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学习中,认真地指导学生阅读注解,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一般在读完课文之后,视文中的注解多少,可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读注解分为础步:自读、自析、自注。第一步自读。先要求学生通读文中的全部注解,看看一共有多少个。弄清哪些注解介绍了课文的出处、写作背景、者作的简单情况,哪些注解与课文三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有关,重点的词句、引文是怎的解释的等等。通过自读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就有了初步的认识。第二步自析。先要学生运用学过的基样知识为注解分类。语文教材中的注解一般包括:题解、名词注、动词注、形容词注、专有名词注、生字难字注、字的变音变形注、成语短句注、引(?)诗文注等等。分出类别之后,再引导学生考虑分析注解的注法和解法。其中有些是全注,有些不全注,有些只注不解,有些则既注又解。通过辨别分析,学生对有些注解还会进一步查阅资料,去证实,一旦发现问题就会产生质疑,这对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第三步自注。自读自析完了之后,教师可另选一些类似的篇目,让学生课后自注。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去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为新篇目作注。学生有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例如,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注解,安排20  相似文献   

2.
课文注解是教材助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长语言知识,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新知、练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本的注解基本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但仍有若干值得商榷之处。本文尝试就课文注解中的词语注解部分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限于篇幅原因本文主要是针对粤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现代文的词语注解。  相似文献   

3.
周玉明 《湖南教育》2005,(19):34-34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教材中包含艰深晦涩词语较少的课文,特别是“自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正文前面的“阅读指导”、正文后面的“知识短文”“图画说明”“注释”及课后“练习题”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课文中表示假设的文言词注商周照明课文中有些表示假设关系的文言词,课本的注解值得商榷。现举例如下。《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课本将“向吾不为斯役”解释为“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却又将“向”注解为“从前”。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课本这样注解,...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造句训练上,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结果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学习语言的目的绝不仅限于进行简单的对话或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而是要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语言了解、表达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自学能力等。因此,新课标下如何搞好课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成为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编教材自小学第七册起,每组课文前都有<导读>,每篇精读课文前都有"预习",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这些内容的编排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依据和准则,更为学生的学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凭借"预习"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忽视了<导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有悖于编者的意图,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预习是课     
教师只有凭借课堂才能完成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是指学生具备独立的思维活动,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的预习,实质上是课堂培养自学能力的结果。所以说,预习是课。预习课按阶段分为三种形式:(二)预习指导课。这是为教学生怎样预习和按什么步骤预习而设的。对三年级学生的预习要求是:自己拼读和抄写生字,再把生字的读音注在课文中。我提出了明确的按五步走的预习要求: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字(词)下用铅笔画一横。2.查字典,弄清字(词)的音、义,结合课文选择合适的解释,注在书上。——考虑到学生完成第二步的困难较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了一些语文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独立阅读课文时,也象讲读课文教学那样,先布置学生课外预习,然后进行课内阅读指导。还有一些独立阅读课文的参考教案,也有布置预习的要求。思之再三,觉得这种做法欠妥。诚然,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讲读课文之前,教师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实际,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对于接受教师的讲授,更好地理解课文,无疑是很有好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独  相似文献   

9.
讲解词语,重要的是要把词语的含义讲准确,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词语用法的基础。所谓把词语讲准确,就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讲清讲准词语在具体课文里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都有正确的理解。在学生的作业中,由于他们对词义理解片面而造成词语运用上的毛病并不是少见的。譬如,我在学生的作业中看到这样的句子:“天汾小学是举世闻名的。”“下课了,老师溜出教室。”显然,句中“举世闻名”、“溜”两词都用错了。“举世闻名”就是名闻全世界,用它来说明—个小学是大词小用;“溜”,是偷偷地跑开的意思,含有贬义,用它来说明老师走出教室就不恰当。学生这种运用词语的毛病,是与教师没有真正讲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有关的。怎样把词语讲解准确呢?我认为,认真备课,教师先弄懂课文里词语的含义,是讲清讲准词语的先决条件。在备课时,教学参考书上的词语解释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因为在一篇课文里,  相似文献   

10.
学贵知疑,宋代的朱熹就说过:无疑者须教有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知疑,深思并勤问,这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自觉阅读的兴趣有很大作用。引导学生勤问现在阅读课的一般教学步骤先让学生预习,让他们运用工具书理解字词;通读课文后分段,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预习,习惯于把带有生字的新词查个注解,其他词语就好象不再有“疑”。课文中的其他方面好象也都无疑,他们等着老师讲,等着老师给。未经引导培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可是提到词语教学,教师们大多唉声叹气:词语教学太枯燥了。要么给难读字注注音。要么就难写字练练笔。要么对重点词理理意,要么……这样浅层次的教学,缺乏对词语内含与外延的开发,缺乏对词语文化内涵的开发。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采用以段落为界限 ,逐段讲解分析的方法行之已久 ,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课堂上多见这样的过程 :先让学生读一段课文 ,接着根据这一段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 ,随之板书有关词语 ,再问板书的词语是什么意思 ,如此循环 ,一段段地讲完课文。笔者以为 ,小学阅读教学完全可以冲破以段落为界限的讲读方式。这是因为 :学生拿到一篇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质疑和教师的适当点拨 ,在初读阶段就可以达到了解课文概貌的目的。一篇文章的分段书写 ,是为了显示文章的层次。在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时 ,可用来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3.
张瑾 《湖南教育》2004,(5):30-30
变“理解下面词语”为“通过不同方式来理解你不理解的词语”。“理解下面词语”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课文中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而“通过不同方式理解课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首先在对词语的选择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词语选择,就满足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其二,对词语理解的方式也多样化。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直接问老师、问同学等,都能达到理解目的。其三,对词语解释的方式也多样化了。学生根据自身体验来解释,如用词语造句,找出该词语的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用手势、动作来解释等。  相似文献   

14.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的现象还不少。考试时,有的教师对词语解释的要求也过死。这种情况值得研究。我们知道,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词语教学是讲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词义教学又是重要的一环。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义,就无法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掌握词义又是一件很细致的事情。解释词语要力求简明而确切,不要用学生不懂的词语去解释词语。有的老师习惯于把需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鲁班学艺》,讲的是鲁班拜师学艺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很重视对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很懂得怎样培养自学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应该侧重于自学能力,而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恰恰忽视了这一侧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是词语训练。只有准确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和文章的主要内客,才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正确运用,具体表现事物的特点。由于词义的多样性,决定了具体语言中的词义就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加强多角度、多层次理解词义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词语教学中,有的教师照搬“教参”上的词语注释,让学生死记硬背,把词语的教学单一化、机械化,严重影响了学生解词能力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词语训练走进了形式主义的误区,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应以课文为凭借,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核  相似文献   

18.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如果不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可能会忽略而过,  相似文献   

19.
新编教材自小学第七册起,每组课文前都有《导读》,每篇精读课文前都有“预习”,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这些内容的编排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依据和准则,更为学生的学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凭借“预习”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忽视了《导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有悖于编者的意图,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导读》位于每组课文之前,既是每组课文的精要,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又像指明方向的路标,指引着各单元的教学大方向。它一般由四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向学生介绍课文安排;二是对学…  相似文献   

20.
在“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引导呢?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的切入点,以点带线,推进阅读。这个切入点就像建构主义倡导的“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让学生沿着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关键词语设计切入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出自名家之手,那些经典之作的“文眼”往往就是一个词语,找准了这个重点词语,就有了切入点。比如,老舍先生的《林海》,课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就是课文的关键词。抓住这个词语来阅读,就能读懂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