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年前曾经读过的一本书令我至今难忘.就是美国教育理论家古德莱德在20世纪70年代所著的《学校是什么》。读了这本书,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学校究竟是什么?学校如何成为学校?学校如何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近20年来,我先后考察和研究了国内外近500所中小学。每到一所学校,我总是在默默地寻求着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这所学校有文化吗?学校的校长有思想吗?学校的教师有品位吗?学校组织有精神感召力吗?  相似文献   

2.
数学与美术     
有一本书叫做《数学与美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有人不禁要问了:这是哪所学校新开的课程?数学课与美术课一起上吗?真奇怪!  相似文献   

3.
读了《今日教育》2013年2期期关于“办好学校.教好学生”的讨论,心中颇多感想。到底什么是好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好学生,归根结底一句话:能给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只有提供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好学生!反观自己的办学实践,涪陵实验小学在“合作教育”核心理念的引领下.顺应教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上海教育》:世界外国语小学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查?张悦颖:过去的办学存往确定学校发展定位、制定学校办学目标时,会更多地从学校这一主体角度出发进行谋划,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设想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这样的办学多少有些想当然的成分。我一直存思考:学校最终足为谁而办的?办学指向谁?学校的主体宄竟是谁?  相似文献   

5.
高燕定 《留学生》2009,(3):58-60
《波±顿环球报》曾经报道:“如果有那么一所学校,能够自称在过去六十年为美国培养了高级领袖,那就是耶鲁大学”。的确,迄今为止.耶鲁大学共培养出六位美国总统,这所百年名校也因此一直被光环所笼罩。耶鲁人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7.
伙伴     
吕海燕 《山东教育》2005,(34):13-13
作为一名教师,每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某刊物上发表.总是兴奋不已。喜悦之余,暗暗下决心:今后要写得更多.写得更好!一次.捧着一本印有自己文章的《山东教育》细细翻阅,突然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都如此年龄了.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还这般欣喜异常,将心比心,如果把孩子们的习作电在成铅字“发表”一下.对他们是否电会有促进呢?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从1984年开始,您先后在四所学校担任校长,每次部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每次都能让学校面貌一新,您觉得您每次都能扭转局面的关键何在?仇忠海: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后归结为两点。一是要有和谐的外部环境,即"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办学的土壤,包括社会对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李萍 《中国德育》2005,(9):18-19
2001年第9期的《内蒙古教育》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小城刚刚修了一条漂亮的环城路,路边装上了路灯,种上了苗木.人们视它为小城一景。不料有一天,一夜之间,路灯被人打碎18盏,树苗被人拔掉200多株.引起了市民的公愤。谁干的?追查的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竟然是本城中心小学的一位六年级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10.
书架人文     
《教育》2010,(9):61-61
以前我深深被巴学园(日本作家黑柳彻子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中孩子们的天堂)那种独特的教育模式所吸引。同时一直在想,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能否继续做这样的教育改革试验,在体制之外走出一条新教育的道路来?《没有围墙的学校》,给我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1.
教育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实:一所学校默默积累、沉寂多年,然后有一天突然被发现。于是,发现的人们充满惊奇、欣喜与振奋,被发现的人们则承载起赞美、荣誉与更多期待。后六中学似乎也未能逃离这一世事人情的宿命。不同的是,在它外不负俗的情愫中可以感知到一种教育理性的返朴,这种返朴可能引发情愫的出俗。一般而言,长时的累积与瞬间的发现之间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将各种不同的选择置于那个被发现者面前,使其或洋洋自得,或不知所措,或喜忧参半,或生发警醒。  相似文献   

12.
赵锋  姜笑 《上海教育》2011,(2):44-45
《上海教育》:1976年恢复高考,您从东北农场考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您就被分配到了这所偏僻的工读学校,三年后又被任命为校长,一干就是近30年,当时这所工读学校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在《100个经典教育故事》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最硬的门》,内容大概是:一所学校的老师经常为教室门被孩子弄坏而苦恼。刚开始是木门,一个月后木门被踢成了大窟窿。然后换成了铁门,三个月后,铁门的门刀被孩子挖走了。怎么办?换成什么样的门,学生才会破坏不了呢?终于“新门”换上了,从此没有人破坏。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新门竟是——玻璃门。  相似文献   

14.
自2005年以来,广东省已有部分学校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届理事会会员单位。截止到2008年2月底,在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68家理事单位中,有21所学校被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占广东省理事单位的30.1%。它们是: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伤对巴你受过的教育都要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不妨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东西能够让我们忘不掉呢?答案是:在学校受教育阶段所养成的习惯是忘不掉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林克星 《上海教育》2006,(7A):33-33
1988年8月,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山城德化一所最偏僻的小学任教。报到那天,学区校长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上海教育》,说:“山区学校夜黑,送你一盏灯,好让你不迷失。”灯?夜黑?不迷失?我似懂非懂。  相似文献   

17.
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泰戈尔 又是一年教师节。早晨醒来,当我看到手机上朋友发来的祝福短信,心中却突然升起了一股莫名的惆怅:从教二十年有余,扪心自问,作为一名校长,我能说清楚教育是什么吗?我办出一所真正的学校了吗?我不由自主地又一次打开《放牛班的春天》。这已是我第五次观看这个片子了,说真的,每看一遍,我的良心都被敲击着,洗涤着,因而也就憧憬着。  相似文献   

18.
我是远郊学校的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历年来入学学生的化学及格率不到10%。面对这样一大群后进生,教起来总感十分棘手。但每次在进行高一化学第四章第一节《氯气》的教学时,我均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了,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由“惰性气体”变成了“活泼元素”,班级突然之间成为乐学的海洋。为什么能取得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本节内容课堂演示实验教多,更重要的是我从学生所关注的生活中实际问题入手,设计了一系列实例让学生讨论,如: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在山东省临朐县五井中学发生了这样一起事件:一名叫张纪鑫的初一学生被教师酒后罚站.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被活活冻死于校园的排水沟里。该校一位教师称,“孩子死得很安详,很舒坦”。(《扬子晚报)》009年12月23日A24版)这起恶劣事件不仅暴露了那所学校的人性麻木.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深层思考:为什么张纪鑫宁可被活活冻死,也不敢回到宿舍?  相似文献   

20.
邱春兴 《黑河教育》2013,(10):42-42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数学教师,笔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这句话听似令人匪夷所思:学校教育中知识以外的能算真成果吗?其实这句话真正道出了教育的主导功能和内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