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把中国现代“田园抒情小说”放在历史的发展中作纵向系统的考察研究。文章认为,在现代文坛上,活跃着一支田园抒情小说流派。文章着重论述了不同时期废名、沈从文、孙犁三位代表作家的交互影响及其对前人的不断突破,指出了他们田园抒情的共同特征及其审美差异,并概括地点出了该流派在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繁复多样的风格流派中,现代抒情小说独具特色。 现代抒情小说从二十年代开始得到发展,鲁迅的《故乡》开辟了抒情小说的源头,被称为“东方的伟大抒情诗”。从鲁迅、郁达夫到废名,奠定了抒情小说的基本模式;沈从文的小说则完成了抒情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飞跃,《边城》标志着抒情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肖红的《呼兰河传》则在抒情小说艺术上另僻蹊径,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灌注了时代的精神,是对抒情小说的一个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任何文学作品,它所表现的人生内容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传达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以它特有的形象选择和描绘方式,来传达它的情感美与道德美的人生内容。抒情小说将“美”提到很高的地位。作家们力图将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统一起来。表现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美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追求的美学目标。在有生中我发现了“美”,那本身形与线即代表一种最高的德性,使人乐于受它的统制,受它的处治。(沈从文:《烛虚》)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孙犁:《晚华集·黄鹂》)  相似文献   

4.
风格即人。从表现内容到艺术形式,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体风格是鲜明而独特的。他小说的特异性,也使作为艺术家的沈从文从现代作家群体中凸现出来,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 沈从文是主观情致非常浓厚的作家,他的创作旨意就和鲁迅、废名、萧红等乡土作家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他不是要表现现实的乡土人生,而是借乡土素材的特殊性,表现一种理想的生命形式。以他对生命的个性化理解,”重新安排一次”人生,“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以及对生命的神性理解,使他的生命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历来被认为最能体现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本文结合小说《边城》,从小说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对传统美德的深情赞美及故事情节的简朴优美等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审美理想,但由于现实社会人生的复杂,是一种动态结构,从而导致生命形式进入一种难以定向、无从把握的向度。沈从文小说对人性描写的深度也由此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分析和比较了抒情小说的两个重要作家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首先从废、沈小说和传统文学的联系入手,划清了它们和郁达夫浪漫派小说、鲁迅乡土派小说的区别,然后又从思想意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两人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联系以后的抒情小说发展,界定了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还区分了它们之间的两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考察了三十年代后期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种变化,即:湘西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其文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抒情的笔致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这和他原先充满牧歌情调的乡土抒情小说相比,显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走向现实的倾向。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本文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小说中构建起的湘西世界总是以本真和原初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乡土风貌有浓浓的地域特色,那里的人民展示给我们的是人性的美。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分析、探讨沈从文小说中对湘西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的原生态描绘。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描绘,既表达了他对湘西水乳交融的情怀,对自然生命的讴歌,对美好人生的倾心与向往,又曲折的反映了他的写作理想和社会理想,从而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沈从文小说的另外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诗化小说即用诗和散文的笔法写成、具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着重于抒情的小说,也被称为散文化小说或散文诗式小说。它体现了小说与诗歌、散文的相互渗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小说在现代文学中曾经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现代作家如鲁迅、郁达夫、沈从文、废名、老舍等都写过一些意味隽永、优美动人的诗化小说,他们并不是编织故事的能手,却无一例外地是抒情的高手。建国初期,诗化小说也曾繁荣一时,孙犁、刘绍棠、茹志鹃等都是当时著名的诗化小说作家,创作了好些胜炙人口的诗化小说。但50年代后期起,在写英雄主义和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理想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因,而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但也制约了它的进一步提高。本文选取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废名和沈从文六人的作品进行考察,事实表明作家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总是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在对立统一中演绎了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诸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一方面深受废名、沈从文和孙犁等现当代抒情作家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从屈原、庄子和苏轼等人的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学习、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抒情传统。生命的“破缺”是贾平凹缘情而发,抒写《秦腔》的情感动因。他以秦腔戏架构起小说的“天窗”结构,以实写虚、体无证有,建立了以秦腔为核心的象征体系,并在这一象征体系中融入了个人史、当代史和古代史三个维度的历史,将当代乡愁编织到“伤逝”的母题中,建立起天地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观物方式。由此,现代中国乡土的裂变成为人事在天地间的轮回出演,呈现出沉郁顿挫的抒情境界。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沈从文、废名、萧红,他们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在他们的小说中,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故事情节明显弱化。本文试通过鲁迅等有代表性的作家来分析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倾向以及这种小说散文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是一个相当庞杂和宽泛的概念,它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的时候,也会出现尴尬失语的处境,如废名、沈从文等。因为,从这类作家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向度及思想倾向是反现代性的,而在审美上又是极具现代性的。因此,就现代性而言,废名的小说创作可以定位为反抗现代性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以"乡土世界"和"诗意言说"为横纵坐标,建立"乡土-诗意"坐标系,找寻"宁夏三棵树"之一石舒清小说的艺术区间。石舒清是否受到废名(冯文炳)、沈从文、孙犁、鲁迅等作家的影响,不是文章讨论的重心,文章试图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比较关系,论述石舒清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关系,并对"诗意乡土"进行证明,求解的答案为:静穆、澄清、单纯和温和,这既是石舒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又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对乡土世界的诗意言说。  相似文献   

17.
从废名小说中的中心意象、言说策略两个角度。揭示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是借助“彼岸意识”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探究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其实质是对苦难的化解和对现实的对抗。废名的小说着眼于彼岸意识的诗性书写,给当代审美功能缺失的中国文学以诸多启迪,这正是废名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新的抒情传统。自然描写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情感氛围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包括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等等,运用的手法是传统的情景关系,一是移情,二是象征。中国现代小说的自然描写是一种情感话语,也是一种社会话语,是现实生活的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19.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代文学,自周作人始,即出现一种具有归隐倾向的审美情绪。废名、沈从文 和汪曾祺,就小说创作所体现的恬淡自然而言,似可看作周作人一脉;但是,废、沈、汪这三位具有 师承关系的作家,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情趣,既超越了周作人,又各具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三人小 说创作的梳理,揭示其返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与审美追求及其相互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呈现 三位作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女性形象的两种景致沈从文与孙犁都特别增长女性描写,在女性身上寄托他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也在女性身上承载特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积淀。当然,沈从文对其笔下的女性主要是从人性美、自然美的角度加以观照,而孙犁对女性美的塑造则出于“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1]稍有些不同的是沈从文在《王嫂》这个短篇里,对女性身上的民族情性、效性、愚昧和麻木的揭露批判多于对美的颂扬。孙犁在《荷花淀昨依旧是从女性的灵魂美的表现中挖掘农民的心灵美和人情美,从而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