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镁、铝氢氧化物沉淀反应图像类习题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利用传感技术跟踪镁、铝盐溶液与强碱溶液反应过程的pH变化,并结合溶度积计算和定性实验等对实验结果做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说明逐滴加碱时Mg~(2+)和Al~(3+)不能同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且Mg~(2+)Al~(3+)相互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谢钧 《高中数理化》2011,(23):59-60
1含铝离子的盐溶液与碱溶液的反应本质及现象 1)含铝离子的盐溶液与强碱溶液的反应 由于Al(OH)3具有两性,能与强碱溶液反应,使含铝离子的盐溶液与强碱的反应变得复杂,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学会“解疑”的关键在于学会逻辑思维。在练习课中,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用不同方法解决,选择最优解题方法。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逐步提高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敏捷程度。本文拟举两例,分别用图示法和剖析法授以学生推理的方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例一〕把一定量的Na_2CO_3、NaHCO_3和Na_2SO_4的混合物溶解在200毫升1.00M盐酸中,完全反应之后,生成2016毫升干燥的CO_2(在标准状况下)。然后加入400毫升0.100MBa(OH)_2溶液,使BaSO_4完全沉淀,再加40.0毫升1.00M盐酸恰好把溶液中过量的碱完全中和。最后把所得沉淀分离出来,测得干燥的BaSO_4的质量为1.48克。求这种混合物中三种化合物的质量百分组成。(84年高考化学试题) 分析:用图解法。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和氢氧化铝沉淀质量有关的计算题种类繁多 ,如能抓住反应实质总结运用简便公式求解 ,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公式推导过程中学化学教材里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的化学反应不少 ,主要是铝盐与强碱及偏铝酸盐与强酸的反应。1 设向含有nmolAl3+的铝盐溶液里逐滴加入含有nmolOH- 的强碱溶液 ,反应结果如下 :①当 n(Al3+)n(OH- ) >13 时 ,铝盐过量 ,可发生下列反应 :Al3++3OH- =Al(OH) 3↓。因为 :n(Al3+)≥n(Al(OH) 3)而 :n(Al(OH) 3) =13 n(O…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化学练习题中,常遇到一定体积的NO与CO_2的混和气体(或NO_2与CO_2的混和气体)通过足量的(Na)_2O_2后,体积缩小到另一体积,求混和气体中NO与CO_2各多少体积的有关问题(如:将NO与CO_2混和气体120毫升先通过盛有足量(Na)_2O_2的干燥管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再通入蒸馏水中,最后收集到10毫升无色气体,试求:原混和气体中NO和CO_2各多少毫升?反应前后温度、压强不变) 此类命题的目的是通过CO_2与(Na)_2O_2反应后生成的O_2与NO反应生成NO_2,生成的NO_2与O_2的混和气体再与水反应生成HNO_3这一系列反应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计算能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铝的沉淀形态叙述为白色絮状,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实验,结果得到了两种形态的氢氧化铝沉淀.一.实验现象1.按照中学化学教材中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向铝盐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加入氨水,得到白色絮状沉淀.2.向铝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制得铝酸盐溶液,然后向铝酸盐溶液中滴加盐酸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得到细粉状沉淀.二、结果讨论上述实验表明,不同的实验方法能够得到不同形态的氢氧化铝沉淀.向铝盐溶液中加碱直接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是絮状的,而向铝酸盐溶液中加酸所得到的氢氧化铝沉…  相似文献   

7.
可溶性铝盐和碱液反应的计算题,若碱过量,考查的知识点是Al(OH)_3的两性。当碱过量时,生成的Al(OH)_3沉淀被过量的碱液溶解一部分或全部。这类题按步就班地计算起来很繁琐。近年来,这样的大计算题不断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里,分值为2—3分,不做丢了可惜,做了很麻烦。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解题方法,快速计算,才能适应选择题的要求。现就以下的例题进行说明: 向150ml0.1mol/l的AlCl_3溶液中滴加未知浓度  相似文献   

8.
铝盐和强碱溶液作用能生成Al(OH)3沉淀,如果碱液过量,Al(OH)3又会溶于强碱溶液中;偏铝酸盐和强酸反应能生成Al(OH)3,如果强酸液过量,Al(OH)3又会溶于强酸液中.反应中最终有多少Al(OH)3沉淀析出,有多种方法计算,如利用反应方程式分步计算的常规法,图象法,“分割”法等,这些方法都要利用  相似文献   

9.
先将100毫升1.5%的NaOH溶液慢慢地倒入75毫升6%的CuSO_4溶液中,不久即有蓝色的Cu(OH)_2沉淀生成。待沉淀完毕后,  相似文献   

10.
紧紧抓住物质或离子的“摩尔”这个概念。把一定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硫酸钠的混和物溶解在200毫升1.00M盐酸中,完全反应后,生成2016毫升干燥的二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然后加入400毫升0.100M氢氧化钡溶液,使硫酸钡完全沉淀,再加400毫升1.00M盐酸恰好把溶液中过量的碱完全中和。最后把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碳酸氢钠溶液因HCO_3~-离子水解显碱性,偏铝酸钠溶液因AlO_2~-离子水解也显碱性,故两者不反应,能共存。 到底能否共存呢?让我们用实验来回答,在5毫升1摩尔/升AlCl_3溶液中加入适量2摩尔/升NaOH溶液,可得到胶状Al(OH)_3沉淀,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沉淀刚好溶解为  相似文献   

12.
一、Fe~(2 )转变为Fe~(3 ): 在一支试管中,注入2毫升硫酸亚铁溶液,并滴入二滴溴水,振荡,然后,加入几滴亚铁氰化钾溶液,即可看到有蓝色的沉淀产生。 2Fe~(2 ) Br_2=2Fe~(3 ) 2Br~-4Fe~(3 ) 3[Fe(CN)_6]~(4-)=Fe_4[Fe((CN)_6]~3↓ 二、Fe~(3 )转变为Fe~(2 ): 在二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毫升黄色的氯  相似文献   

13.
能否用氯化钡来鉴别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不少同志认为由于反应.Na_2CO_3 BaCl_2=BaCO_2↓ 2NaCl(1)2NaHCO_3 BaCl_2 Ba(HCO_3)_2 2NaCl(2)因此,可以从反应后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来进行鉴别.其实,上面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把碳酸氢钠和氯化钡两溶液相混后也有白色沉淀产生。这个实验说明了两者能发生反应,但反应不是如(2)式所表示的那样。若把反应所得的沉淀进行过滤、洗涤后通过焰色反应和用盐酸检验.可证明该沉淀为碳酸钡。  相似文献   

14.
一、Fe~(3 )某些物质间的复分解反应(一)生成沉淀的反应Fe~(3 )能与OH~-、SiO_3~(2-)、PO_4~(3-)等离子发生简单的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1.FeCl_3溶液滴入NaOH溶液或氨水中,可得到红褐色沉淀.Fe~(3 ) 3OH~-=Fe(OH)_3↓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所产生的气体不会污染空气的是( ) A.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H_2O_2)溶液混合 B.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 C.铜片与浓硫酸共热 D.汽油在汽车的内燃机中燃烧 2.下列溶液露置在空气中,开始一段时间溶液的pH值变小的是(不考虑溶质的挥发)( ) ①H_2S ②H_2SO_3 ③ Na_2S ④Ca(OH)_2⑤氯水 ⑥NaSO_3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各组中的3种物质,第1种跟酸反应生成沉淀或浑浊,第2种跟碱反应生成气体,第3种跟水反应生成沉淀和气体,符合实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Al(OH)_3为两性氢氧化物,它既可溶于碱又可溶于酸。但这里所指的碱和酸必须是强碱或强酸,弱碱(例如氨水)或弱酸(例如醋酸)是不能使Al(OH)_3溶解的。这不但用实验事实可以证实,而且用计算也可说明。 一、Al(OH)_3和碱反应: Al(OH_3和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写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喷雾气液吸收化学反应广泛存在于能源、化学和环境工程中。比如在能源环境领域,湿法烟气脱硫(WFGD)中的碱性喷雾吸收脱除气体污染物,乙醇胺(MEA)吸收脱除CO_2酸性气体。对这类反应的表征,有利于控制和改善污染物脱除效率。本文尝试利用气液吸收沉淀反应过程中液滴折射率的变化来原位表征反应进程。创新点:1.基于彩虹折射法,首次对气液吸收沉淀反应的原位表征进行探究;2.通过若干实验和详细的传热计算分析,成功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1.通过与Abbe折射仪对比,确定全场彩虹测量的准确性(图3和公式(5));2.搭建全局彩虹技术(GRT)测量系统进行喷雾测量实验(图2),并记录反应过程中的彩虹图像和离线采样液滴用于显微分析(图4和5);3.对涉及到的气液吸收沉淀反应进行传热计算和分析(公式(7)~(13))。结论:1.初步表明了利用溶液折射率表征Ca(OH)_2质量分数的可行性。2.实验结果表明GRT的测量结果精确;反应后液滴折射率减少并趋向于水,反应进程可体现在彩虹角(即折射率)的变化上。3.不同浓度Ba(OH)_2吸收CO_2的反应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原位表征气液吸收沉淀反应的可行性。4.反应的传热计算和分析表明反应热所造成的温度升高可以忽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FeCl_3和Na_2CO_3反应的产物书本上一直持有两种书写形式,第一种:生成沉淀2Fe~(3+)+3CO_3~(2-)=Fe_2(CO_3)_3↓,第二种:双水解2Fe~(3+)+3CO_3~(2-)+3H_2O=2Fe(OH)_3(胶体)+3CO_2↑。高一化学课本中“酸、碱、盐溶解性表”注明“不”,意思是沉淀,应该写成第一种形式。但是许多书上指出第一种形式是错误的;应该写成第二种双水解形式。那么正确的是哪一种呢?  相似文献   

19.
草酸电解还原制乙醛酸中,采用多孔铅箔(Pb>99.9%)阴极,在墨为阳极。当i=13.16mA·cm~(-2)时,添加助电解质盐酸,电流效率可达87%,乙醛酸产率为96%,阴极液用Ca(OH)_2分步沉淀草酸钙和乙醛酸钙,所得乙醛酸钙用6M盐酸溶解并与过量尿素反应,产物尿囊素收率可达55—60%。该联合工艺较为合理、经济。  相似文献   

20.
初中化学教材第五章讲到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时,以CO_2与NaOH及SO_3与Ca(OH)_2溶液反应为例。前一个反应的发生,学生肉眼看不出,而后一个反应中用到的SO_3,一般实验室没有,不能作此实验。为增强教学效果,我补充了“CO_2通入Ca(OH)_2溶液”的实验。并告诉学生从沉淀的生成判断它们之间已发生了反应。前一例,改按如下装置操作,就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CO_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现象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