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金涛声、朱文彩两先生手编的<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从宋人祝穆、祝洙父子的<方舆胜览>中辑出李白资料146条,笔者复将漏辑的40条补出.以翼合成全壁.  相似文献   

2.
《古风》(西岳莲花山)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始终表现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展示了李白的心灵,表现其性格方面开辟出一个前无古人的新境界。龚自珍曾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这简括的说明李白诗歌展现了知识分子内心世界方面的性格及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对安旗所《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关于李白第二次出长安的编年提出异议。作依据李白诗歌和历史献经过详细考证,重新确定了李白第二次出长安的时间和取疲乏,纠正了《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的编年错误,此对研究李白生平行实及其作品的感情轨迹具有拾遗补阙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白作诗颇擅用典,《史记》作为古代典故的一大源泉,李白对之非常关注《史记》人物。裴斐先生早就关注到李白诗中有诸多《史记》人物,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史记》人物大都有明显的“士气”,这些士气大致可以归纳为侠刺之士气、国士之士气和隐士之士气三类。虽然士气不同,但共同指向的却依然是李白的功业理想。  相似文献   

5.
李白和李贺同为浪漫主义诗人,同样以《将进酒》为题做诗,但由于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之不同,两人在思想和艺术上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由此,我们可窥见"诗仙"与"诗鬼"诗风之不同。  相似文献   

6.
读诗的人大概没有不读李白的,读李白大概没有不知道《将进酒》的,李白为什么要喝酒呢?且是烹牛宰羊,一饮三百杯地喝,把五花马、千金裘拿出换美酒喝。他回答了:“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这“万古愁”愁的是什么呢?这首诗开篇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李白对《诗经》的接受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他在思想上自觉把《诗经》当作反对齐粱柔靡之风的武器;第二,他与《诗经》有着相同的精神契舍点即抒发性情;第三,他看重《诗经》的政治讽刺精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白在其作品中从字词、句式、意境、手法、题材等各个方面对《诗经》进行了接受。  相似文献   

8.
李白集中《古风》诸作的创作年代,大部分都很难确指。《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的系年亦是如此。安旗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系此诗于天宝九载(公元七五〇年),但此种系年存在着明显的错误。结合李白的生平事迹及此诗的创作动机,此诗大致应作于李白任职于翰林期间,而不应如系于天宝九载。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蜀道难》在吟蜀诗作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后世诗人从李白的《蜀道难》的趣旨"难"的相反角度出发,以《蜀道易》为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较典型的有唐代陆畅的《蜀道易》,宋代晁说之、范成大的蜀道诗,明代方孝孺的《蜀道易·有序》,现代郭沫若的《蜀道奇》.《蜀道易》系列诗作,在表现内容上,从"难"转"易",实际上是对李白的《蜀道难》的直接继承.  相似文献   

10.
李白《蜀道难》,袭用乐府旧题,着力描绘蜀道之高峻险要,一唱三叹,音韵铿锵,气势磅礴,豪迈壮观,其开篇一句"噫吁哐戏,危乎高哉"破空而来,很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1.
千古诗仙唯李白,李白在中国诗坛旷古绝今,遗作九百多首,诸体皆备。李白乐府诗是成就最高的重要部分,其一生诗作精华尽付于此。李白的乐府诗和汉乐府颇为不同,朴实而又奢华,飘逸而又瑰丽,通俗而又典雅,豪放飘逸、壮浪雄奇,本文将从唐代乐府对汉乐府的接受和传承入手,重点对李白乐府诗与汉乐府诗的语言风格进行比照,并在此基础上对李白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反唐而引发“安史之乱”。唐代大诗人李白满怀对悲苦平民的同情也为施展自己远大抱负而投奔永王李鳞成为其幕府一员。李磷兵败被杀,诗仙李白也因“附逆”而被长流夜郎。于是便引发了后世关于李白流放夜郎的数百年争论,至今仍未形成共识。本文不讨论唐玄宗的功过是非,也不讨论唐肃宗与永王李鳞的是非曲直,而是在参阅古代相关典籍与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李白文化的一些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四个部分来综合阐述李白流夜郎的背景及其缘由。  相似文献   

13.
李白之生卒年,自清人王琦之后,今世之李白研究界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说法.本文以对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作年的考辨为基础,确认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以明它说之不实.  相似文献   

14.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以宗杜为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李白的喜爱和欣赏,他是宋代诗人中学习李白较为突出的一位,其今存的诗、词、文中歌咏或评说李白的材料多达22条,其中词1首,诗5首,文16篇。书法家、诗人、学者身份的黄庭坚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在整个宋代李白接受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杜甫与李白的交游诗,考察了杜甫及盛唐人对李白的评价,从而探讨了李白的“清”的人格精神与诗风追求,我们认为其人格精神与诗风是一致的,二者有机地体现在李白的身上,成为盛唐精神的一大内蕴。  相似文献   

16.
杜甫对李白的叙写主要有三类,正是这三类描写,刻画了全方位的李白形象。在整个唐代,也只有杜甫这般细致描摹出了李白姿态,这最早同时也是最真实的描绘,于后人认识李白,具有非凡之意义。社甫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也正是体现了南北文化合流在李白身上的体现,奏出了真正的盛唐之音。可以说,杜甫叙写李白,在树立了李白形象及诗坛地位的同时,也问接确立了李杜的并列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和李白在入仕遭受打击后选择了漫游山川,两人虽身在山水仍然没有忘记官场。但是孟、李的漫游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对官场的迫切程度不同,孟浩然真正沉浸在了山水中,李白身处山林却整天想着会友,做官的想法更为急切。二是思想构成不同。孟浩然思想分为三个阶段,闭门读书时期是一心隐居,干谒和科举时期想着建功立业,入仕失利后漫游是以隐居为主,以入仕为辅。李白的思想构成是做官和隐居并行不悖,分不出谁主谁次,各种思想在李白的脑子里不停地打架。三是对社会黑暗接触程度不同。孟浩然一生平顺,诗歌以书写自我为主,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李白见识过帝都的黑暗,诗歌中有不少对百姓疾苦的描写和对君王所作所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白在诗歌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少年,既有自己,也有他人。李白采用多种方式展现少年的飒爽英姿和精神风貌。这些形象都具有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特点,既反映了李白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单纯,表现了李白充实而刚健的精神气质,又体现了阳刚劲健、雄壮浑厚的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19.
《李白资料汇编》的问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提供了较为全面而珍贵的资料,然而仍有遗珠之憾。对其进行补遗,对于全面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补遗,应注重以下几点:注重搜集后世化用杜甫寄赠李白诗句的资料,继续注重搜集与李白有关的文学或文化现象资料,注重搜集别集中诗文题目不含李白词语意象而诗文中却又涉及李白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通过源流探索和文本分析 ,本文认为《全唐诗·李益集》之《长干行·忆妾深闺里》的作者既非李益 ,亦非李白 ,而应是张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