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1972年,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为表彰她在治疗疟疾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她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国内速递     
正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于去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当天,包括屠呦呦在内的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得  相似文献   

3.
<正>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  相似文献   

4.
<正>1906年第六届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意大利生理学家卡米洛·高尔基和西班牙组织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这也是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第一次同时颁给两位获奖人。他们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成果,成为日后神经科学这门新兴科学的重要基础。1906年第六届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颁给了意大利生理学家卡米洛·高尔基和西班牙组织学家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这也是诺贝尔生理学医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55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组讨论法对其获奖成果和个人科学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次数、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和著作数等四方面,对其科学产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两种研究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一致程度不很密切,表明能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不完全取决于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发明与创新》2004,(11):42
2004年度诺贝尔科学奖已揭晓,被6位美国科学家和2名以色列科学家分享。10月4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把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气味专家”之称的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在介绍他们的成就时说,他们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告诉世界“我们是如何能够辨认和记得1万种左右的气味”的。两位获奖者发现了一个由将近1000种不同基因组成的基因大家族,它们制造了种类同样繁多的气味受体。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上皮上部的气味受…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中国科技届头一件大事,毫无疑问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并且是一位女科学家。我们在屠呦呦获奖后短短几周时间就推出了《呦呦有蒿一一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从"523任务、青蒿素的前世今生;科研大协作以及诺奖等几个方而为读者详细解读这一中国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实我们早在2000年起就开始关注青蒿素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正瑞典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0日下午4点30,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获颁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她的研究成果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药得来的灵感,成就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因为中国其他学科都跟在西方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以创新,只有丰沛的中药资源才是中国所独有的,才可能成为创新的源泉。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获奖者分别是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来自日本的大村智以及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科学界影响巨大。作者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着重对获奖者取得获奖成就的年龄进行分析,并评价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第二创造区”,提出了有关年轻科学家培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孙玉涛  陈灵芝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50-1557
文章以1901-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学术影响以及提名人身份两个方面探究了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法中的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学术影响中,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越高,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越大,但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H指数值对其获得诺贝尔奖不具有显著作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人身份是瑞士皇家科学院院士或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的数量越多,获奖概率越大,但提名人身份是曾经的诺贝尔奖得主,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蒿素:从中国传统药方到全球抗疟良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蒿素是从中国传统药物青蒿中提取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复方的应用为全球疟疾耐药性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全球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解除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病痛,因此在青蒿素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屠呦呦成为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青蒿素的发现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完成的,是一个任务("523任务")带动科研和学科发展的典型案例,是国家需要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结果。文章回顾青蒿素研发的历史,考察在设备、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协作、多机构的优势整合而取得突破的经验,探讨社会、政治、文化与基础研究、开发应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中汲取经验与教益。  相似文献   

14.
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1900—2005年英美籍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纠正已有类似研究中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足,得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变化曲线是单峰曲线,并分析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年龄曲线的启示,为探索杰出人才的成长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卢青  李娜  武旭 《现代情报》2013,33(1):107-109
以《万方数据库》为依据,检索1998-2011年间该库所收录的关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和评价文献题录,并就检索到的文献的分布、作者简况及研究路向作分析,由此就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系统化、深入化研究陈述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在发现丙肝病毒(HCV)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然而,从1989年霍顿捕获HCV到1997年赖斯证明HCV能引发肝炎,间隔了8年时间。这看似一步之遥的距离何以耗时如此之久?文章通过回顾文献,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包括赖斯团队在内的不同研究者对于推进HCV相关认识所作的具体贡献。同时,针对研究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节点——病毒RNA基因组3′末端的准确测序和感染性分子克隆的建立,文章从技术储备、路径依赖和目标定位的角度分析了赖斯团队为何能在科学研究竞争中拔得头筹。  相似文献   

17.
The influence of Severo Ochoa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n Spain is the central topic of this essay. From the time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59, Ochoa's links with Spanish scientists and top authorities in education and science became instru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areas in the country of his birth. Ochoa's influence is analyz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ree "events": the reception of the award in Spain and some of its immediate consequences; his role in the VIth Meeting of the Federation of European Biochemical Societies, held in Madrid in 1969; and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symposium, held in Madrid and Barcelona, that celebrated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in 1975. After an account of Ochoa's biography up to 1959, analysis of these events shows that Ochoa's influence can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olitical and scientific context of its recep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从学术共同体的评论性引用视角出发,以引文全文本为基础,结合词频统计、深度学习等方法,探析引文文本中表征突破性评价的文本特征并构建自动识别模型以实现从海量文献中识别潜在突破性文献。[方法/过程]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关键文献以及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主题的代表文献(医学领域)作为金标准突破性文献集并获取引用语句,对引用语句进行词频统计并结合人工筛选获取表征突破性评价的常用词。对引用语句进行人工标注,利用BERT、BIOBERT模型进行训练形成自动识别模型,并选择癌症领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学术共同体在评价具有重大突破价值的文献时具有明显的文本特征;相较BERT模型,生物医学语言表示模型BIOBERT对突破性评价引用语句的识别能力明显增强,F1值为0.84。基于引用语句的自动识别模型能够较为精准地识别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早期识别和早期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以77位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和82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论文影响力平均水平与高水平的二维分区,以及论文影响力水平与变异程度的二维分区对科学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型,展示了分区法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中科院生物医学院士若想整体进阶到诺贝尔奖层级,其论文影响力需要扩大e2倍;已有少数几位院士显示出诺贝尔奖级科学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揭开了现代物理学序幕的X射线的发现,随后的20多年中与X射线密切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层出不尽。而一个世纪之后空间天文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于2002年授予了空间X射线天文的突破,由此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从1962年发现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至今半个世纪以来,已经有约70个携带天文仪器的空间飞行器(以专用卫星为主)发射运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于宇宙和基本物理规律的认识。随后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黑体辐射谱的精确测量和观测到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此做出了关键贡献。这样在新世纪空间天文的研究就直接产生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对第三个起了重要作用,非常类似20世纪初X射线对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这三个以及天文学研究所获得的所有其他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除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其他所有的获奖成果都和项目最初的科学目标没有关系或者完全相反。与此同时,探讨了重大天文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的中国空间天文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