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利 《贺州学院学报》2007,23(2):119-121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绕过纯培养障碍对未培养的微生物进行广泛研究,其中,全程rRNA分析法和指纹分析法是目前应用于未培养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另外,PCR扩增法、构建宏基因组文库法等方法的建立,给人类认识未培养的微生物提供了一种探知微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微生物传统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所具有的困难性和局限性,是难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多样性组成方面的主要障碍。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研究和表征那些目前还不能够被培养的土壤微生物,获取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更多更完整的信息。本文介绍了当前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并分析比较了各种实验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从土壤样品中提取和纯化微生物DNA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只有一少部分能够通过标准纯培养方法获得,而绝大多数是难培养和不能培养的微生物,近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直接从环境基质中提取微生物DNA的方法,用来研究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对目前用于提取和纯化环境样品中微生物DNA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可用于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方法新手段不断出现.荧光原位杂交(FISH)、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基因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直接对环境样品的总DNA进行分析,绕开菌株分离和培养瓶颈,最大限度地获得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全面地分析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自然界大部分微生物是未培养微生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是一种不依赖微生物培养的技术,本文介绍了其原理、流程和在微生物研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开设DGGE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等研究性实验项目,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的认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传统方法,包括平板培养法、电镜方法和染色法等,对取自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的9个盐碱地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石油污染的盐碱土中有丰富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资源,通过进一步的生理生化实验分析,大部分微生物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该实验研究丰富了耐盐微生物资源,并为进一步分离耐盐解烃微生物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成就显示:分子生物技术向微生物生态学的不断渗透,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在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区系分子组成及变化规律以及微生物系统进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微生物是发酵食品的灵魂,为了探究传统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组成,多种依赖培养和非培养技术都已应用于不同发酵体系的微生物菌相分析中。高通量测序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生物学技术,它极大地方便了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复杂微生物环境的认知,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提升了我们对发酵食品品质与微生物关系的认识水平。本文综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探究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菌相中的应用,总结分析了不同发酵体系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和利用的基础,其基本操作技术是高中学生必备的技能。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实验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笔者从教学安排到实验操作等方面提出开设该实验的建议及怎样组织实验。一、实验教学内容分析"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它要求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同时也为微生物应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生物技术模块中是学生应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操作实验,但由于该课题实验难度较大,多数中学实验器材不足、经费紧张等原因,在选择课题时都放弃该专题中的这个  相似文献   

10.
采用玻璃珠法从高温堆肥样品中进行了微生物总DNA的提取,以细菌16S rRNA基因 V3区通用引物进行了PCR扩增,随后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其微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玻璃珠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高质量的堆肥微生物总DNA,所得的DNA分子片段在15kb以上,使用细菌16S rRNA 基因通用引物(27F和1492R)对总DNA进行PCR扩增,获得了近全长的16S rDNA序列(约1.5kb);DGGE分析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提取到的DNA种类较为丰富,多样性较好,能够进一步应用于群落结构分析.因此,玻璃珠法提取的DNA可以用于堆肥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学校的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主阵地,也是结合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有效培养具有“获取应有技术能力的能力”的主阵地,由于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起了明显的变化。所以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起了明显的变化,所以课堂教学的模式必须所突破和改变。我们在以“实践-探索”法作为主旋律的前提下,结合各专业,各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和研究,使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既有一条主线贯穿,又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现有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围绕微生物学科研项目,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成环境微生物多样性调查,产酶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培养与选育,水质微生物学检验3个模拟研究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围绕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而设置,从而将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传授融合在研究型实验过程中,形成一种综合性、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改革现有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围绕微生物学科研项目,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成环境微生物多样性调查,产酶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培养与选育,水质微生物学检验3个模拟研究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围绕一个科学问题的解决而设置,从而将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传授融合在研究型实验过程中,形成一种综合性、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生物》全一册(必修)教材中“学习微生物培育的基本技术”是探究微生物的培养和对微生物认识的一个重要实验,如果按教材上介绍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就显得相当的复杂和繁琐,而且学生在一个课时做不完这个实验。笔者不断总结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5.
<正>肠道微生物组与肠肝疾病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肠肝胆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人体微生物组的核心——肠道微生物与肠肝疾病的关系研究意义重大,但未形成体系。项目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出发,以率先创建的肠道微生物与肠肝疾病研究平台为技术支撑,围绕微生物、肠肝轴、肠肝胆重大疾病,系统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参与肠肝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项目分析了健康人肠道7个不同部位黏膜组织微生物群落和物种分布规律,首次阐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6.
以两位荣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作者的基本情况及其成功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对310位会计学博士的博士论文的创新性和持续性特点进行分析,建议在以后的培养中应注意博士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内容的交叉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问题。由于会计学博士生迅速成材成名的难度加大,成材年龄段的后移等现象,使得对于博士生的培养应注重其研究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忌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17.
<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节是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课题。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培养基、消毒灭菌等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应当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是学习后面有关微生物分离、技术及培养的基础。本节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次编入高中教材的,在教学中有一些疑问,现举几例并加以解答。例1在物理上,当大气压强为100 kPa时,沸水  相似文献   

18.
<正>1概述考纲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了解培养基的种类和配制原则,掌握无菌技术及分离纯化微生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相关知识基础是微生物的类别及代谢方式;重点是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原则和无菌技术;难点是分离纯化微生物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培养基营养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所以必须依据代谢方式确定碳源、氮源、培养条件以及分离纯化方法。培养基配制原则是:目的要明确,营养要协  相似文献   

19.
马洁 《新高考》2006,(3):51-53
本专题是选修第五章内容,包括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发酵工程简介;酶工程简介;微生物培养技术实验五个部分内容。在本专题复习中主要运用归纳法、比较法、模型法、知识梳理法等.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先发散思维再集中思维。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2001,(5)
目前已知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表1和表2)。微生物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生命世界的第二大类群,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微生物的种群还不能分离培养,其已知种占估计的比例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