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促进教师群体的和谐发展;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三是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四是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教学质量卓著,得益于全校干部教师在办学思想上形成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教育价值观;树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并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中,努力把办学思想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坚持以教育价值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相荣华 《考试周刊》2012,(79):59-6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真正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忠新 《师道》2006,(3):18-19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根本。今天在校的学生,明天就是社会的构建者。一个个和谐发展的人,构成了美好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离不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人道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最有益于人健康成长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尊循着人的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可惜,当代教育在落实“以人为本”与和谐教育方面还做得相当不够,仅从基础教育看,不和谐现象依然比比皆是,这里择其要者述说一二。学校发展,岂能“只见物不见人”?学校要发展,硬软件建设都不可或缺。然而,现实常常是,一些学校,为了硬件…  相似文献   

5.
和谐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巩新清 《考试周刊》2010,(48):224-225
和谐班级是师生都向往的精神乐园,是人才的摇篮。和谐,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如清风拂面,静听欣赏中。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班级是推行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的基础。和谐教育能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发展。一、构建和谐班级,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是前提,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是塑造教师良好形象的基础、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以人为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要素的校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素质培养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实现师生与环境的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并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些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陈淑英 《广西教育》2008,(29):29-29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敢与教师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师生关系也应变得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亦师亦友。  相似文献   

10.
丁丽  熊艳 《南昌教育》2006,(3):23-24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舰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高中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中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要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11.
校园专递     
“以人为本”,管理者和教师以身教为重,学生以做人为先,共同创建教育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2.
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育学生方面,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协凋、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倡在培养学生自主和谐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的自主和谐持续发展,实现双赢;从学校角度讲,应确立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并通过建立"三园学校"即数字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形成和谐发展的动力,建立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建立和谐发展的办学机制,让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社会受益.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是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教师要营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思辩氛围。使课堂活起来.实现师生间和谐的双边活动。这是落实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律,对于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关键在于调整并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力求建立和谐、协调而又独特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主体——发展”教育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模式 ,突出了学生这个主体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自主发展的教育目的 ,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符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我在心理教育辅导课中 ,根据“和谐——主体——发展”的教育思维方法 ,突出了“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唤醒学生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三个重要环节。这三个重要环节之间 ,“启发学生自我体验”是开启学生心灵、调动学生心理活动的重要开始 ,是其它两个环节的基础 ,而“唤醒学生自我意识”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顿悟 ,心理活动达到了较为深…  相似文献   

16.
康卫国 《中学生物学》2005,21(12):14-15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和谐情景的创设,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谐情境包括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和谐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中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特殊的爱。以"爱"来教育学生,是一种无伤痛有结果的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让我们以人为本,以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未来的辉煌就在我们的热爱之中。  相似文献   

18.
尊重是一种具有普遍道德意义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其核心就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尊重的教育理念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了国民教育、普及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实施教育,其终极目标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即意味着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和需要。  相似文献   

19.
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改善教师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其中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学生自身则是教学能力培养的关键和归宿。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师》2009,(22):F0002-F0002,F0003,F0004
<正>前言这是一所和谐向上的学校,20年以人为本的坚守为幸福教育铺垫了一层温暖和谐的人本底色;这是一个教师成就事业的平台,上百名教师的爱心和专注汇聚成幸福教育的恒久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