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隶书充分反映出了汉字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属性。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书在其中萌生。到西汉时期,隶书趋于定型和成熟。在使用过程中,隶书达到实用和美的和谐统一。东汉碑刻文字说明其艺术性达到高峰。隶书最终以美为归宿。隶书的艺术性,使其具有强大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对汉字隶变的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从笔势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在笔势方面,隶书系统用笔画代替了小篆系统中匀圆均称弯曲的线条,隶书系统在小篆系统没有勾挑的情况下凭空加弯,隶书系统出现波势。在结构方面,从小篆系统到隶书系统出现了四种变化,分别是省变、转变、讹变和突变。  相似文献   

3.
曹洪 《运城学院学报》2005,23(3):100-101
当前,无论各种书法展览还是创作队伍,无论人展作品还是获奖作者,无论作品数量还是作品质量,隶书作品似乎无法与行草作品比肩,这样的现实好像是隶书发展的悲哀。隶书恼苦何出?出路何在?但倘若回顾当代隶书的发展历程,便可理清其发展轨迹与趋势。  相似文献   

4.
周平  夏时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6):108-111
作为儒家思想的表现载体的庙堂汉碑隶书是书法艺术走向自觉和成熟的结果。同时也因其典雅恭谨、沉古遒厚而成为隶书的标准和极则。但标准和极则带来的局限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使隶书体一度淡出。直到明清碑学兴起,人们才又重新审视隶书,并促发了隶书艺术的复兴。尤为可喜的是近代以来,秦汉简帛书法的大量出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隶书艺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论唐隶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综合,对唐代隶书发展情况进行整理和探讨,可见唐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石经旧法”与“明皇新体”,汉末到初唐的隶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熹平石经》的影响。而经过玄宗变法后的“明皇新体”,与初唐隶书有了明显的差异。字形由方趋扁,笔画丰腴厚重,体现了李唐盛世泱泱大国的时代气象,唐隶的风格,到明皇变法后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正>除了规范、严谨和庄重的特点外,乘着汉朝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长风,汉隶的发展也可为万千气象。清人王澍在《虚中题跋》中写道:"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极,莫有同者。"可见,隶书创作的风气和探索精神自汉代已经蔚然成风。隶书在汉,不仅可以书之于简帛、刻之于金石;还可有巨细之变、  相似文献   

7.
草书最初是从隶书中演变出来的快速简便手写体。带有隶书特征的草书为章草,去掉隶书笔意而向楷书靠拢为今草,今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小草,大草和狂草三种类型。草书的繁荣时期是在晋唐时期,是书法艺术变化最自由、表现力最丰富的书体,草书书法有种灵动美。  相似文献   

8.
篆书演变为隶书简称隶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隶书在用笔上打破了篆书全封闭的用笔体势,附着在线条边缘的大量装饰性成分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隶书造型的表现能力,在构成形式上的扁方、厚重、端庄,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隶书的形成与两汉时期修辞学的大发展、审美观念的变革、竖碑风气的盛行等密切相关。从隶书开始,点、线之间出现了较为直接的笔势交接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汉字书写的抒情写意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9.
隶书是古文字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它进一步突破“象形”拘束而抽象化,拓展了书法的用笔变化和字结构的空间安排。隶书在汉代达到成熟,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现代遗存的汉隶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名碑是历代传承有绪的隶书艺术典范,而近现代出土的简牍帛书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隶书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清代隶书随学术风尚转变而复兴,总体成就直接两汉。  相似文献   

10.
<正>古文字通过隶变而走向今文字。隶书是在对篆书解构、破坏的基础上形成的,至汉代而鼎盛,有"秦篆汉隶"之誉。汉代既是隶书发展与成熟的时代,又是隶书被定为官方文字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隶书也反过来影响了汉代篆书的书写,从而形成了颇富特色的汉篆,在书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所谓"典型",是指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  相似文献   

11.
“隶书”含义,古今有别。古人所说“隶书”是指真书或正书,此三名曾长期通用过,亦即今人所谓的“楷书”;今人所说“隶书”是指汉碑字体,古人叫做“八分”,二王的八分书迹在唐代仍有流传但不受重视。断言《兰亭序》毫无“隶书笔意”,非王羲之所书,这样从现代用语的习惯出发去解释古代文献,并以此来否定《兰亭序》,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谈到汉字形体的发展阶段,很多人自然就认为是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顺序发展。其实汉字的发展演变不是线性的单一序列。笔者从汉字字形演化的角度对隶书的起源、小篆的性质、篆隶之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重新描述古汉字发展演变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3.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1,(16):F0002-F0002
赵敏,字墨枫,师缘斋主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的入室弟子。曾得到欧阳中石、王遐举、杨再春等书法名家的真传指导。隶、楷、行、草皆行,尤长隶书和行草,即有传统之功底,又名IJ币之风范,数年前其隶书作品就足以跟刘炳森的以假乱真,又经过几年后修炼后其隶书已成新的风格,极具创新,  相似文献   

14.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因此,隶书在篆书与楷书行书的过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古文字?文字学家认为,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以前的文字为古文字,隶书(包括隶书)以后的文字为今文字。但那是文字学上的古今文字之分,且古和今的划分是相对的。在这里,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中凡楷书简化字以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  相似文献   

16.
隶书在诸体中处于文字发展演变及笔法创变的枢纽地位,上溯于篆,下启真行草。隶书变于先秦,而烂漫于秦汉,至有清而复兴。于秦汉铭刻探究体式,于简帛寻求笔法,系统梳理秦汉,为今天的创作提供源泉,是为正路。  相似文献   

17.
书法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变形与夸张.隶书上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更能体现中国书法的变形与夸张.它使中国的象形文字彻底从象形化走向抽象化、符号化.文章分别从古隶和汉隶的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阐述隶书的变形与夸张.  相似文献   

18.
段雪莲 《现代语文》2006,(7):126-126
魏晋南北朝墓志中兼有篆书、隶书、楷书三种书体,以楷书为其主流.处于该期的隶书已经接近末流,是向楷书的过度阶段.隶书名称要根据它在各个时代的不同书体风格特点和内容来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19.
唐人及稍后文献载书法家褚遂良“尤工隶书”并无不妥,唐时“隶书”就是今天“楷书”之意,而唐时“八分”才专指今天的“隶书”。真、隶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唐时二者意同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宋代,行草溢扬,“宋人尚意”有口皆碑。隶书的冷落,使隶体艺术本身亦更为凝滞僵化,偶写隶书者也大多肥俗疾钝,尤其长画中必拱如柴担,令人生厌。惟有司马光胆敢独造,卓尔不群,堪称宋代可数的隶书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