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静 《网络传播》2005,(11):54-54
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经有关部门授权,人民网对“神六”发射、飞行、返回实况进行了现场直播,这是网络媒体首次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直播任务。  相似文献   

2.
太空之吻     
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13分53秒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至此,  相似文献   

3.
从神一到神九.我国在不断刷新太空探索的新高度。同样。在一次次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中,中央电视台的宣传报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重要节点重点关注、直播场次逐年增加。但伴随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日趋常态.宣传报道也悄然发生变化。记者在参与神十发射任务宣传报道中的体会是:要更多关注受众需求.让载人航天工程宣传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10月12日上午9时,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乘飞船在太空遨游5天,圆满完成“多人多天绕地球飞行”的任务后,顺利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 对这次举世瞩目的航天壮举,国内各大主要媒体派出的强大采访阵容前所未有。中央电视台打破时空和版块限制,首次对“神六”发射、飞行以及着陆全程进行了直播;新华社则动用了“百人报道团”,“井喷式”发稿,10月12日“神六”发射当天就发稿220多条,创历史记录。 在这次新闻“大战”中,我们钱江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扬长避短主动参与。从10月7日飞船“转场”开始,到12日发射,直至17日凌晨“神六”顺利着陆,我和杨晓轩作为特派记者,一路  相似文献   

5.
贾强 《新闻战线》2012,(8):36-38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几乎与运载火箭腾空同时,腾讯微博账号"天宫一号"发出第一条神九发射消息;新浪微博上,26家媒体对神九飞天进行"微直播"。也就在同一时间,成千上万的普通人通过各自的微博热议载人航天。从16日发射到29日返回,腾讯、新浪微博与神九发射、神九  相似文献   

6.
张雷 《军事记者》2001,(3):42-42
公元2001年1月1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飞船发射场迎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的第二次发射:“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太空。  相似文献   

7.
王玉  乔武涛 《新闻前哨》2013,(10):84-86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从6月11日起,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推出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特别报道。在“神十”接下来15天的飞行里.通过媒体的报道观众了解到它出色完成了飞行任务并安全返回。从“神一”到“神十”,中国在不断刷新太空探索的新高度。而每一次媒体的报道.也体现出我国新闻报道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公元 2001年 1月 1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飞船发射场迎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的第二次发射:“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太空。   此次发射的“神舟二号”尽管没有载人,但飞船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的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是载人飞船应用系统第一次全系统执行在轨飞行试验任务,并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发射时,“长征二号 F”喷出强烈火焰,向上攀升,我不停地按动快门。火光映红了整个夜空,箭体吐着火舌,穿云破雾,直上云霄。我追着火光拍摄,直至火光消失在茫茫天际。这时,时针指向北京时间 1月 10…  相似文献   

9.
“十”意味着圆满.更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神十发射距2003年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飞太空正好10年。10年间.共有10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此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进入新的更高阶段——建造空间站。  相似文献   

10.
“神七”飞天,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报道“神七”,中外媒体竞争十分激烈。回顾这场紧张、难忘的新闻大战,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脑海里: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纸质媒体靠什么才能在与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航天梦,中国梦。神舟十号发射再次拉开中国载人航天“壮剧”。在这个舞台上.航天员永远是“主角”。如何向公众报道和解读航天员,成为此次任务媒体竞争的焦点。早在5月初.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就召集相关编辑记者进行专题策划。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20周年、首次载人飞行1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中国航天员群体。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0月11日下午4时22分,新华社播发授权公告:"新华社神六快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负责人通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2日上午发射."新华社发稿中心连通各地媒体的电话机铃声顿时此起彼伏.这条快讯,扣响了中国新闻界神六报道的发令枪,一场蓄势已久的新闻大赛由此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名普通记者来说,能参与一些重大报道,是一件幸事,很能锻炼人。 从2008年"神七"发射,到2011年"天宫一号"、"神八"发射,再到今年"神九"发射,我都在现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几个关键时刻。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4.
《航空档案》2004,(11):6
在珠海航展1号馆航天一院计划部副部长李同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神六”发射成功后,将完成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2010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将实现载人航天的第二步——宇航员空间行走。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围绕这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媒体全天候现场直播: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新闻网站纷纷推出神六专题报道,现场新闻滚动播出。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这种现场直播式报道,给以出“隔日”新闻为主的平面媒体带来空前压力。面对“神六报道”的严峻形势,我们潜下心来精心准备,《新晚报》在”神六飞天”成功当日出了6个新闻版,外加一个32版的“神六号外”,“神六“顺利返回又出了6个新闻版,这次报道无论从质到量都赢得了读者的认可。总结这次”神六报道”的经验,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地方报纸的时事报道同样能“出彩儿”。  相似文献   

16.
胡宇 《军事记者》2006,(2):54-55
“他是航天人的后代,发射场是他的故乡。20年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完整参加了‘神一’到‘神六’的摄影工作,拍摄了《傲视苍穹》等许多航天佳作。”这段话,是《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大型纪实摄影展览》评委会,对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席摄影师王琦的评语。2005年12月3日上午,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大型纪实摄影展览”开幕式上,肩扛上校军衔的王琦成为3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摄影贡献奖”最年轻的获奖者。一他的脸上写满沧桑,他的外貌粗犷豪放,大西北人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性,使人很难把王琦执著的追求和壮丽的航…  相似文献   

17.
铁生 《军事记者》2006,(8):I0002-I0002
《神六飞天》这组照片真实、精彩地记录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完成一系列试验任务,遨游太空5天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以新颖的角度展示了火箭发射场与飞船发射的磅礴大气,以准确的瞬间抓拍技巧刻画了航天员的英雄形象,读后令人振奋。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我国航天科技的巨大成就,领略航天英雄的风采,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与士气。“神六”飞天(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乔天富摄大气磅礴 振奋人心@铁生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舱内,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上了飞天之旅。载人舱于2003年10月16日6时许成功返回地面,圆了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飞天梦。  相似文献   

19.
李成 《军事记者》2006,(2):50-50
“神六”飞天,国人关注,世人瞩目。中央电视台发挥电视媒体特有优势,全方位、多侧面地把这次载人航天飞行展示出来,从形式到内容都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回顾这些新闻的制作过程,我觉得之所以受到好评,主要得益于重视了新闻的时效性。(一)强化新闻时效性,要求记者嗅觉灵敏,能够及时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新闻线索。关于选拔培养女航天员的首篇报道《空军今起招收女飞行员,为中国首批女航天员储备力量》的线索,就是我在空军招飞局办事时无意中听说的。当时“神五”已经发射成功,杨利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我想,国家今后还将陆续发射神舟系列…  相似文献   

20.
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成功进行我同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到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完成航天员太空行走任务凯旋,历时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