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玻璃船》是韩国女性作家全镜潾创作的一部介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小说,讲述主人公金恩玲、文友庆、李振之间的情感纠葛,意象鲜明。小说借植物意象群表征人物的"自缚"特性,营造"星"意境作为命运"沉沦"走向之隐喻,采取意象复现策略凸显主题悲情状态,充分展示意象的叙事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因素》(1978)是某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成熟期的一部重要小说,它集消遣小说与严肃小说于一体,熔间谍小说、政治小说、道德小说于一炉。表面看,它是一部消遣的间谍小说,写了国际之间的间谍斗争。间谍小说一般以情节取胜,属于通俗文学之列。但《人性的因素》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间谍小说,它既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画面的展示以显其政治倾向,又侧重于人物惭心世界的剖析,以显示其精神道德力量。前者,构成小说的社会批判性;后者,更显示小说在形象刻划上的高度水平。二者合一,构成《人性的因素》作为严肃小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梅莹 《文教资料》2020,(9):20-22
阿图洛·贝雷兹-雷维特在通俗文学蔚然成风的大环境下,骤然改变创作风格,自出机杼,打造与众不同的严肃文学天地。这或许就是他在西班牙当代文坛始终能引起轰动的制胜法宝,也是严肃文学依旧闪亮的最佳佐证。《战争画师》的成功,说明当今严肃文学依然有其肥沃的生存土壤,值得许多作家借鉴。  相似文献   

4.
泰华作家郑若瑟对微型小说情有独钟且创作不辍。他一方面承袭华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情”字为核心或链条来毕现世间百态;一方面又具有现代商品意识的敏感,对转型期的泰华社会尤为关注。他的微型小说由于题材贴近现实生活,主题严肃、以情感人,避免了微型小说所忌讳的空洞无力轻飘等弊病,显示了微型小说快捷简练地捕捉世情众相,迅速有力地讽刺丑恶针砭时弊的文体优势。  相似文献   

5.
冯内古特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是黑色幽默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作品采用拼贴式的元小说叙事话语,解构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严肃、残酷的战争主题与戏仿手法的对比产生了荒诞、滑稽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作者的反战思想和对科技发展的担忧。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深深地激励着更多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方面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理应更加得到重视。金庸的武侠系列小说堪称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典范,小说以史诗般的体裁再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成就不亚于传统经典,并逐步为正统所接受。在国内已经形成专门研究金庸小说的"金学",小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开始走向世界。它的成功英译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以它为借鉴,有助于带领更多的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五四现代作家对个体的审美观和主体意识的重视,凸显了现代风景叙事的主要特征。与传统小说中的由说话人所描述的风景叙事,平面式的故事情节所不同的是,个人的经验和实地的观察使得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具有深层结构的风景叙事模式。鲁迅和张恨水以对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的描写来表现这个时代的人生和社会的全貌,从而弥补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不足。二人的小说将景物叙写成功地纳入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版图”,为后来的风景、风俗叙写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鲁迅和张恨水分别作为新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两位大家,其作品中对风景和民俗等的描写体现了严肃文学和俗文学在小说创作中的雅俗取向。雅俗的真正界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9.
通俗文学的渊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的通俗文学是古代神话。“汉乐府”、“志怪小说”、“轶事小说”是两汉六朝通俗文学的标志。标志唐代通俗文学成就的主要是“传奇”和“变文”。宋代的通俗文学以话本小说和说唱诸宫调为代表。元代的杂剧当属于通俗文学范畴。长篇章回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等的涌现,使明代通俗文学呈现一片繁荣景色。清代通俗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达到了新的高度,侠义小说和谴责小说的问世是近代通俗文学的特色。当代,通俗文学蔚为大观,关键在于提高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10.
1 赞恩·格雷(1872—1939)是美国通俗文学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在西部文学家中,没有一位象他那样拥有大量读者,但又不被人理解;第四版《牛津美国文学指南》中说他是“一角钱小说”在二十世纪的继承人;中国出版的《世界文学大辞典》中称他为“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有些学者认为在1890—1930年间,他对西部文学广为流行所作的贡献比其它任何作家都多,还说当很多读者被问到如何对西部文学下定义时,他们都以格雷的作品来概括公式化的西部小说的因素;而美国学者John George-cawelti(1929—)在他的“通俗文学研究中程式概念”一文中就多次以格雷的程式化小说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近期出版的"梅子涵图画小说"系列,以独特的题材及深刻的内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趣味与严肃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从小说作家态度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其小说创作的对话意识与严肃追求,表现了其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开拓性与深刻性。构成了其小说特有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廖辉英的创作引起了文学接受的热烈响应。然而对廖辉英小说创作的纯文学或通俗文学的定位,文学界却一直存在争议。廖辉英的小说创作在主题与立意上的严肃性无可辩驳,然其在艺术创作手法的选用上,的确表现出一些不同于纯文学的通俗化特征。文章从材料选取、结尾方式和文字风格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司马中原是台湾一位著名的乡土作家.他的小说与台湾本省乡土作家的不同在于他小说独特的“野味”.他将自己最富有影响的小说统称为“乡野传说”.本文从他小说的主题入手,试图对他的乡土小说作一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14.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是美国一位极具影响力而又颇受争议的作家。他的小说以性爱、信仰危机、非理性主义等为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他的新作《每个人》叩问死亡,由小说的无名主人公死后回顾自己一生来揭示人生的终极意义。凸现的主题十分悲观:生与死都没有意义,生是人的身体日益衰落,倍受疾病折磨的过程;死则是身体残骸埋葬于坟墓之中,人生的终点。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并进而探讨小说的死亡主题和性主题,从而揭示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是20世纪英国文坛红极一时的作家,被评论界誉为“战后英国最有才华、最严肃的小说家”,是英国后现代小说的代言人。福尔斯的小说神秘离奇之中带有悬念,既有后现代主义的实验性特点,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小说情节和人物刻画,因此,他的小说在当代英语国家久盛不衰。福尔斯以长篇小说著称,《收藏家》、《魔法师》、  相似文献   

17.
白先勇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作家。他的小说批评多以读后感、杂文、论文等形式收录在其散文集中。在《谈小说批评的标准》一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小说批评的三项标准: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和作品的内容题材相互协调;作品中应该有广袤的世界观和成熟的人生观;永恒的人性。在文论中,白先勇从作家的特色谈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从作品主题谈到作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它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的伟大声誉,获得了世界人民的注目崇拜和热爱。小说的基本主题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人生及命运,这一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坎坷曲折的遭遇揭示出来的。整的来说,克利斯朵夫是一个贝多芬式的人物,一个才华横溢天赋极高的音乐家。在他身上,寄托了作家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包含着作家本人对艺术的使命、人生的目的和社会前途等一系列哲理问题的深边思考。同时,克里斯朵夫又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严肃正直的艺术家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东野圭吾是当代日本备受瞩目的推理小说作家,在他创作的众多小说中,最具人气与影响力的作品是以社会问题和人性为主题的社会派推理小说。  相似文献   

20.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但他的小说在主题上却折射着现代主义光芒——异化。德莱塞的小说创作于美国社会转型时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本文以消费主义和伦理价值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德莱塞小说中所描述的消费异化和伦理异化来探讨德莱塞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