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根据反切原理首创“系联法”以考求《广韵》的声韵类。在系联的过程中创制了各种条例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切语借用”“切语偶疏”即为其中的两条。然而据此所得结论却有值得重新审视之处。本文通过周遍性的选例,对比参照与之相隔不远的韵书《集韵》,旨在考订此两条例的得失及原因。  相似文献   

2.
《广韵》韵目切语共出现两次,一次在目录中的韵目字上方,一次在正文的韵目释语中;而且,有63韵的切语前后不一致:56韵的读音前后相同,7韵的读音前后不同。这说明与《集韵》及以后的韵书目录相比,《广韵》目录不成熟,而且对《广韵》切语的系统性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集韵》作为反映中古音重要材料的韵书,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宋代初年语音发展变化的状况。文章采用系联法对《集韵》韵类进行初步考证,以探究《集韵》韵类全貌,并探讨了陈澧系联法“切语借用”和“切语偶疏”条例的得失。  相似文献   

4.
《切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参考资料,精髓在于其中的反切。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并系联考求出40个声类,311个韵类。其后,曾运乾、白涤洲、罗常培、陆志伟、王力、董同龠禾、周祖谟、李荣、邵荣芬等先生,先后致力于此,大大丰富了"反切系联法"理论,使得《切韵》音系声类韵类的考求结论更加完善。因为所据版本和材料有别,加之对一些切语的不同处理,以上诸家在最终的结论上还存在一定分歧。盘点理论,理清分歧,将给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切韵》系韵书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切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参考资料,精髓在于其中的反切.陈澧首创"反切系联法",并系联考求出40个声类,311个韵类.其后,曾运乾、白涤洲、罗常培、陆志伟、王力、董同讯、周祖谟、李荣、邵荣芬等先生,先后致力于此,大大丰富了"反切系联法"理论,使得《切韵》音系声类韵类的考求结论更加完善.因为所据版本和材料有别,加之对一些切语的不同处理,以上诸家在最终的结论上还存在一定分歧.盘点理论,理清分歧,将给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切韵》系韵书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证《方言》对《尔雅》古今语的记述。一方面,从《方言》描写词 语纵横两层面这个角度,论述了《尔雅》古今语在《方言》中记录为古语词和西汉方言词; 另一方面,《尔雅》古今语到了西汉遍布华夏各地,如分布于关东西,分布于某地某地间, 分布于某地,同时根据详实的数据得出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结论,而且,《方言》对某地 间 方言词的辨析反映方言与通语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文章最后,将《方言》对《尔雅》古今 语的记述依照林语堂“十四个方言区”—一列举,推断出方言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某些方 言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何良俊缟撰《何氏语林》开明清“世说体”小说之先河。而其为何会在“世说体”小说中断三百多年后的嘉靖年间横空出世呢?为什么在体例上又比模仿对象《世说新语》多出“言志”“博识”两门;既是模仿《世说新语》所著,又为什么书名不与《世说新语》相类似,而与已经失传许久的裴启《语林》重名。另外,其按语、小序有没有借鉴前人?上述问题正是本文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切韵》系韵书是中古音研究的核心材料,该系列韵书所承载的语音系统是“前溯上古音,后联近代音”的重要枢纽。学界对该系列韵书语音一直保有高度的研究热情,该研究领域而今已是硕果累累。文章将从音系研究、反切考察、又音研究、重纽研究等四个方面概述《切韵》系韵书语音的研究成果,从项目申报和硕博论文选题等两方面呈现其研究趋势,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些许建议,以求启迪后学,推动《切韵》系韵书语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裴启《语林》一书的叙事艺术,明显体现出对文学性叙事的自觉认定。“野史杂传”则是从史传之实录精神到《语林》之“为赏心而作”这一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重要环节。《语林》一书具有“时空模糊”之叙事构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的消解以及对社会背景的省略。  相似文献   

10.
《春秋事语》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事语》中的赫不是杜赫而应是高赫;闵子辛就是闵子辛而不能疑作闵子骞;公子浮、公子段是同一人,即《春秋》等中的公子pu;《燕大夫章》或许可系在前536年——前535年;“归而饮至,而乐”似应为“归而饮至而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切脚语特点的探讨,即对此类词的词形、词义、语音的综合分析,得出推论:所谓“切脚语”,实质上就是古语或标准语中的单音节词在向口语转化的过程中,由于“缓读”的作用,而分化为用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表达一个不可拆开解释的词义,其词义又与一个书面语中的单音节词密切对应的、特殊的联绵词。它不过是联绵词的一个小类。其形成原因,应当是雅语向方言,书面语向口语,汉语区汉语向非汉语区汉语言语演变过程中的分化现象,是不规范言语与规范语言,记音词与意音词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2.
“据形系联”是《说文》部首间相互系联的主导方式 ,“据意系联”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次要手段。“据形系联”首先以一“基本形”部首将数个部首联为一组 ,而在前后两个以“基本形”联成的部首小组之间 ,许慎往往有意识地安排一个兼具前后两个“基本形”的部首居中 ,起衔接过渡作用。《说文》五百四十部基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串联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切语述论     
切语长期流传于民间 ,主要流传于盲人之中。它是一种秘密口语 ,其方法是将每个汉字的声母、韵母拆开 ,按一定规律分别再加上韵母和声母 ,由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用反切的方法来说。切语有顺说、倒说之别。顺说流传极广 ,倒说知之者甚少 ,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口语现象。切语产生的年代、流传的时间和分布的地区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它传播过程中的盛衰 ,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孔子家语》所附两篇后序都是可信的。今本《家语》前四十篇相当于孔安国所说“吕氏之所传”,后四篇相当于“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这四篇原来不在《家语》之内。《家语》确为先秦流传下来而由孔安国最后编定的古书,所谓王肃伪作的说法固然是错误的,时下比较流行的“汉魏孔氏家学的产物”之类说法也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5.
切语初探     
切语长期流传于民间,主要流传于盲人之中。它是一种秘密口语,其方法是将每个汉字的声母、韵母拆开,按一定规律分别再加上韵母和声母,由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来说。切语有顺说、例说之别。顺说流传极广,例说知之者甚少,是一处独特的社会和口语现象。它传播过程中的盛衰,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语言学里的方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我国古代汉语方言研究状况的基础上 ,着重阐明以下两个观点 :(1)西汉杨雄的《方言》以后 ,至明清一千多年间 ,方言的研究并未空缺 ,《切韵》等韵书也是研究方言的力作 ,《切韵》的方言研究性质不宜忽视 ;(2 )我国古代的方言研究和通语 (雅言 )的研究是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通语出于方言而又高于方言 ,故通语的研究离不开方言的研究 ,而方言的研究最终又是为了通语  相似文献   

17.
王肃注本《孔子家语》是对刘向校本《孔子家语》的“增加”,但并非所有的“增加”,但并非所有的“增加”都出自王肃之手,王肃注本《孔子家语》中某些语句的改易和添加,当是王肃所为,其目的在于为自己的学说辩护,或别有用心地让郑玄出丑。幸而王肃篡改的范围不算太大,今本《家语》的大部分内容尚保持着刘校本的原貌,因而未可笼统地将其视为伪书而全盘否定,应该重新审视并充分肯定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东晋刘昌宗音切,富有时地色彩,展转流传而大都未失其本真,虽属随文释音之作而不失其系统性,对东晋音研究来说,是一种上好的材料。刘氏音切的研究,可先用比证、系联二法进行归纳。实施过程中,既要借重传统的操作条例,又要注意联系刘氏音切的具体实际,施用一些针的处置措施,同时还要注意比证、系联二法的综合利用以及全方位的考察原则。刘氏音切不管是用诸何种研究,都应把材料的校勘作为一项先决性的工作来对待。  相似文献   

19.
在《世说新语》成书之前,志人小说中最负盛名的当推东晋裴启的《语林》。此书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品题之风是裴启《语林》一书的主要内容。从《语林》一书中可以看出人物品藻的内涵演变,东汉时品题标准注重“德行”,汉末魏初人物品藻标准注重“英雄”与“才能”,魏正始以迄两晋时期品藻标准以审美为目的。以审美为目的的品藻标准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名士风度,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代是音韵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古音学研究的成果令人瞩目,中古音研究也有长足的进展。在中古音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当首推陈澧。陈澧(1818—1882),广东番禺人,所著《切韵考》(附外篇)一书,创立了反切切语的系联法,从《广韵》的切语中推求《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