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四省市第十册第6页。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且标:(1)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2)掌握长正方体体积计算算式,并能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教学过程:师:物体是占有空间的。现在老师先拿出一个盛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面积、体积?不要求严密定义。但要突出面积、体积的特性 这是度量几何学的内容。小学教材中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面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些只是对面积、体积的描述,不是严格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圆锥的体积是义务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52页的内容。它是学习了圆柱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较深入地理解规则几何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推导方法——"合理想象,依旧推新"的又一领域。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掌握过程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宗英 《江西教育》2023,(35):51-52
“度量”是用于计量事物物理属性的一个数学概念,空间距离、物体质量、物体大小等均是“度量”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须对“度量”单位进行初步认识,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度量”知识。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度量”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难点和策略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小学数学第八册中学到了“角的度量”,了解了角的概念。在第十册中学到了圆、比例及比例尺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可引入“方向”、“方位”的概念,应用和发挥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教学中有关地理问题及地图中各城市之间、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对提高学生应用地图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观察物体》属空间与图形领域,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三个阶段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使学生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及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使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探索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152页、六年制第八册第143页,对三角形的定义是这样叙述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相似文献   

8.
“最简分数”是什么?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八册中的定义是:“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众多有关书籍中,“最简分数”的定义也都基本相同。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师手册》P83:“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或称既约分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师范学校课本《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第一册P147:“分子和分母互质的分数叫做既约分数(或最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7、8期刊登的《到底选哪一个》一文,笔者也想就文中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题目中,挖出来的圆锥形孔与圆柱在形状上等底等高,这点是显而易见的。此容器的容积等于这个圆锥形孔的体积,也是无异议的。争议的焦点在对容器(即挖孔以后的物体)体积的认识上,选“3倍”的理由是:这个容器的体积是指圆柱的体积;选“2倍”的理由是:这个容器的体积应指此圆柱除去圆锥形孔外的体积部分。到底应该选哪一个呢?笔者认为,应该选后者。因为,体积的概念表述得很明确: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也就是说体积应指“…  相似文献   

10.
梅广稳 《教育》2011,(12):56-57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变换,是学生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从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着手,帮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认识几何体的特征,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第八册数学教材中对于平行线的定义是这样叙述的:“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学时,学生对于“面”、“平面”、“同一平面”、“在同一平面内”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因此,教学“平行线”概念需加强直观演示,让学生多观察多  相似文献   

12.
杨位中 《云南教育》2004,(13):44-46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六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四个小节,其内容是小学阶段认识平面图形的重点之一,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也是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然教材第五册《光》和义务教育自然教材第十册《光的传播》都要求学生认识光源的概念:“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可是我在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给学生讲并板书“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我认为这样教是不对的。因为“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有两点含义,其一是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其二是指正在发光的物体,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擦燃的火柴、通电的电灯,而“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就包括没有点燃的蜡烛、没有擦燃的火柴、没有通电的电灯等,这些物体在不具备一定条件时,就不能发光,所以就不是光源,因此,讲“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4.
十、什么是面积、体积?不要求严密定义,但要突出面积、体积的特性这是度量几何学的内容.小学教材中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面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些只是对面积、体积的描述,不是严格的定义.因为总是先有面积、体积的定义,才能谈面积、体积的大小.在严格的面积、体积的定义里不能出现"大小"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圆锥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生已学过圆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及正方体等有关知识,这些都是学习圆锥体积的必要基础。学生由于对形如圆锥体的物体见得比较少,圆锥的形状又比较特殊,体积计算公式也比较复杂,所以,本课是该册教材中的一个难点。教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圆锥这节教材安排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部分。它的特点体现在“两借助、一掌握”上,即借助图形…  相似文献   

16.
空间几何是高中阶段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与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三视图的画图与识图:二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及空间几何体中线面所成的角的大小的计算;三是考查空间几何体中线面位置关系,特别是平行与垂直位置关系的判定。  相似文献   

17.
分数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表述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见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第63页)分数在小学数学中无疑是一个重要概念,重点讲好分数意义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对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至关重要。①“单位‘1’”在谈到分数意义中的单位“1”时,不少小学数学教学参考资料中往往说单位“1”也叫整体“1”。笔者认为单位“1”的说法准确,单位“1”不完全等于整体“1”,最好不说单位“1”也叫整体“1”。  相似文献   

18.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变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从而增强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几何”教学的改革 迄今为止,在小学、初中的“几何”教学中,仍然是单纯地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要领、性质和计算。在教材中,除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相似文献   

19.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7、8期肖老师的《到底选哪一个》一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选d(3倍)。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里的“空间”,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低,他们只能考虑到物体的轮廓线所勾画的范围。因此,对于物体的里面是什么,是空心还是实心,可以不必追究。也就是说,我们默认它是实心的。比如说,求长方体纸盒的体积,我们不研究这个纸盒里面的知识,而是求纸盒所圈出的空间大小,即长方体体积。如果联系“物体的体积是物体所能排出水的体积”,我们默认纸盒放在水里不会往里面渗水,此时排出的水的体积是…  相似文献   

20.
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小学数学中的某些概念 ,教材往往以结论的形式给出 ,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 ,而看不到思维的活动过程 ,因此 ,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 ,我们必须用素质教育的观点 ,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钻研和处理教材 ,力求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记忆、应用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如“互质数”这个概念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 1 1 1页 (人教版 )是这样叙述的 :“公约数只有 1的两个数 ,叫做互质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