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这一段自然是教学的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这篇诗话,再现了这首名诗产生的过程,阐释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表达了李盂亲如手足的情谊,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真挚、意境高远、诗意浓郁的散史。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是“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在想象中叙述了年轻时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吟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景。在阅读与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执教此课应把准两位诗人辞别的“脉”。  相似文献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商榷辽宁刘荣义一、“故人西辞黄鹤楼”应如何译?诗的首句,小语教参第十册注释;盂浩然由酉向东行,所以说“酉辞”;译为: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唐宋诗选讲(绝句)》则译此句为:“老朋友向西北告辞了黄鹤楼”。这两种译法都欠...  相似文献   

5.
&;lt;黄鹤楼送别&;gt;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lt;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gt;这首诗的情境.……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诗文互照,以“情”为主线贯串全文,表达了李白、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7.
设计说明:《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九册第25课),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9.
在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包诗,讲述名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士(孟浩然)赴名城(扬州)时的情景,即李白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的背景。全文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距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已在教者的组织和引导下,理解了全文,并能当堂背诵古诗了。从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达  相似文献   

10.
在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包诗,讲述名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士(孟浩然)赴名城(扬州)时的情景,即李白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的背景。全文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距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已在教者的组织和引导下,理解了全文,并能当堂背诵古诗了。从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达  相似文献   

11.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上,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相似文献   

12.
王春艳 《湖南教育》2008,(11):45-45
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七律《登高》中(前半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的滚滚长江,同样是借景抒情,诗人表达的感情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黄鹤楼送别》一课属于“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本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案例】 (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生:老师,我曾到过江边,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 (一些学生联系自己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所见情景,也纷纷质疑这一“孤”字)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情感目标:品读诗文,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主线“送别”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李白是怎样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二、学习1、2自然段,品味“不去触动…  相似文献   

16.
一日,我给学生讲《黄鹤楼送别》一文。课上,我带着学生一起去欣赏了烟花三月的江边美景,去体会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去见证了经典的黄鹤楼把酒话别的一刻,去凝望了伫立在江边送行的李白,并聆听了他即时吟诵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17.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创作的佳境。"文包诗"这一类型课文教学时一定要突出核心目标。《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周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讲完《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人教版小语第八册第25课《古诗三首》之二)后,学生们兴趣盎然,口诵心记,十分喜爱。突然一名学生问:“黄鹤楼上有黄鹤吗?”关于黄鹤楼,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南齐书·州郡志》里说:“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稍后梁任《述异记》说:“荀环,字叔伟,潜栖却粒,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而灭。”唐宋时,阎伯理写《黄鹤楼记》和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则说是费登仙,常驾黄鹤在此憩息,…  相似文献   

19.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先上,上了《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9册25课)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20.
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下简称《送》)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下简称《黄》)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有千秋。一、虽都表现“送别”的主题,但表达感情不同《送》诗是作者王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送别亲友到一个僻远的地方去;表达的是那种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