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却扮演着失败的角色,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迫外任,“乌台诗案”的发生,标识着苏轼政治仕途的重大挫折,但这却成全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功业”。政治与文学的互动,使得诗人不仅收获了斐然的文学成绩,同时也在文学中释然自己苦闷的心情,从而为后人展现了面对不幸命运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你是不是总在古诗鉴赏这部分丢分儿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可要好好想想症结在哪儿。一些见了古诗鉴赏就头疼的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读不懂!”如果你也有相同的困惑,我就教你一招:通过“五看”来读懂一首诗,从而有效解决古诗鉴赏的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化中,“贬逐”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诸多遭受“贬逐”的诗人,经历了三次“贬逐”的苏轼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贬逐”文学发展,以苏轼的古诗文作品为例,通过分析高中古诗文当中蕴含的“贬逐”文化,充分挖掘其中存在的育人价值,以加深现代高中生对“贬逐”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歌中,往往把物当人来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行为和意识,这便是古诗中的拟人。这种写法在古诗中屡见不鲜。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能解人意,为友人传情达意。“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江水也知道依依惜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羌笛也会有怨恨的情绪。“不应有恨,何事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似乎也有怨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春蚕忠贞不渝,蜡炬因情流泪。诸如此类,把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我们学校自开展评价改革实验之后,同学们个个都比以前进步了,我也同样受益匪浅。开展这项实验,学习比以前紧张了,却更富有挑战性。在这项实验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背诵古诗和美文。每当看到展示台上,我的语言积累卡像温度计上的水银柱在徐徐升高时,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看到同学们争得的“过关卡”比我多时,我就恨不能一下子背上100篇诗文,这一项目让我们有了竞争意识,激励着我们去背诵更多的古诗和美文。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写作文时,平日的积累就会发挥出它的作用,而不至于咬烂笔头也写不出几个字来。现在,我的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6.
2004-11-24星期三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我都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喜欢上古诗。可有一次我让我所教的一年级学生用汉字或拼音写古诗,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咏鹅》《静夜思》外,就很少写别的了。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古诗,让他们养成学古诗的习惯?来场比赛吧。今天下午,我班举办了第一次“背古诗”比赛。全班学生分为两组,每组背对一首得1分。为了争得比分,孩子们小脸急得通红,最后获胜的第二组只背出了10首诗。这时我说:“同学们,通过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我觉得自己会背的古诗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多读、多背。”“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7.
上一期我教同学们在训练中通过“五看”——看诗题、作者、意象、诗眼、注释来解读一首古诗。我们走近一首诗,最终目的是“进入”它,也就是步入诗人的内心深处。所以,“五看”的目的是获得“两感”。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在学生习作选集的编后中写过:“冬日严严,那一行行贫乏苍白慌乱的字曾使我苦闷,我常常在苦闷中昏昏睡去。春日阳阳,那一篇篇新美灵动和奔放的情思又叫我喜上眉梢,夜不能寐。”我可能是一个情绪型的老师,在对学生作的指导上,我不仅用口,也用笔,我将自己的感情诉之笔端,诉之我的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发现,学生们懂得老师,他们“领情”,他们按照老师的期望在向前走,在成长。  相似文献   

9.
“关心亲人”是“我做合格小公民”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当前道德建设对中小学生的重要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在生活中努力养成“关心亲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小公民。 (一) 同学们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叔叔、姑姑等都是自己的亲人。作为长辈,他们从各个方面关心你的成长、进步,作为晚辈的你,也应当关心自己的亲人。亲情,是家庭生活凝聚力的体现。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对家庭建设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  相似文献   

10.
我班学生背诵古诗文人人在行,每周两首,有时看着他们有滋有味地朗诵着古诗的神情,我就怦然心动。一种莫名的想法涌上心头,能不能也让他们尝试写诗?在一节语文课上,学过古诗后我告诉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也来写诗怎么样?”他们有的惊愕地睁大了眼睛,有的新奇地张大了嘴巴,在潜意识里,  相似文献   

11.
一、依学定教,捕捉难点师:课前,老师听到同学们在背古诗,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古诗的?生:我上一年级就会背古诗了。生:我五岁就会背很多古诗了。生:我三岁开始爷爷就教我背古诗了。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可是光会背还不行,会用吗?生:会。师:那好,老师提供画面,你们来配以恰当的诗句。(教师用课件先后出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句的情景,学生非常踊跃地竞猜诗句。)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的很棒。那么,有谁会背古文呢?生:我以前背过《论语》。(多数同学沉默)…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正在紧张而投入地背诵古诗。五分钟以后,随者我“啪啪”有节奏的拍手声,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请——听题!”我模仿主持人王小丫主持《开心词典》中幸  相似文献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观察庐山。比较促进人们对事物有完整正确的认识。在古诗学习中,科学运用比较法,能快速理解诗意、领悟意境,促进思维发展。下面我从纵向比、横向比、对比三方面谈谈比较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一、纵向比 纵向比是对一事物的历史形态即事物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收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走上讲台开始讲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开始了学习,精力十分集中。  相似文献   

15.
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号斜川居士,是苏轼晚年南贬瘴荒之地只身侍行的唯一亲人,史料极称其侍父的孝行,使老境遭贬的苏轼在心灵上和生活上得到很大慰藉。不唯如此,苏过又是苏轼三子中文学艺术成就最大的一位,且因其文采最与东坡相类,历来有“小坡”之号。这小坡的称号,最早盖得到其父苏轼的认可。苏轼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作《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其一云:“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赵次公注曰:“小坡,言过也。过,时谓小东坡”。可见当苏轼在世时,时人就称苏过为小坡,苏轼本人也对此表示赞同。那么,时人称苏过为小东坡的根据是什么?苏轼赞同这种叫法的根据又是什么呢?从上引的诗句中,已经部分地获得答案,即以擅长作枯木怪石著称于时的苏轼,认为其幼子苏过最得其画笔命意所在,善于  相似文献   

16.
今天是上口语交际课的日子.我带齐准备好的教本、教案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正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观看议论着什么,脸上的表情异常兴奋。看到我进来了.马上各就各位,但学生的眼睛告诉我.他们的注意力仍在刚才的事情上。“你们在干什么?”我和蔼地问。“老师.我们在看照片。”“照片?”我忽然想起今天我让班长发了20张照片。那是我和在去年各项考核中成绩优秀的同学们利用暑假到植物园游玩时照的.因我早已一睹为快了.所以没把发照片的事放在心上.没想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反应竟如此强烈。看着同学们兴奋的小脸。我的脑子忽地闪过一丝亮光:“小脸通红”不正是学生情绪最强烈的时候.而这也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呀!  相似文献   

17.
仝根章 《教育艺术》2004,(11):59-60
前不久,我在西安外国语学校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 这是一节教读课,目的是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子,教学生学会读古诗。  相似文献   

18.
残缺之美     
请读一读下面两篇作文,看看有没有创新?为什么能创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追求完美,崇尚完美无缺,但我认为,残缺也不失为一种美,而且这种美,更有其独特魅力。古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一个中秋的夜晚,因思念他远方的弟弟而创作的。苏轼与他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俩整天形影不离,感情非常深厚,可是长大后他们各奔东西,难以相聚。中秋之夜,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伤感地想“: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何偏偏要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呢?”但他转念…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的七言古诗《渔翁》,是唐诗中的名篇,但苏轼曾认为尾两句为蛇虫。这反映了二人不同的审美旨趣。借用王国维“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理论加以分析,可以发现柳宗元、苏轼二人对于诗境有不同的追求,这既取决于诗人对于诗歌功能的定位,又与创作中物我关系中的情感位置、观物方式密切相关,并最终塑造了二人山水诗歌的不同风格类型。  相似文献   

20.
在大自然中,孩子们显得更加活泼可爱,思维也变得更加敏锐活跃。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改写《暮江吟》时,对此颇有感受。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把改写古诗与实地观察结合起来。在一个深秋的傍晚,我领着学生来到了学校前面的河堤上。这时,夕阳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景色甚是动人,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朗诵了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抓住这一动人的镜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同学们再回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