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陆续收集到一组20世纪70年代与河南相关的实寄封,一件由“河南信阳武家坡中国科学院”寄出;另一件寄往河南信阳息县,收件人为当代著名诗人何其芳。为何中国科学院设在信阳?当代著名诗人何其芳为何在河南农村?小小实寄封的背后,牵出了一段文化名人在河南农村的生活往事。历史背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发表“五七指示”。两年后,“五七干校”应运而生。其中,在河南信阳地区创办“干校”多达20所,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1996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现中央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五七”干校就设在黑龙江省嫩江县一个叫座虎滩的地方。座虎滩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典型的北大荒地貌:到处是森林,一过10月就下雪,冬天气温在-30℃以下,转年5月黑土地开始融化了,可是阳光温暖不到地下的冻土层,于是北大荒就变成了“大酱缸”。  相似文献   

3.
近期笔者在整理北京邮区邮资凭证标签实寄封时,发现几枚变异的邮资凭证标签。现分别介绍如下: 邮资凭证标签中仅有“邮政日戳”的邮资凭证标签实寄封(图1):该“标签”实寄封是中华财税信息网于2001年9月21日寄给安徽省合肥市的,到达日期为2001年9月26日。实寄封上使用的是第三代邮资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藏品中,有一项是实寄封。我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特点等分类收藏,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革”期间的,与报刊编辑部交往的,封面是名家题字的,外国实寄封等。其中有一枚报纸封(图1),它藏着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现在要集信销票已经较难了,真正的自然实寄封的信销票很少,只剩集邮爱好者互寄的“集邮实寄封”上的邮票和集邮爱好者购买的“商业实寄封”上的邮票(如邮票发行时的首日封、原地封等)。  相似文献   

6.
葛建亚 《集邮博览》2011,(11):60-61
25年前,中国邮坛出现了一个民间邮会——原地封研究会,“大本营”设在上海,最初会员七八十人,五年后发展到五百余人,会员遍及全国各地。此后稳步发展,其影响和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现。25年,原地封研究会所承载的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组织和倡导一种求真觅趣、标新立异的集邮方式——原地集邮。它的对象是以原地封为主的原地邮品。着眼点和动因是提高集邮品收集的精度和难度,通过对新邮实寄封的收集。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文革”实寄封收集爱好者,目标是想收齐“文革”邮票和“编号”邮票自然实寄封大全套。经过不懈的努力,可以说“任务”已完成百分之八、九十了,除个别高价票和高值票外,基本上都收集到了。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文革”时期的自然实寄封绝大多数邮票都是贴在信封的背面,而且邮戳不够清晰,想找一枚品相好、双戳清  相似文献   

8.
如今,荧屏广告经常出现“XXXAD钙奶营养米粉,含有双歧因子”;“X酸乳饮料含双歧因子”。日本著名的株式会社,也坚称在中老年奶粉、婴幼儿奶粉中添加了“双歧因子”。不少食品都因强调添加了“双歧因子”而身价倍增,那么,这“双歧因子”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添加它?对人体健康有什么益处呢?  相似文献   

9.
邵春华 《收藏》2009,(12):122-123
发行于1967年4月20日~1970年1月21日的“文”字邮票,由于在集邮界已被视作“现代文物”,文票的实寄封(图1)也早已成为最受青睐的集邮品,有些紧俏品种目前市价已逾千元,即使普通的“文革”实寄封也在百元上下。种种迹象表明,文票实寄封呈稳步上升之势。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我在欣赏自己新近收集到的几枚“甲申年”实寄封片时,惊奇地发现:其中有一枚类似的“倒戳”实寄封。  相似文献   

11.
在为数众多的中国早期实寄封里,只有大龙邮票实寄封,有台北集邮家黄建斌(1920-1997)著的《大龙信封存世考》。最近旅法华人集邮家留伯仙又出版了《红印花加盖古封录》一书,其余多种古封,尚未见有专著问世。中国早期实寄封,顾名思义就是中国邮票发行初期的实寄封。“初期”到底有多长,未见法定的规定。“初期实寄封”,若简称“中国古封”,也无不可。国内外集邮界对这个“古”字,并未有统一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热卖七:五七炮巡河车对屏风马左炮封车 五七炮过河车以其优良的“稳健攻击”特性而风靡棋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实战对局演练,其核心机密不断被挖掘与破译,从而使屏风马的免疫力不断加强。由于竞争的需耍,一种“巡河车”战术在2000年全国象棋个人赛中破土出世。尽管这种战术还处于萌芽期,但已有很多高水平棋手倒在此阵之下。那么巡河车战术在2001年全国团体赛的效果怎么样呢?请看以下笔者赛场纪实: 1、炮二平五 马2进3 2、马二进三 马8进7 3、车一平二 车9平8 4、马八进九 卒7进1 5、炮八平七 车1平2 6、…  相似文献   

13.
王景文 《上海集邮》2005,(12):31-32
“山东军直”日戳,是公认的解放区特殊戳记;它的销票信封,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图1就是迄今仅见一件的“军直”日戳实寄封。  相似文献   

14.
在整理邮品中,发现一个“沈阳特别市”的实寄封。该封是解放初期沈阳《翻身乐》杂志社寄给我的。信封上的姓名写错了,将“林”误写为“杜”。 实寄封正面左上部盖有两个圆形邮戳:小戳为黑色,分三格,上为“沈阳甲”,下为梳式线条和“后4-8”  相似文献   

15.
正如作者所言,“该信封系‘文革’初期的军邮封,虽其貌不扬,但它出生在‘文革’初期,是当时重要的实物资料”。十年“文革”是个动乱时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两枚实寄封产生在1967年2~8月问,也是“文革”最动乱的时期。实寄封真实反映了那一段非同寻常的岁月,也记载了这一段历史,但从展示两封信的内容来看,有些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  相似文献   

16.
杨波 《上海集邮》2008,(10):37-37
《中国集邮报》2007年5月1日第5版刊登了·篇文章,《“后门”寄“前门”的木刻封》,介绍一件加贴邮票的“大寨人”图木刻邮资封的挂号实寄封,笔者觉得它有些不太可靠。  相似文献   

17.
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枚实寄封(图1、2)时,立马蹦出一个十分俗气的词:扯淡!虽然我认同邮商“邮票是真邮票,邮戳也是真邮戳”的说辞,但是将民国邮票与解放区邮票混贴在同一枚信封上作邮资,这怎么可能呢?本来就对此封真伪犯嘀咕的邮商见我如此质疑,就更加没有底气。我也知假买假,权作趣味品将此封买下。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邮集中,有一个由志愿军战字信箱1823号寄发的实寄封,上销“中国军邮05310”号1953年9月21日日戳(图①),引起一些邮友兴趣,因为志愿军部队使用的戳号都是“8”字头,怎么还有“0”字头的呢?  相似文献   

19.
徐洪 《收藏》2007,(7):147-147
实寄封是组编邮集的必备要素。“今日之邮封,明日之邮史”是对实寄封的重要史证作用的高度概括,所以邮界有“邮票好买,佳封难求”的慨叹。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实寄封上的邮戳中,共有8个“9”,实乃千载难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