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薛素姐以其悍妒的性格成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一个反面典型形象,也是中国古代悍妇形象系列中最具特征性、最富有性格的人物.她这种悍妒性格形成有着深层的精神心理因素的积淀.具体说来,她的男性化倾向和“希望具有重要性”的心理是其性格形成的内驱力.本文意欲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薛素姐悍妒性格的形成加以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叙事诗歌在人物描写上的成就,一是体现在他一般不笼统地描写劳苦大众的群体形象,而是选取不同类型的、一个一个的具体人物加以描写,从而展示出一幅幅中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充分揭示了主题。二是体现在他的叙事诗中的人物描写,强调主观情愫的融入,即“寄情于人”。使诗中的人物成为诗人情感罗网所滤过的产物。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是体现在他擅长用轻笔淡墨即白描手法来勾勒各种人物形象,并能以“形”传“神”,达到“形”和“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在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即语言朴素、简洁,表现人物具有非凡的力量。文章阐述其语言艺术风格的形成,从人物对话与场景描写例举其作品段落,分析独特的文风,展示作品中普通人物坚强的性格,即“硬汉”形象。  相似文献   

4.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作品用笔最多的正面人物是圣子式的“英雄”史天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圣徒型的人物”,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品行端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或一种观念的体现或化身,这一形象对丰富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段祺瑞身处清末民初时代,是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历史人物。其生平和性格诡异复杂,“功罪兼有”,在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人物。为推翻帝制,他“三造共和”,一手断绝了大清王朝300年的命脉,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北洋三杰”之一;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为政清廉,人称“六不沾总理”;他临死之前还留下“八勿”的遗嘱,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他是一个亮点大于暗点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基本可以肯定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6.
《殽之战》中的秦穆公历来被分析成“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形象,他在秦晋殽之战前后的言行,也被认为是“前后判若两人”.这些评判乍看似乎有理,但深入探究,便觉似有不当。《左传》虽说是对《春秋》中的历史大事,将其经过加以详尽的描述,但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仍通过对言行的记叙而保留孔子“微言大义”的寓意.秦穆公是秦晋殽之战的发动者,作者对这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不能不尽心尽力.因此,对作品中秦穆公的形象分  相似文献   

7.
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构成了小说人物的二重性:即格雷马斯所说的,既是行动主体,是“行动元”:又是性格,是“角色”。(《行动元、角色和形象》)因此,大凡优秀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应当是一个文学形象,一个性格;否则,  相似文献   

8.
“哈菜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文学艺术崛起的标志。年轻的黑人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有意识地从黑人生活、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新黑人”形象。因为对革命思想的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受到影响,人物的独立性格不明确。作家们常把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成作为白人社会对立面的一群怒气冲冲的黑人中的一个。本文试图从人性特点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时期的几个作家和作品。  相似文献   

9.
唐代山水艺术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本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回溯了唐前山水艺术“自然”精神的贯注历程,并以唐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为考察对象,探讨了“尚自然”精神在唐代山水艺术的艺术展现和唐代山水艺术对“自然”的审美追求,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中国山水艺术的传统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比尔·科西是托妮·莫里森小说《爱》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作家笔下又一位心灵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通过对该人物的性格悲剧进行精神分析,认为他是一个戴着面具,始终无法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人.其性格悲剧说明,黑人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勇于面对过去,才能克服“身份焦虑”,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胡适《我的母亲》中前后三次写到母亲的哭,分别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母亲宽容和贵的品质以及母亲对名节清白的维护.以母亲的“三哭”为抓手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母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相似文献   

12.
艺术是洞察作为活生生的社会整体的人的特殊智慧.这样的对象要求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加以再现(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这始终是性格、感受、行动);与之相适应,人的周围世界(典型环境)也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出来的,因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人只能同活生生的世界打交道,而只有活生生的对象世界才能成为人的生活的典型环境,成为有助于了解人的积极的背景.对象世界在艺术中的艺术意义越大,那它就越要服从于这一辅助任务,这决不是偶然的.在艺术中,作品的逻辑以人的性格的逻辑为转移,这决不是偶然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们曾不止一次地指出过这一点.托尔斯泰曾说:“……同所描写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用形象来描写他们的内心感觉,那末,人物本身就会按照他们的性格所需要的那样行动,也就是说,结局会按照人物的性格自然而然地被想象和表现出来.”高尔基也指出人的性格在故事发展中的这一主导作用:“……决不能向人物暗示应该怎样行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物的和社会的行动逻辑,都有自己的意志.作者把他们连同这些特质一起从现实中吸取过来,作为自己的材料,不过只是‘半成品’.其次,作者对他们进行‘加工’,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和自己的知识来琢磨他们,替他们说出他们所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成他们没有做、但是根据他  相似文献   

13.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  相似文献   

14.
谢丽琼 《成才之路》2020,(11):106-107
作文要注重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细节描写要“真”“细”“精”。细节描写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为文章添色增辉。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写作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窦娥形象为例 ,就王国维说元剧不顾“人物之矛盾”的问题 ,指出王论源于莱辛等人西方戏剧理论及王论合理性 ,但中国戏剧中国诗歌传统 ,更重视“言志”、“缘情”。以“情感逻辑”论 ,窦娥倒是中国文学舞台上的“理想性格” ,从而论证了简单地说元剧“人物之矛盾”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6.
<麦昂尼的命运>三部曲是澳大利亚女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的代表作,她以其父亲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写了澳洲开拓时期失败者的命运悲剧.理查森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她对人物性格的精妙刻画,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性格完整,形象丰满、鲜活的人,作品通过采用生活情境下大量逼真的心理描写,并详细叙述人物对生活中事件的微妙反应来逐步深入,全面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中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主人公的处事方式,从而他的性格弱点就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本文通过分析小说<麦昂尼的命运>中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的性格弱点如何决定其悲剧性命运的关联,来揭示理查森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文学的阶级审美标准是以权力主体对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划分为前提,并借鉴中国传统面相学原理及相应的道德判断得以确立的,这使得“十七年”文学身体形象的书写打上了阶级话语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训诫的双重烙印,并形成了“十七年”文学中人物身体形象描写的类型化、脸谱化的特征.“身体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基本上是表达人物阶级属性的一种工具和符号,它由外在的阶级分类所赋予,并不和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20.
一、父母角色的社会性格内涵 角色概念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H.米德首先从戏剧中借用的。“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之后戈夫曼(E.Geffman)建构了社会学“拟剧论”,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天然舞台,人类活动犹如一幕幕社会剧,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如同演戏一样,按照写好的剧本扮演各自的角色:这一理论丰富了社会学四大学派之一的“形象互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