时,初夏的声屏被这个英武又帅气的纤纤女子感动了。嵩山脚下登封老百姓的如泣如诉、怀念惋惜,让世人看到了这位公安局长的人格魅力。传媒在讲述任长霞平淡而又激越的故事里,充满了阳光般的温暖。  相似文献   

5.
假如有人在媒体编辑记者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您知道“人民卫士”任长霞长什么样吗?人们一定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因为巍巍嵩岳下的任长霞,不仅感动了全中国,其巾帼豪杰的形象也深深地铭刻在世人心中。难道以宣传英雄事迹、弘扬时代精神为已任的编辑记者,还能有不识任长霞的?答曰:有!不但确有其人,还一手造成了让英雄受辱和媒体蒙羞的憾事呢。据2005年6月23日新华网报道,6月18日,江西某晚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深圳市女公安局长安惠君因贪污受贿被判刑的消息,这条新闻在当天的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有报道,但令人惊诧的是,该报为消息配发的图片…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我国都市生活类报纸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准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忠实反映现实生活,在感动了受众与社会的同时也感动了自己。但是,也有一些个别报纸发布了一些虚假新闻报道,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给都市生活类报纸造成很大伤害,引起了广大读者及人民群众的不满,给新闻界带来了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央新闻单位任长霞事迹采访团的记者们深入河南登封市采访,他们被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以英模精神采访英模,在采访英模中学习英模,以对英模的崇敬和对事业的挚爱,满腔热忱地宣传英模,树立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本刊以最快的动作,约请采访团的几位同仁撰写了采访任长霞的体会文章。他们在采访中切身实践“三贴近”,打破以往“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采写模式,用手中的笔,用饱含情感的泪水,为人们讲述了任长霞一个个亲民、爱民、敬民、为民的故事,同时也让人们深切地感到了英模的可亲、可敬、可感、可学。 任长霞先进事迹的成功宣传也告诉我们,新闻宣传改进的余地很大,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空间很大。怎样更好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改进我们的宣传报道,读了这几篇文章,相信会给大家以生动的启迪和解答。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以来,中央和地方媒体按照中宣部提出的“坚持典型宣传要坚定不移,坚持提高典型宣传的效果也要坚定不移”的要求,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了许振超、任长霞先进事迹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我们在加强正面宣传、搞好典型报道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以王延勤报道为例,谈谈创新典型宣传的几点体会。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2004年6月,中宜部部长刘云山在任长霞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座谈会上指出,任长霞先进事迹的成功宣传告诉我们,新闻宣传改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闻报道十分重视报道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以其比重大、兴盛时期长、社会作用显著和发展变化快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中的突出现象。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全国宣传系统和新闻界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发掘出一个个感人的英模典型人物,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榜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许振超、任长霞、周国知、马祖光、梁万俊、李素芝、牛玉儒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综观这一年来的英模人物通讯报道,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英模人物报道对象的选取上呈多元化特色,而且与近年相比,报道的人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广播》2006,(5):80-80
4月11日,新闻界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在中国记协举行。与会者就树立、宣传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新闻界如何以身作则,自觉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宣传好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畅谈了认识和体会,交流了经验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2.
看到这部书稿,我沉浸在感动之中.静心体味,感动或许出于三重原由. 我的第一重感动来自本书的两作者--熊蕾和朱迪.我为两位职业记者选择了这样一个智慧的角度,观察今日中国新闻界的现状,从而向人们解读今日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变迁而感动.  相似文献   

13.
高钢 《青年记者》2009,(15):79-80
看到《变脸》这部书稿,我沉浸在感动之中。这种感动似乎突然而至,如风如雾,弥漫心中。静心体味,感动或许出于三重原由。 第一重感动来自本书的两位作者:熊蕾和朱迪 我为两位记者选择了这样一个智慧的角度,观察今日中国新闻界的现状,向人们解读今日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变迁而感动。  相似文献   

14.
好久没这么感动了,好久没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认认真真看电视、读报纸了。到6月7日晚上止,关于任长霞的电视我已看了8遍,《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读了三遍,网上的新闻和专题不知浏览了多少次。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出任长霞的事迹,就深深地感染了我,近来反反复复地看,反反复复地读,每看一次,每读一次,都会受到教育,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不已。尽管看了许多,读了许多,以后的电视肯定我还会看,而且还会找来更多的报纸仔仔细细地研读。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记者戴鹏、徐运平采写的大型人物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以下简称《丰碑》)是获得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这篇作品以追忆的形式塑造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关爱百姓的女公安局长任长霞的形象,表现了任长霞一心为民、正义果敢、天性慈悲的人格魅力,并有力地揭示出“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的朴素哲理。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无数读者为长霞感动、为英雄流泪。  相似文献   

16.
我几乎是流着热泪读完了长篇通讯《警察任长霞》(见2004年6月3日《北京日报》)。掩卷长思,感触颇多,我不仅被任长霞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而且也被作者的文笔与文风所折服。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简单。首先是标题简单,只有五个字———警察任长霞,不做任何“形容”,省去所有的修饰,真是再简单不过了。这五个字看起来似乎很直白,但仔细品味,概括性很强,含义十分深刻。“警察”这两个字,既可以指任长霞,也可以指“警察”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总而言之,通过任长霞的事迹,读者可以产生对“警察”这个群体乃至这个职业的联想。如果把题目换成…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宣传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新闻界的重要实践,是党性和人民性、宣传动机与宣传效果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也是近年来新闻界的理性表现。是媒体追求的一种较佳宣传境界。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英雄辈出的中原大地更是文艺作品生长的良田沃土。任长霞的英雄事迹见诸媒体之后,各种文艺作品争相涌现,在广播影视文艺界乃至全社会形成五彩缤纷的“任长霞现象”。在电影《任长霞》即将拍竣时,电视剧《任长霞》已于2005年4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与此同时,由河南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和有关部门主办的弘扬长霞精神的大型诗歌朗诵会《忠诚颂》在河南郑州举行。值得一提的是,由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广播剧《女公安局长》,在如何利用广播剧这一独特形式进行主旋律题材文艺创作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全剧于2004年12月在河南电台播出后,今年5月1日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众多文艺作品之所以引起强列反响,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都凸显了一个鲜明特点:人性、人民性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感动都是相似的。采访团到登封的第一天,集体观看任长霞生前以及刚刚去世时候的电视资料,看着看着,眼泪就开始慢慢地涌上来。再抬头时,发现周围  相似文献   

20.
于都 《军事记者》2005,(8):11-11
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广大新闻工作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用真实生动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受众、感动了社会。但也有一些虚假新闻报道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给新闻工作造成了很大危害,它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如果受众总是以怀疑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社会、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