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昕捷 《新闻实践》2010,(10):15-16
几乎热点问题一经报道,很快就有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迅速回应,指称媒体“误读”。“误读”一词相对温和,看起来只是善意的提醒,实则距离指控“失实”也仅有一步之遥。媒体往往被赋予一种向受众解读的功能,然而媒体从业者终究不可能掌握全面的信息,因此误读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存在。  相似文献   

2.
对于什么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强调的是“事实”,也就是说传播某个观点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为了自己的宣传意图来制造事实;一种观点看重的是“说话”,认为报道事实就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还有一种观点将“说话”的含义泛化,认为它不只是指“观点的宣传”,“报道目的”也是其应有之义,比如报道生产和市场的信息,就是为了帮助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经济动向,等等。①那么,“用事实说话”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对此,最经典的莫过于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所作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媒体对受众的关注.已经从过去的“倾听群众呼声、虚心接受群众监督”的简单行为,转变为对受众问题全方位、多层面的科学研究。以“央视”索福瑞“尼尔森”“赛立信”等为代表的受众调查研究机构的市场活跃进程度.是受众调查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间的竞争。使受众研究成为与媒体兴衰共存亡息息相关的问题.媒体的市场占有率也  相似文献   

4.
于桢 《记者摇篮》2004,(9):14-14
在多种传媒激烈竞争的今天.瞥一眼报纸领域,有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这个词就是:“链接”。“新闻链接”“相关链接”正以一种势头不断地被大报小报编辑记者们有意识地巧妙地运用着.作为一种追求有效信息含量最大化的方法和手段,“链接”正把报纸这个平面媒体构筑成更高更广阔的信息传输平台。  相似文献   

5.
徐战 《记者摇篮》2004,(5):26-26
作为报刊上的新闻稿件,图片新闻还是受到读者欢迎的。这是因为图片新闻比较直观,而且新闻事实发生现场的景象再现,相对的给人一种真实感。这种相对信任也给我们新闻摄影工作者提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拍摄态度面对这种信任?是把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展现给读者,还是按着你的主观意识“创造”出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6.
黄欣 《新闻传播》2007,(10):62-62
“互动”是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受众收听广播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崇尚自主、渴望参与的主体意识日趋增强,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与受众的距离(包括心理、时空等)也在明显拉近,这就更加激发了受众的参与欲。[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娱乐资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闯入受众的感官世界。在这众多的娱乐新闻中,有关娱乐圈的各种“绯闻”、“轶事”、“官司”、“黑幕”,加上由此而引发的“调查”、“更正”、“辟谣”,漫天飞舞在几乎所有的媒体上,真是一片“繁荣”,令人目不暇接。媒体费尽了心机想营造一个热闹非凡的娱乐世界,却让娱乐新闻之种种怪现状在人们面前一览无余。看到娱乐新闻上充斥这么多花样繁多的明星绯闻和名人隐私,人们自然会想到“狗仔队”。“狗仔队”,西方称之为“帕帕拉齐”,此词为意大利文,指专门追逐名人偷拍照片的摄…  相似文献   

8.
任晖 《视听界》2006,(2):91-92
按照一般规则,新闻采访应该公开进行。媒体的威信,就是建立在新闻信息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的。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的错综复杂,许多新闻信息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获得,这时“偷拍偷录”便应运而生了。“偷拍偷录”,又称隐性采访、秘密采访或“暗访”,是近年来新闻记者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采访手段。其最大的特点是,获取的信息真实可信,因而被媒体广泛采用,又因为广泛采用,也导致争议不断。判定“偷拍偷录”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既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也不是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9.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10.
高文平 《记者摇篮》2009,(7):108-109
所谓“有效信息”,就是媒体向受众提供的可用、可信、满足绝大多数读者、观众、听众心理需要的信息。反之则是“无效信息”或“垃圾信息”。广播有效信息就是广播电台向听众提供的可用、可信、满足绝大多数听众心理需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选择性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是更容易回避还是更容易接触这一争议,文章在梳理新闻选择和媒体环境类型的基础上,提炼了知沟扩大和全民阅读两派代表观点。依据媒体环境(高选择性媒体环境vs低选择性媒体环境)、新闻阅读情况(新闻回避vs新闻接触)、受众主观意愿(有意的接触vs无意的接触)的标准,归纳出八种组合情景。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选择表现为“我躲着新闻”“新闻躲着我”“我找到新闻”“新闻找到我”四种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其中,“新闻找到我”是近年来出现的趋势,它意味着受众的新闻接触或许是社交媒体的副产品,建议合理编排社交媒体上的娱乐和新闻信息,优化算法推荐,改变媒体系统中新闻消费的结构,促进受众从无意的回避转向无意的接触,实现“新闻找到我”。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亲和力”,在新闻传播学上是指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也就是说,当一家媒体所报道的信息和观点能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被受众所接受,那么,  相似文献   

13.
《新闻导刊》2006,(1):47-47
随着我国媒体的不断壮大,大众媒体发展飞快。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倾向。就是媒体的“城市化”和农村信息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4.
手机短信有“第五媒体”之誉,并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影响力巨大的人际交往方式。当由各类手机短信构筑的“拇指化”空间越来越个人化、人性化的同时,人们也难以避免手机信息噪音的困扰。“噪音”是指手机短信中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危害公共安全信息、恶意病毒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的信息。我们完全有必要从手机的传播特性方面,分析噪音产生的根源,探讨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一些虚假新闻频频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不仅误导了受众,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声誉。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应该难辞其咎。因为,无论是真实的新闻,还是虚假的新闻,都必须通过编辑这一环节,才能见诸于各种媒体。多年的实践使笔者感到,编辑有效发挥“过滤器”作用,是防止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策略。理性地认知“上情”,用宏观的视角做好主体定位所谓“上情”,就是指党和国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工作指导思想。作为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的新闻媒体,必须及时快捷地反映上层的…  相似文献   

16.
李慎波 《青年记者》2004,(10):66-67
一何谓“黄色新闻”?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黄色新闻是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两大黄色报纸——《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它是那些为了迎合低层读者的情趣,以犯罪、凶杀、色情、小说连载等刺激性、消遣性文章和漫画为内容的“黄色报纸”经常使用的一种新闻报道手法。美国新闻学者则认为:黄色新闻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新式新闻思潮”。它是189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报纸主编为取悦读者而将煽情主义与“更大的标题、更可读的故事、照片和颜色的点缀”等技巧结合起来编辑新  相似文献   

17.
刘丹 《新闻前哨》2005,(12):29-30
近年来,跳桥(跳楼、跳塔)事件屡见不鲜。为情所困的跳桥,讨债索赔的跳桥,消极厌世的跳桥……于是,便有了悲剧性的“跳桥新闻”。如何处理这一人命关天的另类新闻,可以窥见媒体与记者社会公德心的强弱与有无。媒体的职责就是真实地记录并准确迅速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一个合格的媒体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和起码的社会公德心,这是业内普遍达成的共识。但笔者在收集相关资料时发现,在更多的“跳桥新闻”中,少数媒体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心,采取一种冷漠甚至幸灾乐祸的心态来处理此类新闻。  相似文献   

18.
2003:打造媒体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三贴近”诠释了“媒体公信力”全新内涵,首先就在于它强调了媒体公信力要始终建筑在群众利益之上,建筑在媒体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上媒体公信力时刻经受着现实的考验,媒体一旦背离了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其公信力必然受到伤害媒体打造公信力的手段很多,其基本原则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基本目标是增强媒体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报道权本来是作为公众权利的一种体现,媒体一旦拿这种公众权利与金钱交换,事实上就是一种“权钱交易”。“有偿新闻”只要存在,媒体就不可能有公信力可言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04年3月17日凌晨0点10分,押送嫌犯马加爵的MU-4386航班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升空,震惊世人的“323”云南大学血案暂告一段落。同时,围绕这一事件进行的媒体大战的热度也逐渐下降。在这场逐渐升级的新闻大战的硝烟背后,彰显了政府信息透明度的加大,也显示了媒体骚动与新闻报道娱乐化的一面。本文将就这两  相似文献   

20.
从“神舟五号”报道看科技新闻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逸涛 《新闻界》2003,(6):22-23
成功的科技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产生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除了科技自身的特殊性,传播者有效地从信息、媒介、环境、人文和受众等角度开发和整合新闻资源是其形成强势致效的重要因素。一、全面开发新闻信息资源,借助高强度信息流确保受众求知欲的满足科技新闻的传播,其科学性、知识性和效益性是其显著特征,科技新闻要实现对受众求知欲的满足,就必须透视科技信息文本,全面开发新闻资源。本次“神舟五号”报道就是以快速的信息流量和充足的信息内容给受众以满足,媒体积极开发信息资源来获得受众的注意力,从发射前到发射成功后,有关神舟五号的各类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