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曾家明  陈新领 《内江科技》2009,30(5):114-114
柴达木西部南翼山浅油藏上油砂山组(N2^2)自上而下分为四个油层组,I+Ⅱ油组的储层岩性以泥质灰岩、藻灰岩、泥灰岩为主,泥灰质粉砂岩次之,且发育少量泥晶白云岩。Ⅲ+Ⅳ油组储层岩性主要以碳酸盐岩类为主,具体分为两类:即藻灰岩类和泥质灰岩储层。对I+Ⅱ油组来说,随着灰岩增加,孔隙度影响不大、渗透率有增大趋势。Ⅲ+Ⅳ油组的藻灰岩、泥质灰岩物性最好.且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欢喜岭油田欢26块兴隆台油层组是一套低渗储层,储量动用程度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本文运用储层评价的技术,定量地分析了工区内目的层段的孔隙结构、砂体物性、粘土矿物和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对深化油藏的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次加密试验区投产初期含水高于预测含水值的原因分析,认为萨Ⅱ组薄差层及表外储层的外前缘I、Ⅱ类在原井网动用较好,含水级别较高,外前缘Ⅲ类发育差、动用差;葡I组非主力油层和主力油层的河间砂动用较差,含水级别较低。  相似文献   

4.
纯17-1块为多薄层常规低渗透油藏老区,储层物性差异大,岩性复杂,注水开发以来仍具有较大调整挖潜的潜力。为此开展了两类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在此基础上,开展差异开发井网井距优化技术、Ⅰ类层特高温化学驱技术、Ⅱ类层差异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锦45块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中一沙二段,本文结合锦45块的地层特征详细地论述了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并对其兴隆台油层及于楼油层进行了精细的地质分层,结果将两套油层划分为于1、于2、兴1、兴2四个油层组,12个砂岩组,24个小层,从而为该区块的石油地研究提供更加合理和可靠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一、2003—2005年局级分注示范区分注措施分析 (一)2O03年局级分注示范区——临13单元分注措施分析 1、区块注水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层间矛盾突出:临十三断块区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由于断块小、含油小层多,单层储量较少,层系划分太细在经济上不划算。由于各砂层组间储层发育状况不同,以及砂体间沉积微相变化,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差异较大,层间存在较严重的非均质性,这种情况在区块较为普遍,因此进行储层细分注水是改善层间动用状况,挖掘层间剩余油潜力,提高水驱开发效果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注采特征曲线,对杜229块"十二五"期间新增可未储量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蒸汽吞吐阶段增加可采储量的途径,一是利用水平井与直井组合进行二次开发;二是转换开发方式。"十二五"期间,利用上述技术途径,杜229块新增可采储量为151.77×104t,大大改善了开发效果,为同类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杰 《内江科技》2014,(4):66-66
<正>1概况八面河油田构造上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八面河断裂构造带南端翘起部位,广饶凸起的北部。沙四1砂组油藏埋深1245.0 m,平均厚度为3.8 m,沙四段1砂组油层孔隙度平均值为30.9%;渗透率平均为252.6×10μm,属高孔中渗油藏。地面原油粘度平均为1580 mPa.s,属中浅层中低渗透普通稠油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地层能量不足、含油丰度不高,油层较薄,储层渗透率虽然达到中渗但非均质性较强,原油粘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优选流动分层指标法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Ⅱ油组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研究表明,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A和B类主要发育于具有大型交错层理的心滩和河道滞留沉积物性好;C类主要发育于具有小型交错层理的心滩物性中等;D类主要发育于心滩沉积顶部的细粒沉积物中物性差;E类主要发育于漫滩沉积中物性最差。流动单元的划分加深了对储层内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王刚  胡一华  唐武 《内江科技》2010,31(4):84-84,19
陈373块稠油油藏具有油层薄、埋藏深、出砂严重、原油粘度高且纵横差异大、天然能量不足、水敏感性强等特点。本文以陈373区块热水+化学剂驱开发效果为例,重点分析如何有效补充油层能量、减少注汽热损失、提高油井产能等问题,为该类稠油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盐22块砂砾岩油藏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22块砂砾岩油藏储层低孔低渗,油层巨厚,岩性复杂,具有水敏、压敏、天然裂缝发育等特点,开发难度大。本文以室内实验分析、整体优化设计研究为基础,通过开展限流射孔、压裂过程油层保护、单井裂缝参数优化、压裂材料优选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了一套经济高效的砂砾岩油藏压裂改造技术。现场应用了17口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2.
D239块馆陶油层含油面积小、含油带窄、边顶水发育,该块于2002年上报探明储量,原上报储量时仅采用一套有效厚度划分标准,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部分测井解释结论与实际岩心不符、相同电性特征的层段测井解释结论相互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对该块馆陶油层进行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油藏四性指岩性、电性、物性和含油性,弄清馆陶组油层的四性关系,对今后油层的生产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彭利 《内江科技》2013,(8):62-63,85
本文针对王场油田潜43低渗透油藏各小层井网完善程度差,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各小层层间物性差异大,储量动用不均衡等问题,在地质再认识和油藏动态分析基础上,根据储层的沉积条件、储层构造、物性好坏、裂缝发育程度、水驱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等进行区带精细划分,以新的开发区带为单元开展油藏数值模拟,制定王场潜43中高含水期合理开发调整技术政策界限,指导油藏调整,实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调整改善了潜43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家民 《内江科技》2014,(6):63-63,60
纯17-1块为多薄层常规低渗透油藏老区,储层物性差异大,岩性复杂,注水开发以来仍具有较大调整挖潜的潜力。为此开展了两类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在此基础上,开展差异开发井网井距优化技术、Ⅰ类层特高温化学驱技术、Ⅱ类层差异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东胜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盟北部隆起杭锦旗断阶带北东段,主要目的层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为一套冲积扇平原辫状河沉积。气藏储层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喉道较细,气田储层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在本区储层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测井相、沉积微相分析成果,四性关系特征等研究成果,初步将本区储集层分为四种类型:即Ⅰ、Ⅱ、Ⅲ、Ⅳ类,其中Ⅰ类为好储层,Ⅱ类为中等-好层,Ⅲ类为中等储层,Ⅳ类为差储层。  相似文献   

16.
辽河油田38块东营组二段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厚度50m~80m,变化较大。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和细砂岩,储层物性条件比较好,为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砂岩储层。通过岩心实验资料分析,对38块东营组二段油层黏土矿物类型、含量、赋存状态进行初步评价,并进一步了解黏土对储层的伤害方式。  相似文献   

17.
贾若 《内江科技》2011,32(10):133+91-133,91
砂砾岩扇体是今后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主战场,其扇体识别与期次划分、储层四性标准和油藏开发模式的研究对于此类油藏具有重要意义,从砂砾岩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出发,并结合测井、录井及试油试采资料研究砂砾岩扇体旋回体的划分和小层划分.确定了各砂组的四性界限,基于此制定了相应的滚动勘探开发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各砂组储层物性、层间干扰比较严重,油井初期产能差异较大的问题,为满足老油田合理的开采速度及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任海宁 《内江科技》2011,32(7):104-105
随着低渗透储层勘探储量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滨南油区低渗透油藏主要为沙三段油层,属于复杂断块油藏。本文依据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以滨660、滨5块为代表,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合目前的开发现状探讨了压裂工艺研究及低渗透油层损害、保护,并提出滨南油田低渗透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桂芬 《内江科技》2009,30(3):94-94
沙二段是小营油田一个重要的勘探开发层系,沙二段油藏具有储层薄,埋深浅,储层物性条件好,油井产量高,不需要压裂改造即能生产的特点,是比较优质的储量,在梁203-10块的岩性油藏滚动勘探中,本文采用以区域油藏评价、精细储层描述技术和水平井滚动开发为步骤的滚动勘探序列,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依层次分析原理,孤岛油田的储层可以划分为十个层次:地层段、地层亚段、油层组、砂层组、小层、单砂层、成因砂体、沉积韵律、交错层系组、交错层系。以往该区储层的研究主要是小层的层次,本次研究以单砂层和成因砂体为目标层次,进一步解剖储层的空间结构。建筑结构分析法是河流相储层研究的有效方法。在密井网条件下,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和岩芯观察,在研究区共识别出了六种结构要素类型:主河道砂体,废弃河道砂体、决口水道砂体、决口扇砂体、天然堤砂体和河漫滩砂体,并以单砂体为单元做出了储层建筑结构平面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