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一、抓住构造,根据造字辨识汉字是表意字,辨识字形时,可用分析造字法,通过体察相关汉字的文化内涵,准确判断字形的正误。如"既"和"即"中的"艮"是盛食物的器皿,"既"是"人已吃了饭走了",有"已经"、"完了"、"终了"之意;而"即"则是"人来吃饭",有"走近"、"靠近"之意。所以,"既往不咎"中"既"不能写成"即",而"若即若离"和"可望而不可即"中的"即"写成"既"则是误写。再如  相似文献   

2.
“字说”是根据通行字形而对汉字形义关系作非文字学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因不合古人造字原意,为汉字研究所不取。但识字教学中的“字说”不应全盘否定,对于那些无法分析造字原意或造字原意无法为学生所接受的汉字,“字说”有助于加深记忆,是可备选择的教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有些学生常把“既然”写成“即然”,而把“即使”写作“既使”,究其因是他们不了解古人如何造字。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而其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前人概括的四种造字法。上述“既然”和“即使”中的“既”和“即”,就是古人用会意法所造的字。从“既”和“即”现在的字形看,不要说学生,就是教师,也很难说出它们是如何会意的。加上会意字的构造比象形字复杂,有些会意字的形体结构极象形声字,使会意字成了最难辨认的一种字。但实践证明:如能熟识会意字的造字规律,掌握会意字的辨认方法,熟记会意字的构字部件,是能较易于识别出会意字的庐山真面目的。以下就谈谈怎样辨认会意字。一、分清会意字的类型,揭示会意字的造字规律,是辨认会意字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的错别字 ,包括两种情况 ,即错字和别字。错字 ,指把这个字的字形写错了 ,书上、字典上没有这个字形。如把“武”写成了“武”。别字 ,指的是该写这个字的时候 ,却写成了那个字。如把“川流不息”写成了“穿流不歇” ,其中的“穿”、“歇”字形虽然没有错误 ,但用错了地方 ,导致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大变化 ,这就是别字。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几乎每节课都与汉字打交道 ,但为什么还写错别字呢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 ,之所以学生会写错别字 ,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 ,即汉字方面和小学生方面的原因。由于汉字字数比较多 ,结构复杂 ,有些字的构…  相似文献   

5.
倪佳 《学语文》2011,(6):80-80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大多是据义构形的。所以,从早期的汉字字形上,可以分析出这个字在造字之初的意义。传统的字形分析方法是“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用“六书”中的前四书来分析字形进而说明字义的(转注和假借是研究造字过程中字与字的关系的,不是结构分析)。而有些专家认为汉字结构只要分成两类就够了,一类是象形,即直绘其形;另一类是形声,即半绘形半注音。这种分法其实就是把指事和会意看成是复杂的象形。不管哪种分法。都说明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玮 《陕西教育》2000,(2):36-37
二、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为便于教师根据汉字不同的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笔者简要介绍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三种字理识字教学方法。 1、图文并茂·形象法 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形状的方法来造字。因此,象形字的教学应该根据字的特点来进行,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音的联系。其中应重点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如“日”字  相似文献   

7.
字形辨析     
[考点指针] 关于汉字字形的考查,《考试说明》的要求是能够“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高考考查的汉字,一般都是大家熟悉但容易用错的字。造成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意同(近)而误,如2002年考题中把“随声附和”写成“随声附合”;二是形似而误,如2001年考题中将“气概”写成“气慨”。  相似文献   

8.
训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形训,一是声训。形训就是所谓“据形求义”,即根据古汉字的形体构造来寻求字义。形训的依据是汉字的表意性,即之所以能够运用形训是由汉字的形义统一的造字规律决定的。形训也有其局限性:字形只是文字的外在形式,声音才是文字的内在形式。所以,训诂不能总拘泥于字形,而应从内在形式——语音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掌握词义系统的关键在于辨识词的本义。汉字的形体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对于辨识汉字所标记的词的本义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结构的规律。汉字不是某一个人或少数人在短时期内有计划地制造成功的,所以,没有也不可能事先定下一些规则,然后再按这些规则去造字。但是,人们可以  相似文献   

10.
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其义,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临时改变……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抓住实词的根—字形。根据汉字造字的演变过程(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及汉字象形的特点,抓住实词字形,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分析判断实词,探究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实现充分理解文章、丰厚知识积淀、提高文化素养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一、用造字法教学汉字 1.用造字法帮助记字形——象形字的教学。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教师在教学汉字过程中如遇到象形字不妨利用造字法还原字形;将古字与今字作比较,全部展开给学生,以  相似文献   

12.
[考点概说] 此考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次为A级。高考中要求学生辨析的错别字都是常见的词语(含成语)中容易写错的字。常见类型如下:①音同而字形不同。如将“一筹莫展”的“筹”错写成“愁”,“融会贯通”的  相似文献   

13.
“六书”中前“四书”之比较研究韩伟在古代汉语中,读起汉字造字方法,总离不开“六书”之说,“六书”,即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汉代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六书”乃“造字之本”,而文子学家戴震则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  相似文献   

14.
汉字的形义关系是由汉字的表义性质决定的。汉字采用的是记录语义的方式,造字之初,根据语义来构造字形,形义关系完全一致。但汉字本身及其所记录的汉语语词的发展变化,使汉字的形义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影响了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解释。本文从造字时代的汉字构形、汉字应用中的特殊现象、字形与语义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汉字的形义关系及其演变,以探讨汉字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既包括对汉字的辨识,也包括对汉字的正确书写,即不写错字、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和繁体字。考查方式主要有:Ⅰ卷单选题,Ⅱ卷主观表述题、填空题及作文也有涉及,其重要性不可低估。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在Ⅰ卷的单选题中所考查的字形中错字主要是别字,在正确识记字形前首先要弄清误写别字的原因:一、找准病因(一)受形似字影响如将“销声匿迹”的“销”误写为“消”,将“肄业”的“肄”误写作“肆”,将“松弛”的“弛”误写为“驰”。(二)受音近字影响如将“贪赃枉法”的“赃”误写为“脏”,将“人才荟萃”的“荟”误写…  相似文献   

16.
水族古文字——“水书”,水语称为“Lel Sai3”,汉语译为“水书”或“水文”。笔者对“水书”的字形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水书”的造字方法主要有:以动物、植物的形体造字、模仿用具造字、描摹人体器官造字、以方位造字、会意字、象形、会意与指事结合造字,以及汉字的反写或倒写等。  相似文献   

17.
字形分析法是探析汉字意义的重要方法,我们通过分析“恕、怒”的字形,可以得知它们是形声兼会意字:“恕”由“如心”构成,如他人知心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怒”由“奴心”构成,心如奴隶即发怒时不能自主。“仁、孝”则是两个会意字:“仁”由“二人”构成,“二人”的关系处理好了,“仁”就存在了;“孝”从老省,从子,老在上,子在下,体现的是长辈和晚辈的双向互动关系。通过分析这些汉字,并对其文化涵义进行阐释,我们可以领略汉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李言新 《广西教育》2007,(11C):28-28
“即”和“既”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同学们不易分清,经常将“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即然”。  相似文献   

19.
汉字在造字之初,古人对它的字形结构做了缜密的研究,在其中暗含了大量的信息。无论汉字字形怎样发展变化,但现行汉字字形及其结构仍然值得研究。本文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论述了汉字字形三个方面的作用,即汉字字形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思维智慧的结晶及重要的修辞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寻找汉字规律 寻找规律,在有趣的造字法中识字。在指导学生识字过程中, 我也经常依据汉字构字规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如教学象形字“火”,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三根木头燃起的火焰,再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让学生在字形和图片之间产生联想,在对比中发现规律,从而记住要认识的字。教学形声字“逃”“眺”时,联系以前学过的形声字“桃”“跳”, 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 利用形旁去推测字意—“逃”是要用脚走 ——的,所以是“走之底”,“眺”是远望的意思,所以是“目字旁”。教学会意字“从”,我这样讲:一人前边走,后边一人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