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叠音词除了可以写景状物、描摹声音、渲染气氛外,在强化诗作音韵、结构、规整诗作句式方面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诗经》现存305篇,其中有189篇运用了叠音词,本文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通过对其分布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叠音在诗作音韵、结构、句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叠音词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学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象声叠音词、描摹状物叠音词及比喻叠音词,分析松迪和阿拉坦巴干两个蒙译版《聊斋志异》,发现译音采用意译、以实译实甚至忽略或者省略不译处理相关叠音词,导致译文音韵、节奏、非语言音素呈现等方面与原文相去甚远,造成审美缺憾。其实选择蒙语中与原语言风格相似、效果相当的词填补语言差异所致空白是一种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的语言独具特色,他把方言土语融入了叙事语言,活用比喻、夸张、排比、反复、仿词等多种修辞手法,铺陈华丽,文气纵横,汪洋恣肆,潇洒自如。有时还拆旧词创新语,形成了个性鲜明、超越了陈词滥调的陌生化的语言。文中句式多变,长短交替,文白夹杂,错落有致,音韵合谐。拟声绘色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歇后语、猫腔、土语等令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狂欢化的叙事消解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形成一种戏谑的风格,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4.
张猛刚 《文教资料》2013,(36):27-28
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研究《诗经》叠音词,对理解《诗经》句意有促进作用.文章以《诗经》叠音词为引,以部分历代作品为点,对叠音词这种语言现象的结构意义及其在后世的传承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越南文学作品中,叠音词的运用不仅能丰富越南语语言的词汇系统,而且增加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越南诗人阮攸对于叠音词独特的艺术追求,在越南“六八体诗”《金云翘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他有机灵活地运用平易近人、生动如画、通俗易懂、自然流畅、表达深刻的各类重叠词,使《金云翘传》不仅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音韵性与节奏感,语义表达也更加丰富而细腻,而且达到了烘托气氛、表露情感、升华主题的艺术效果。文章着重对史诗中叠音词的结构、分类、特色及艺术效果等多方面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苗亮亮  查中林 《现代语文》2006,(11):122-12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其语言简单明了、准确含蓄,并使用了一些叠音词.据我们统计,《论语》中除却引用《诗经》中的叠音词"穆穆"、"战战兢兢"外,共有叠音词26个,出现了35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叠音词基式与相应叠音词间的意义关系以及叠音词的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7.
赵征 《考试周刊》2013,(38):14-15
《高僧传》是南北朝时期梁.释慧皎所撰写的一部佛教典籍。书中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叠音词,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知识对《高僧传》中的叠音词作分析和归类,并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拟声词是指摹拟事物声音的词。有多音节拟声词、双音节拟声词和单音节拟声词,如“稀里哗啦”、“丁当”、“轰”等。单音节拟声词常常用叠音来拟声,叫叠音拟声词,它的重叠成分只拟音而不单独表义,几个相同的音节合起来摹拟一种声音,因而只是一个词,如“哗哗”、“当当”、“叽叽喳喳”。  相似文献   

9.
内黄县地处河南省北端,其方言划归中原官话的郑曹片。文章记录了内黄方言的内部差异,描写了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及共时音值、历时音韵特点,并对两字组连续变调、形容词重叠变调、儿化韵、D变韵、词合音、重叠合音、拟声性叠音词等进行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古今汉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叠音被人们广泛运用.叠音词也成为一个数量巨大,同时极具特色的群体.叠音这种语言形式是随着文学和语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叠音词具有十分丰富的修辞功能,因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研究叠音词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叠音词的运用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揭示其语言价值,可以使我们对叠音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绵阳市楼盘名称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语音修辞和词汇修辞两大方面.语音修辞主要通过叠音词、平仄搭配、音节节奏来实现,词汇修辞主要通过词语色彩的选择和修辞格的运用来实现,同时指出了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对楼盘美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大量使用叠音词是《国风》的一大语言艺术特色,其艺术功能可以从拟声绘形、人物形象刻画、抒发情感、音乐韵律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这些艺术特色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爱红 《中学生英语》2013,(Z5):111-114
汉语中的叠音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使用范围上,都远远超过英语。虽然英语中有AA式叠音词,文体上却与汉诗中使用的叠音词不符。用英语叠音词译汉诗中的叠音词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将汉诗中特有、且兼具音韵美和意美的叠音词在英译诗中对等重现呢?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为标准进行探讨,总结出如下译法:1.用重词翻译叠音词;2.用语义上对等的表达翻译叠音词;3.用头韵、尾韵或谐音翻译叠音词。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有大量的拟声拟态词,包括拟声词、拟态词和拟情词三类。其中拟情词是非常感性和抽象的,与日本文化和语境密切相关,也是非母语者理解和翻译的难点。本文从拟声拟态词的隐喻性为出发点,考查对日本文学作品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实例,探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翻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叠音词是一种词汇现象,它被大量运用于《诗经》的许多篇章中。本文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分类,并就叠音词对诗中主体情感表现所起的作用,以及《诗经》大量使用叠音词的缘由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叠音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大量的叠音词,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具有摹形绘色、写景状物、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功能。首先分析《诗经》中叠音词的形式,并对其在描摹景物、刻画人物、抒发感情方面的作用做了简单地分析,也对其对后世诗词创作曾经产生过的影响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叠音词的运用是《唐风集》一大特色,本文主要梳理了《唐风集》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对诗中所有的叠音词做了注释,并指出了前人释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语拟声拟态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它能够增加会话的生动感。中国的日语教学往往对日语拟声拟态词不够重视,教学中常常偏重发音、构成和语法,忽略音韵与词义之间的规律性。本文通过分析日语拟声拟态词的音韵特征,以及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探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形容状貌特征的叠音词,突显词义特点,增强声音形式,有助于词源关系研究。《诗经》运用大量叠音词,是集中探讨叠音词的意义和词源关系的理想材料。以叠音词的意义特点和声音形式为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对同一感觉范畴的叠音同源词进行初度系联;在同一感觉范畴内,可以根据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意义相通关系,对初度系联的结果进行二度系联;不同感觉范畴内的意义,由于"通感"而发生意义联系,可据此进行三度系联。根据系联的结果,归纳叠音词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各感觉范畴之间,视、听范畴的词占绝大多数;二,叠音词主要表现在对量度、光度、长度和状态(气势)的形容;三,量度和状态(气势)的词多于光度和长度的词,反映诗人对数量和气势的特别感受和重视;四,听、触和味、嗅范畴的词,与视觉范畴的通感,首先都与数量意义相通,而不是与光度、长度相通。这说明,视、听、触和味、嗅的感知,对其量度的感受。从词源学的感知机制看,义通和通感的发生,当是语言发生之初心理感受的相同,而不是词语发生之后的比喻或映射。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作品《檀香刑》里的“声音”独具特色,摹声词是小说的“声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摹声绘音,修辞效果十分明显。不同语言间的摹声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葛浩文在对《檀香刑》进行译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力求从拟声的角度去再现原文的风采,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