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许龙梅  何更生 《文教资料》2014,(19):155-156
要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必须从课堂导入入手,根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导入。本文分析了"伪语文导入"现象,提出了"真语文导入"策略。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4.
特级教师王菘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王崧舟老师还说,"语文味"还表现于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然而,我们看到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是变着"花样"进行讲解,甚至是变着"花样""瞎闹腾",结果就变成了"岸上游泳教学课"。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什么?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是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1.读出“语文味”中学语文教学中,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但是,诵读不应该被遗忘。  相似文献   

6.
徐金琪 《考试周刊》2011,(13):56-57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让学",才能为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阅读创造机会和平台。只有"语感"没有"让学"只能是"假语感",只有真正的"让学",才能让语感教学回归本真,语文课堂才能有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学期曾刊登了一篇题为《怎样让语文课有‘语文味’》的文章。文中的"观察者语"部分中提出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的四种方法:一、滤出"纯"味——教学内容更单纯些;二、品出"本"味——语言品味更"充分"些;三、探求"真"味——探求过程更"深入"些;四、突出"个"味——教师个性更彰显一些。于是有读者就提出质疑,认为以上四点中只有第二点具有"语文味",其他三点放之其他学科而皆准,何来"语文味"?不仅闻不到语文味,还有一种馊味扑鼻而来的感觉。一方认为,我这样做可以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而另一方认为这样做不能使语文课有"语文味",却只能使语文课充满馊味。你看,两者的观点差异有多大!  相似文献   

8.
贺爱 《考试周刊》2011,(29):56-57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在《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报告中指出:"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动,感动会给学生生命铺上了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语文课上离开文本热热闹闹的讨论会让学生感动吗?语文课上学生忙于回答教师提出的众多问题,而没有真实的感受、真切的体悟、真挚的情感,学生会感动吗?在与"语文"这个令人心动的字眼的交流中,只是千篇一律的"题海",学生会感动吗?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专家精挑细选来的,文质兼美,课文中的每个字词都是有"温度"的。要让语文课散发"语文味",感悟课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不可忽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用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  相似文献   

10.
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面对现阶段语文课语文味越来越淡的现状,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和韩军的两节示范课进行分析,从以读悟情,读出语文味;立足文本,品出语文味两个方面来阐述,还语文课本应有的面目,让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其评价的重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在新课改教改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味”已大大缺失。笔者认为无论教学如何开放,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字的节奏,倾听文本的声音,品味语言的内涵,读读、品品,让缺失的“语文味”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12.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程秀娟 《现代语文》2013,(10):60-61
在浙江绍兴有大文豪鲁迅的"三味书屋",关于"三味",作家吴伯箫在《早》这篇文章中写道:"据说这里的‘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就是书香……"而笔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三味",与语文教学有关,是指:"书声味"——语文课堂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欣赏味"——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咀嚼语言中蕴含的各种味儿;  相似文献   

14.
黄宗光 《考试周刊》2011,(33):36-37
本文揭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陈旧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氛围营造的不足,以及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味"的缺失等弊端。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专家、语文老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当有语文味。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呢?应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什么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呢?那就是去掉外在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亦谓之原生态的语文课。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语言。感悟出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研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有“语文味的课”。程老师在文中还强调说:“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刘海军 《宁夏教育》2011,(10):55-56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我觉得这是对语文味的一个精要概括。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讨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但怎样才算"语文味"呢?众说纷纭。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位"。这无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恰逢近期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徐州、南通、苏州三地教研联合体的活动,观摩了顾善海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深感触动,在他精彩的演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读、写、品"三味,感受到课堂飞扬的语言文字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儿"是什么?"语文味儿"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的东西。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是说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达到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现在的语文应该舍去花哨与浮躁,向"语文味儿"更浓处漫溯。  相似文献   

19.
黄小莲 《广西教育》2011,(20):55-5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那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让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德育因子成为"春雨",随着教学的"春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20.
曾有幸两次聆听程少堂先生的学术报告,深深吸引我的竟不是他的标新立异,而是他的幽默气质。他说备课要"备幽默",教学要"教(学)出幽默美",还说"语文课要讲得学生高兴听,就要进入审美状态,也就是要讲出语文味来,就要学会玩教材……‘玩儿’并不一定是不严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