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基础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其基本任务是素质教育,是为学生全面打好科学文化的知识基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是"使儿童、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基础教育,是培育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完成阶段。基础教育的第一基本属性是"公共性",第二属性是"基础性"。作为基础教育范畴的高中教育的使命在于奠定每一个学生人格发展与学力发展的基础,"学会做人"。20世纪的《学习权宣言》(1985年)标志着世界基础教育已从传统的"精英高中"时代进入"大众高中"时代。"大众高中"强调所有学生"共同的基础教养"绝不是"平庸教育",而是"卓越教育"。国际上对"卓越教育"的解释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学生能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就是"卓越",这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定位和培育创新人才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钟启泉 《学子》2014,(8):5-6
正高中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基础教育,是培育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完成阶段。基础教育的第一基本属性是"公共性",第二属性是"基础性"。作为基础教育范畴的高中教育的使命在于奠定每一个学生人格发展与学力发展的基础,"学会做人"。20世纪的《学习权宣言》(1985年)标志着世界基础教育已从传  相似文献   

4.
肖川 《辽宁教育》2003,(12):27-28
基础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进行新的创造所需要的基础将愈加雄厚,基础教育的年限也将逐渐延长。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就出现了大学本科教育也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趋势。在今日中国,基础教育是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我们说,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那么,这个基础都应该包含些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着我们的眼界、见识、胸襟与怀抱,反映着我们对于教育的价值追求。过去,我们将基础教育其“基础”的含义仅仅理解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这种理解不仅是片面…  相似文献   

5.
创建学习共同体或合作型学习组织是国际教育学界的共同愿景,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校组织重建提供了重要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为创建合作型学习组织提供了基础.基于国内外有关合作型学习组织的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对话型学校文化; (2)要做"领导者",不做"管理者"; (3)创建学校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6.
从"智业时代"的高度,整体看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就会有一种紧迫感。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是"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是"理解信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领会知识",教育信息化的前沿探索是教育智能化。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学习改革指出了新的路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保证。智能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意义重大,要深入理解和实施中国政府提出的"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7.
正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实施,是中小学实现教育目标,立德树人的最主要工作。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上"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轨道。要求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1]。新课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种种原因,学科课程的教  相似文献   

8.
应用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基础教育,使基础教育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现代脑科学与基础教育的"桥接",要充分认识和开发"基于脑的学习原则",发挥其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革命是我国"后新课改"时代的本质属性与根本要求,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与坚实的现实基础,既是对国际教育改革运动的积极回应,更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是以打造学校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的深刻的"精准转型"。我国"后新课改"时代的学习革命,以"做学习的主人"为根本目的,以教育的多样化、教学的个性化、学习的自主化为基本内容,本质上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素质教育文化培育自觉行动,这就需要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更需要打造农业化教育生态环境,从而铸就我国"后新课改"时代的基础教育学校新常态与新景观。  相似文献   

10.
回到基础是基于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就小学而言,就是恢复小学基于素质的、素养的、全面的、适切的、和谐的课程秩序、观念秩序以及行为秩序,就是让基础教育回到基础,回到习惯、兴趣的培养上来,回到基本素养与德性的养成上来,回到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上来。小学教育回到基础就是要回到孩子天性上来,这不是放任,而是对孩子"天性"规律的一种把握。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更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充分利用小学一、二、三年级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我国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网络的"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其开放性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不再闭塞。"慕课"这种新生的力量掀起了一波教育方式改进之浪潮,缩短了我国不同地区间基础教育存在的差距。研究"慕课"的发展特征,重视其对基础教育的意义,必将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进程中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基础"内涵认识不清,致使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基础"定位偏差、"教育"错位等问题.本文提出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化一统为多元,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由各省市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以使基础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强 《辽宁教育》2012,(12):73-74
一、小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之一":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该书向全世界教育机构发出警告: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且认为,上学期间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会学习"。如果没有这种学习能力,即便是知识再多,也是固守一隅、一筹莫展,终将成为无力应变的"现代文盲"。基础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必须为学生负责。针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编者按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其长期存在的"重教学、轻育人"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瓶颈,让教育回归本真,这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基于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与学校管理改进研  相似文献   

16.
王红 《辽宁教育》2012,(6):89-90
"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似乎是中美教育比较中对中国教育总体状况的一种概括,言外之意,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比不上美国,但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却比美国"基础扎实",这种认识在近年来美国基础教育频频强调向中国学习的趋势下甚至衍生出一种洋洋自得的优越感。毋庸置疑,中国的基础教育的确有不少值得美国同行学习的地方,但如果以此就得出结论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在  相似文献   

17.
汪明 《中国教育学刊》2005,(11):11-13,47
基础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呼唤着新理念。终身学习是基础教育新理念的基石: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新理念的核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基础教育新理念的支柱;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是基础教育新理念的重要指向。只有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才能使我国21世纪的基础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正杂志简介《基础教育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探索基础教育规律,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服务"的办刊宗旨,密切配合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交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9.
正杂志简介《基础教育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探索基础教育规律,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服务"的办刊宗旨,密切配合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交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论坛》2013,(7):F0003-F0003
正杂志简介《基础教育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者。按照"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探索基础教育规律,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服务"的办刊宗旨,密切配合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交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