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的时代,国家有不同的知识分子传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民主政治传统以及化背景的不同,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是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知识分子由思想化向专业化的过渡成为主流,以思想为生的知识分子逐渐消亡,他们由统治阶级的附庸或反对变成运用其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专家,学,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被历史性地界定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在物质明和精神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与其他阶层的民众一起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东尼奥·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独立于统治集团、带有社会独立性的传统知识分子阶层,另一方面则是作为统治集团专业人员的有机知识分子阶层。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由知识分子的文化集团通过传播与影响,使知识分子所处的阶层能够获得社会的文化领导权,从而守卫或改变所处的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传统性与有机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适应旧生产力环境的有机知识分子在新的生产力环境中同样有着传统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性合理化地建构秩序的境遇下,知识分子经历了从立法者到阐释与批判者、从"异乡人"到"定居者"的转向;大学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压力之下也相应地走出"象牙塔",踏进"服务站"而蜕变成"多元化巨型大学"并晋升为社会的"轴心机构"。随着学科知识的日益专门化、学术生活的日趋秩序化,知识分子获得来自"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承认越多,其对抗正统与教条,不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对权势阐释真相的独立本性与批判潜能则越少。此一现代性悖论,是高教研究直接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道玻璃墙。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的华威形象阐释是一个独特的文学阐释个案。在以民族解放话语为主流话语的抗战语境里,华威“官僚”身份被漠视,并获得“抗战者”身份。出于抗日统一战线团结的时代需要,华威的官气被淡化、规避;在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边缘化趋势的影响下,华威身上的文人气则被强化突出,华威由此披上了“知识分子”的外衣。于是在抗战的语境中,作为一种意味深长的阐释策略,华威被合理合法地阐释为“抗战知识分子”而没有引起任何质疑。  相似文献   

5.
传递正能量     
如果有一位老人摔倒在你的面前,你伸伸手,一条生命可能就被你拯救了;你视而不见,可能一条生命就此逝去了。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个小品《扶不扶》,用很幽默的方式向我们阐释了一个道理:社会需要爱,我们要传递正能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通过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而被揭示出来的。作为人类社会结构之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又可以被分析为生产的技术关系和生产的经济关系。前者标志着人类生产活动和生产力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后者则是制约这种技术水平的生产力实现的社会性力量。只有通过社会经济关系这个中介,我们才能够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对社会政治结构变动的推动作用;才能够更为深入地把握社会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知识社会中的教学与不安定时代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曾经指出,西方的知识分子正经历着从"立法者"(Iegislators)到"阐释者"(interpreters)的转变。作为"立法者",知识分子的角色是为社会立法,仲裁社会的终极价值观,"立法者"的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而所谓"阐释者",是指知识分子面对后现代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失去了价值理性守护者和仲裁人的作用和自信,而只能在沟通和理解中充当社会价值的调解人。于是,当今社会的很多学者都对价值判断避而不谈,而追求某种实效性。这在教育领域中也屡见不鲜。然而,在这样一个价值理性日渐黯淡的时代,《知识社会中的教学》一书的作者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仍然坚定地沿着"立法者"的道路走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为这样一个不安定时代的教育做出终极的价值判断,并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指出一条充满荆棘但又通往光明的道路。《知识社会中的教学》就是这样一本旷世巨著——立足于喧闹繁荣的知识社会之边缘,以严肃、审慎的目光反思着这个剧烈变动时代的教育状况,并以"立法者"的姿态做出理性的批判和建构,为未来的教学指出一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进一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基石,还是有待认真思索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邓小平理论的经济学基础首推生产力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核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在不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对社会生产力成长的历史大系及其与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形态、经济调节方式的对应规律有了新的理解,从而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新的认识。在中国即将“人世”和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认为研究这些…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发展道路问题上采用“三分法”(革命道路、反革命道路、中间道路或叫第三条道路),这是有局限性的。如果采用“四分法”(革命道路、反革命道路、中间政治道路、科学-教育-实业道路),会更好一些。中间政治道路,不但表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且表现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科学-教育-实业道路,如果进行深入思考,会获得新的认识。据此,至少可以得出四点启示:知识分子往往在各种政治运动或社会运动中具有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分子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所作为;中国共产党需要全面深入地认识知识分子;解决知识分子问题需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面对晚清深重的民族危机,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提出合群思想以整合一盘散沙的中国。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思想启蒙,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合群活动。他们论证合群的必要性、紧迫性,并提出以知识分子为主导,新思想为指导,新团体、新制度、新道德为纽带,建立新的民族国家为目的整合模式。晚清知识分子合群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整合产生了积极影响,提升了中国社会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一) 结合社会生产实际、面向经济建设选题,可使研究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那些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研究生必须到社会生产第一线、工程第一线、技术攻关第一线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联系生产实际,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使科学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达到直接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目的。当然,强调硕士论文选题要面向经济建设,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不是偏离“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的规定,而是进一步阐释在当前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给研究生的硕士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一般而论,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着眼于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寻求新的实验结果和新方法;或者是观察并解释新现象,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211”大学教育学科教师的科研生产数据,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与合作视角阐释女性科研生产力低于男性这一“科研生产力之谜”。研究发现:(1)女性仅在与导师所建立的合作关系这项强关系的“拥有”水平上超过男性,女性“拥有的”和“动用的”其他社会资本均显著低于男性;(2)“动用的”社会资本以及“拥有的”弱关系对女性科研生产力的提升效应均显著高于男性,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上述提升效应在高科研生产力水平群体更加明显;(3)以与导师的合作关系为代表的基于学缘的强关系对男、女教师群体均无显著的提升效应,在高科研生产力的女性群体中甚至显示出负向效应。本文从一个较新的视角解释了“科研生产力之谜”,并利用面板数据和计量模型设计尽可能揭示因果效应,为挖掘女性科研潜力的相关措施提供了较为稳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对于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修正、补充和完善的过程.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知识分子成长道路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则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理论;新中国成立5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知识分子理论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知识分子还没有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而到了列宁那里则构成了一个“大问题”。列宁从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世界观、生存方式、政治取向等出发,对其阶级属性、社会角色与作用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客观地说,列宁对知识分子的指责与嘲讽远远超过肯定与表扬。这其中有内在的深层原因,是双方互动而非单方面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问题,历来是我们党极为关注的问题,它事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已成为国人的共识,知识分子问题仍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本文就建国后周恩来在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地位、作用以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问题上的重要论述来简要分析一下周恩来的知识分子观。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教育先行”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党在知识经济时代确定未来知识分子工作的政策提供了价值坐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是开拓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我们在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的同时,必须完善分配制度,将知识贡献与价值分配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的生态生产力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首先,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中内含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性,是生态生产力理念的理论渊源。其次,生态生产力的核心理念是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的相互溶融,以“人的需要”为视角对生态生产力理念做深入解读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最后,保持生态生产力生机与活力的现实路径,一是要创新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形式,二是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三是要积极提升生态科技的撑持强度。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产力的价值属性,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据,而且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体不断增长的需要与原有生产力水平局限的冲突,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是劳动组合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并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知识生产力的到来标示新的劳动者主体、新的劳动工具、新的生产目的已经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代表知识生产力的崭新劳动组合形式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鸦片贸易是一个老问题,但却并不是一个过时的历史问题。国内外学界围绕19世纪对华鸦片贸易展开的研究很多,但是很少有学者对鸦片生产与贸易对于印度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将利用大量一手资料考察鸦片生产与贸易对印度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对各阶层的受益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名词解释     
知识分子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编辑、记者等。在社会出现剩余产品和阶级划分的基础上产生。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成为巨大的生产力,众多知识分子以其脑力劳动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知识分子在社会生产和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其人数也有极大的发展。在革命运动中,他们往往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我国解放后,知识分子从总体上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党的依靠力量。将来,待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人们的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