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五四文学革命新诗运动中的蜀籍作家团队,是一支敢为天下先、冲锋陷阵的文化生力军。康白情是蜀籍作家中最早投入五四新诗运动、并进行创作的实践者。吴芳吉是五四新诗运动中的“独行侠”,其代表作《婉容词》充满爱国激情,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最强音之一。郭沫若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其诗集《女神》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白话诗取得了强力的突破,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总之,从白话诗的开创到中国新诗的奠基,蜀籍作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何郁 《语文学习》2020,(1):32-35
郭沫若先生的《女神》不是一本简单的诗集。从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它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尽管此前有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但那是从旧诗到新诗的一个过渡,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第一,胡适的新诗没有对后来新诗的创作起到发酵的作用;第二,胡适的新诗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美学原则;第三,胡适的新诗没有在“五四”时代形成最强音。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诗歌方面,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登上诗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女神》的出现如狂涛巨澜,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女神》确实成了“新诗坛上的一颗炸弹”,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4.
诗要有意境,这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古诗是这样,新诗也是这样。可以说,没有意境,就称不上好诗。标语口号的诗,与意境绝缘,没有诗意,严格地说,它算不上诗。这里,让我以郭老解放后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骆驼》为例,谈谈新诗创作的意境。大家知道,郭老从少年时代开始写诗。青年时代,正值“五四”革命高潮,他诗情爆发,创作出了著名诗集《女神》,奠定了我国新诗发展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同志的《女神》,初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作为创造社丛书的第一种由泰东图书局发行。《女神》是中国新诗创始时期的一颗灿烂的明星。她以思想上、艺术上的全新姿态出现在“五四”新文学的诗坛上,开了一代雄丽的新诗风,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女神》和鲁迅的《呐喊》、《彷徨》一样,在中外享有盛誉,显示了我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这部新诗,在广大的读者中,尤其是爱国的青年读者中,起到了“拨动心弦”,“点燃智光”的作用,鼓舞了人们革命斗争的意志。因此,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的研究,是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以其艺术风格的卓然独步和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被誉为中国新文学史“第一部伟大新诗集”的。“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他有《女神》这部为中国新诗奠定基础的新诗集。“伟大新诗集”《女神》问世以来,文艺界、学术界对其思想内容的研究,以及其他某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出现了一些很有见解的文章;但是,研究《女神》艺术风格的专论,迄今似乎还没有过。而那些顾及《女神》艺术风格特征的论著,看法既不很一致又不免过于简略,缺乏翔实的描述,很难使人得到深刻的共识和印象。因此,专就《女神》的艺术风格问题,作些讨论,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7.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五四”新诗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最鲜明地体现着“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这首长诗取材于天方国古有神鸟“菲尼克司”,即中国的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来象征旧中国的毁灭和新中国的诞生。当时,诗人远在日本留学,他为“五四”革命的浪潮鼓舞着,爱国主义的热情在他心中鼓荡奔腾,犹如火山爆发。他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象一个很葱俊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革命春秋》69页) 《凤凰涅槃》具有诗剧的特点,它由  相似文献   

8.
俞平伯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和郭沫若、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一起,积极地投入了新待运动,成为我国新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春水》.他于1922年5月出版的《冬夜》是新诗史上继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之后的第三部新诗集.此后,他于1924年、1925年又先后出版了新诗集《西还》和《忆》.他又是新诗集《雪朝》的八位作者之一.他是新潮社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过该社第一任职员中的书记.他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俞平伯对“五四”文学革命、对现代文学的繁荣、滋长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9.
(一) “我自幼便嗜好文学…… 在文学中更借了诗歌的这只芦笛” “五四”以后,一支最嘹亮的“芦笛”响彻了中国的新诗坛。在那些激发着革命的理想和追求的日子里,它以高亢、激越的音响,震荡着人们的心,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奇异的光彩。它就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新诗伦理以白话语言的运用为前提,集中体现在对白话新诗观念的接受和对新诗形式的认同两个方面。五四时期“文白之争”实质上是文学创作的伦理之争,预示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伦理转型。胡适对新诗理论的探讨和创作实践,形成了以白话为基础的诗歌新伦理,为五四文学的伦理转型创造了条件。胡适的新诗顺应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需要,影响了五四新诗的创作潮流,新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伦理,逐步获得了文学界的伦理承认。  相似文献   

11.
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20年代初期,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古人早有白话诗,唐宋词及元曲已不乏白话诗,明清歌谣已多白话诗、自由诗,学堂乐歌的歌词有的已是新诗,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译诗已有白话诗,南社诗人已有白话诗、自由诗。胡适的历史功绩仅仅在于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帜,他拿不出白话诗的典范之作。五四时期如果不是由胡适来作“鞋样上总还是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尝试集》,而是直接从中国历代白话诗歌的创作及翻译中,精选一部《中国白话诗集》,集中展示一批成熟的、不乏经典意味的白话诗佳作,那对于现代新诗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一定会好得多,对于迅速奠定新诗的地位,昭示新诗的方向,一定会有效得多,中国新诗也会因此少走许多弯路。  相似文献   

13.
台湾“创世纪”诗社的诗歌历程,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大中华版图上,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性的重力场,成为中国新诗在新的世纪的进程中,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与传统。这种可称之为“创世纪诗歌精神”的诗歌传统,可归纳为三个层面:其一,“现代版”的传统文人精神;其二,优雅自在的“纯诗”精神;其三,多元开放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4.
贵州乡土诗人赵卫峰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以其对新时期乡土诗歌的独到理解,用诗歌的创作去实践着自我乡土诗歌理念,力求在新世纪乡土诗歌的创作上,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寻求一种和谐,推动中国乡土诗歌的创作乃至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是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诗坛“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他将西方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精神融为一体 ,在“隐”与“显”之间以情绪韵律创造诗歌形式 ,意境抒写精妙自然。他的诗歌艺术是对中国新诗坛诸多不良倾向的反拨 ,为现代主义文学民族化的艺术表现开辟了较广阔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女神》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郭沫若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使新诗的抒情本质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但同时,《女神》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表明,第一次新诗革命留下的只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汉诗形态,这正是21世纪第二次新诗革命的起点和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梁宗岱试图借鉴西方象征主义来解决早期白话诗形式散漫、感情直露的缺陷,二者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上有高度的契合,但在发生学、本体论及审美观诸方面却又有所偏离。梁宗岱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和纯正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要求新诗格律的“脚镣说”是闻一多诗学理论的一个卓越表达 ,其核心内容是遵循艺术规律 ,其美学追求在于诗人征服工具的快乐 ,其艺术指归是在限制中完成艺术创造 ,作用于实践则是提高新诗的艺术水准。新诗运动初期 ,许多白话诗人注重的是“白话”而不是诗 ,其基本主张是“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 ,结果造成了非诗化倾向 ,直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到 192 2年开始陷入中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新月诗派倡导格律运动 ,试图纠正初期创作中忽视艺术自律的弊病 ,最重要的就是倡导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 ,闻一多的诗论和创作起着中坚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着中国新诗向提高艺术的方向努力 ,并使新诗在 30年代很快发展到成熟的地步。闻一多的“脚镣说” ,无论从其所依托的理论依据、艺术原理方面去考察 ,还是从其所体现的美学追求和创作规律去分析 ,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存在着当时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十分引人注目.首先,“五四”时代精神的泻染及当时东西方思想、文艺思潮的交汇与碰撞的影响赋予“火”以时代精神内涵.而在文化层面上,“火”及其衍生意象又具有深远的文化原型,它们不仅承续楚文化宏大的自然宇宙意象,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博大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其意象之源头与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其时代精神内涵与文化原型两个方面试着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