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在加法里,给一个加数加上一个数,给另一个加数减去一个同样的数(小于或等于这个加数的数),和不变.运用这一性质可使一些计算简便.例如,846 765=(846 54) (765-54)=900 711=1611.二、在减法里,给被减数和减数都加上一个相同的数或都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小于或等于减数的数),差不变.应用这一性质可使一些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2.
师:(板书:加数加数和)三者间有什么关系?生:加数+加数=和。师:12加上8,和是多少2谁能列式计算?生:12+8=20。师:60除以5的商加上4乘以2的积,和是多少?推能列式?生:60÷5+4x2。师:为什么这样列式?说悦思路。生:我是按题目的叙述顺序列式的。生:我认为从问题入手比较好。要求"和",就必须找到两个加数,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可以看出,60除以5的商是一个加数,4乘以2的积是一个加数,加数加上加数等于和,所以列式为60÷5+4x2。师:说得好!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生:两题思路相同,都是找出两个加数后…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数学课本中,减法有两种定义。定义1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小学数学课本的定义)定义2 已知两个数 a、b,要求一个数 c,使 c与 b 的和等于 a,这种运算叫做减法。(中师数学课本的定义)我们认为,这两种定义的实质是相同的,只是表述的形式有所不同。因为由定义2要求的 c 必须满足“c 与 b 的和等于 a”,可以看出已知的 a,就是两个数的和,b 就是其中的一个加数,要求一个数 c,就是求另一个加数。  相似文献   

4.
例:甲数的3/4等于乙数的2/5,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首先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宽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题。  相似文献   

5.
“倍”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倍”表示的是与原来数一样多的数,某数的几倍就等于某数乘几。如:“3的4倍”等于“3×4=12”。另外,“倍”还表示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如“30÷6=5”表示“30是6的5倍”。有关“倍”的不同表述,它们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容易混淆,给同学们带来困惑,导致解题错误。  相似文献   

6.
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传统教法有以下几种。凑十法──分解较小加数,把较大的加数凑成十,看大数,想凑数(有的又叫补数),根据凑数分小数。相同数相加──两个加数中,当较小加数是5、6、7、8时,把较大加数分解成两个数(其中一个数要和较小加数相同),然后先加相同数,再加分出的另一个数。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3期《跳出“片断”审视教学》一文,笔者认为文中的观点有误,在此提出与黄红成老师商榷。黄老师认为,“只有加数相同才可以改写为乘法”正确,而(3+3+3+3+4)中的加数不完全相同,所以(3+3+3+3+4)不能改写为乘法算式。果真如此吗?根据乘法的意义:b(不小于2)个相同加数a的和,叫做a与b的积,记作a×b或b×a;数a和数b叫做因数;求积的运算叫做乘法。由定义可知,在a×b中,a表示加法中的相同加数,b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在算式(3+3+3+3+4)中,由于加数的个数是5,而加数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直接改写成有一个因数是5…  相似文献   

8.
[题目]在下面算式的□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一般解法]先从得数个位上的5和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9思考,6+9=15,推得第一个加数个位上的□里应填6。再从得数十位上的3和第一个加数十位上的8思考,推得第二个加数十位上的□里应填8-3-1=4。  相似文献   

9.
例1有A、B两个整数,A的各位上的数之和为17,B的各位上的数之和为11,两数相加进位两次,那么A+B的各位上的数之和是____。分析与解:很多同学都会用配数的方法来解本题,但这很麻烦、很费时。其实这类题目有一定的规律,只要A、B两个整数相加不进位,那么两个加数各位上的数之和就等于这两数和的各位上的数之和。例如:35和24。35与24的和是59,所以(3+5)+(2+4)=8+6=14=(5+9)。只有在两个整数相加有进位时,两数和的各位上数之和才会发生变化。那是因为在相加时,逢十进一,每进位一次,和的各位数之和就比两个加数各位数之和少一个9,进位两次,少两…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习题,在解答这类趣味性习题时,可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地说,学生会应用常规解法解出正确答案,但这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远远不够。这时教师还须引导学生寻找解题规律,从中启迪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习题:7+9×9=(88),6+98×9=(888),5+987×9=(8888)。学生做出来后,教师应启发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甲生答:得数都是8组成的数。乙生答:8的个数比第二个加数里被乘数的位数多1。丙生答:8的个数等于9减去第一个加数。此时,教师在表扬他们时,应特别表扬丙发现和总结了一条好规律。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引…  相似文献   

11.
假设法是将题中的未知条件假设为一个已知条件,与其他条件相配合,经推算从中找到解题途径,最终求出结果的一种解题方法。有些应用题用常规方法解,很难找到解题方法,而用假设法,就能很快获解。 [例1] 已知甲数的2/3等于乙数的4/5。求甲乙两数的  相似文献   

12.
初中学生数学易错题是指初中学生在认知和解题过程中由于"对概念理解不清"等出现的一些学生容易做错的题.对于学生的易错题,经笔者仔细、深入、全面地调查,得出了学生解题出错除外因(学科多、内容杂)之外,还有内因(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具体如下:一、受小学数学知识的干扰如在小学里两数之和大于每个加数.但上初中引入负数后,也可能出现两数之和小于每个加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简易方程"的解题方法上作了重大变革.老教材是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诸如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除数=被除数÷商,减数=被减数-差等来解方程:新教材则是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即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种解法避免了机械记忆,其目的是为下一步进入初中学习复杂的方程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以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一些习题为例,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改革解题教学,使其充分体现数学的魅力,谈点看法。[案例一]你还记得“142857”这个有趣的数吗?142857×1+857142=摇142857×2+714285=142857×3+571428=142857×4+428571=142857×5+285714=142857×6+142857=一般做法是让学生观察各算式中数字的特征并用计算器计算,得出六道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999999)就完事了。[适当开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多向思考,认真比较。发现下列规律:1.六道算式第一加数中的一个因数都是142857,另一个因数依次为1、2、3、4、5、6;第二加数都是由1…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第三册应用题主要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与“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三种应用题。在一、二册已学过“求总数”、“求剩余数”和“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些应用题之间有的结构特征相似,但解法不同;有的数量关系相同,但条件和问题互逆;还有的题目中关键词语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比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解题方法,对照比较区别异同,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6.
问题:下面是一个算式:1+1×2+1×2×3+1×2×3×4+1×2×3×4×5+1×2×3×4×5×6这个算式的得数是不是某个数的平方?(华杯赛决赛面试题)这是一道判断平方数的问题。解题关键是熟悉完全平方数的末位(即个位)数字的特征,先算出得数的个位数字是多少,并和它进行比较。从12=1×1=1,22=2×2=4,32=3×3=9,42=4×4=16,52=5×5=25,……,102=10×10=100发现下面特征:特征: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数字只能是0、1、4、5、6、9这六个数中的一个。如果不是,便不是完全平方数。解题方法:先算,得数的个位数字=各加数个位数字相加所得和的个位数字。再应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不仅可以用割减法,也可以用割加法。割加法的依据是:如果一个加数与和都能被某数整除,则另一个加数也能被某数整除。根据这一规律,只要割去被判断数的末位数,再加上割去数的几倍,连续割加下去,如果最后得到的和是某数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能被某数整除。割加法主要用于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另  相似文献   

18.
一、剩余问题在整数除法里,一个数同时除以几个数,整数商后,均有剩余;已知各除数及其对应的余数,从而要求出适合条件的这个被除数的问题,叫做剩余问题。二、两个定理定理1:几个数相加,如果只有一个加数,不能被数a整除,而其他加数均能被数a整除,那么它们的和,就不能被数a整除。如:10能被5整除,15能被5整除,但7不能被5整除,所以(10 15 7)不能被5整除。定理2:二数不能整除,若被除数扩大(或缩小)了几倍,而除数不变,则其余数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余  相似文献   

19.
每张人民币的面值是个数量单位,1、2、5、10是数,分、角、元是量.人民币对“数”的选择为什么不选其他的数,而选1、2、5、10这四个数?这是因为在1、2、3……10这十个自然数中,1、2、5、10是“重要数”,用这几个数就能以最少的加数或减数组成另一些数。例如,1加2等于3,2加2  相似文献   

20.
[教学案例] 在○里填上>、<、=. 3/5×1/2○3/5 3/4×3/2○3/4 5/7×1○5/7 下面是两个教学片段. 王老师: 先让学生计算,填好>、<、=后,立即进行提问. 师:在○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一个数怎样? 生:相同. 师:另一个数与1比怎么样? 生:另一个数有的大于1,有的小于1,有的等于1. 师:一个数与大于1的数相乘,积与它比怎样?一个数与小于1的数相乘,积与它比怎样?一个数与等于1的数相乘,积与它比怎样? 生:一个数与大于1的数相乘,积大于这个数;一个数与小于1的数相乘,积小于这个数;一个数与等于1的数相乘,积等于这个数. 师:如果不计算,你能很快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会. 李老师: 先让学生计算填好>、<、=后,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一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圆圈左右各有一个数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