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农村扶贫自1978年到2000年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如今正处于扶贫开发的政坚阶段.经过20年多年的不懈艰苦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贫困状况大为缓解.取得的这一成就为世界所曙目.但由于我国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农村扶贫救济中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扶贫资金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力图通过对外国的较成功的扶贫模式研究,探讨我国扶贫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马建富 《职教通讯》2012,(16):27-33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扶贫标准、扶贫目标、扶贫区域、扶贫路径和扶贫策略等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依据反贫困理论、参与发展理论以及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特征,基于职业教育路径的扶贫开发,必须以崭新的理念指导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积极投资于面向农村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必须建立有利于保障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权益的制度与政策,搭建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平台;必须精确锁定贫困目标人群,积极组织和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前,扶贫工作遇到了“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问题,新阶段扶贫投入边际效应下降,脱贫成本增加,原有的扶贫模式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在总结历史经验以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我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趋势,提出了股权式、法制化、“发达地区补贫困地区、城市带动农村、以工补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一系列先进的反贫困模式。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新的模式和方法,有利于消灭贫困、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快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农村贫困的新特点与扶贫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输血式”扶贫阶段和“造血式”扶贫阶段,扶贫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有了新的特点:即相对贫困越来越严重,农民脱贫致富的难度增大,返贫率高,疾病和教育是农村致贫的两个主要原因,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性增强等。农村扶贫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有所调整,要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必须促进乡经济社会结构协调发展,改善农村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切断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链;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扶贫攻坚是目前农村工作中的重点,作根据农村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的经验,探讨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和脱贫致富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而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中西部6省18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区)180余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新时代贫困地区学生还面临六大相对贫困问题:经济贫困、知识贫困、能力贫困、情感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这些相对贫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攻坚的整体效果。为此,提出加强创新学生资助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高度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坚持内源发展理念、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六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筛选确定了全省3000个贫困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贫困状况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山东农村贫困状况综合表现为"四低一差",即农民收入低、农业综合效益低、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低、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差。为此,提出了5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面脱贫时间节点的到来为教育扶贫开启了新的思维起点,向教育扶贫提出了过程性挑战。基于后扶贫时代贫困现象的主要特征,教育扶贫质量的可持续提升有赖于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教育扶贫、扶智与扶志、农村教育贫困与城市教育贫困、扶贫主体与贫困主体、教育扶贫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等关系。后扶贫时代的教育扶贫应诉诸多维关系视域的系统化行动,在扶贫实践中需进一步凸显教育发展的功能建设、精神扶贫的价值指向,关注特殊贫困人群的主体特征、倾听教育贫困者的主体诉求,探索国际教育扶贫经验的在地化实践,推动实现我国教育扶贫经验的国际社会贡献力。  相似文献   

9.
师范生顶岗支教是解决贫困农村或偏远山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顶岗支教对贫困农村基础教育的积极影响不容小觑,当前师范生顶岗支教工作面临着定位不准确、规划不充分、动机功利化等现实问题,只有从内涵拓展、岗前培训、监督管理、评价机制、经费保障等几方面着手才能解决地方高校师范生顶岗支教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欠发达地区贫困现状及扶贫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现状,探索了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的原因,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区域整体发展,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构建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和农村社保相结合的多层次扶贫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入机制,调整投入方向;物质扶贫与精神挟贫相结合等4方面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扶贫成就举世瞩目,进入了新时期,面对贫富差距扩大,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上升,尤其是农村可能出现重大社会问题的预设前景下,政府更加要重视贫困农户的帮扶,如何将贫困农户甄别出来就成为扶贫工作首要课题。在农村,在贫困农户甄别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必须规范的问题,也有必要将扶贫工作与民政工作做一定区别。我们通过对实证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分析原因,认为存在问题主要是制度设计上出了漏洞,应当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进行修正,建立科学的甄别机制是必要的,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扶贫法律制度运行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存在实践中的脱贫反贫、扶贫资金投向问题及法律规定的缺失和扶贫管理问题等。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完善扶贫法律制度、防止脱贫反贫对于建设新农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路上的扶贫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扶贫工作必须创新思路,扶贫力量应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民三方主体。在扶贫中,政府的任务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指导农村事务工作;非政府组织要发挥其公益性、非营利性特点,在资金募集和社会影响力上服务贫困村;贫困村应当从村干部和贫困农民自身素质提高上着手,实现脱贫致富和向新农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小康是惠及最大多数人的小康,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如果出现较为庞大的贫困人口,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潜在的威胁。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规模应该在6 3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大约为6 000万。积极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以及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减少我国城乡贫困人口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西部脱贫是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目前西部农村尚有大量贫困人口,扶贫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存在问题较多。现阶段扶贫工作可采取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存条件,开发移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扶贫主体,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等措施,以此实施西部农村脱贫。  相似文献   

16.
许驰 《培训与研究》2009,26(11):85-87,110
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农民素质提升进而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文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从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健康投资、迁移投资四个层面揭示人力资本投资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强奎 《成人教育》2011,31(8):22-24
职业教育在当前的发展并不平衡,也存在一定的公平问题。由于家庭贫困、学校资金不足、区域经济不发达和国家财政支持不足,导致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贫困生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享有上的缺失。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职业教育公平问题,就必须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加强对贫困生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取缔职业院校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实行职业院校教师岗位的流动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扶贫资金在逐年增加,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总量也在逐年减少,但随着贫困标准的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却在不断减慢,扶贫效率渐低。本实证研究显示,初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可促进农村扶贫效率的提高,其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对提高农村扶贫效率的实际贡献值最大,贡献值其次的是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村教育反贫困政策的完善,提高农村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重庆武隆县浩口乡儿童失学情况为例,说明重庆市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并未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权。究其原因,是受地区经济、文化、学校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要改变重庆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失学状况,应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0.
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贫困地区的落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贫困地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地域贫困、民族贫困、生态贫困3种类型.贫困地区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文化教育发展滞后,精神贫困严重;市场竞争致使贫困地区边缘化;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设施等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实现贫困地区率先发展的主要对策是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贫困区域整体发展;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入机制;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建立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和农村社保相结合的多层次扶贫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