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崛起的日本和韩国在课程政策上一改对美国的简单模仿,进行了体现文化反思特点的课程改革。其间,日韩课程改革及政策有明显的课程内容差异化、管理分权化、评价多元化的特点。这些课程政策表现出纳入文化异质国家美英教育传统与经验的迹象,其文化假设与日韩的教育传统的文化假设明显不同,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成为课程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美两国都开展了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基于标准成为课程政策中的一大导向。同时,两国在课程政策实施方面又强调弹性化操作,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政策的地方化落实:两国课程政策发展中的这一特点可以为我国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政策有无文化抵制是课程政策是否有价值的前提.如果一项课程政策没有任何文化抵制发生,这项课程政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如果课程政策存在文化抵制,全面研究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辩证看待及有效克服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并努力完成对课程实践的文化重建便成为课程变革中的重要任务.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研究在课程研究领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全面把握其现实状况,完成其理论建构,深刻反思其方法论,是当前课程政策文化抵制研究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4.
人是附着于文化之中的动物,人的主体性是文化主体性。课程改革是"文化"人的主体性活动。课程政策是"文化"人对课程改革的宏观蓝图、内容标准和具体行为的规定。因此,课程政策制定必须遵循文化主体性。课程政策研究需要在明确文化主体性的基本立场的前提下,系统批判缺乏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的传统研究路径局限,规划尊重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新路径,推进课程政策研究关注文化主体性,使关注文化主体性成为课程政策研究的自觉。  相似文献   

5.
课程政策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政策主体对课程政策知识及其所倡导的意义系统的理解,从而促进课程政策知识价值的显性化,提升课程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并缓解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现象。课程政策知识管理系统从信息化知识管理的角度构建了一个课程政策知识的传递与交流平台,它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储存、组织与共享的交互式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6.
课程政策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政策主体对课程政策知识及其所倡导的意义系统的理解,从而促进课程政策知识价值的显性化,提升课程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并缓解课程政策的文化抵制现象。课程政策知识管理系统从信息化知识管理的角度构建了一个课程政策知识的传递与交流平台,它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储存、组织与共享的交互式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课程政策需要课程政策文化的支持。在目前我国课程改革中,课程政策文化必定要承担课程改革的义务,因此应调整课程政策制定文化,使之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课程政策需要课程政策文化的支持.在目前我国课程改革中,课程政策文化必定要承担课程改革的义务,因此应调整课程政策制定文化,使之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形势与政策这一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有优势的一门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这一课程在开设的20多年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分析形势与政策这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一些模式,希望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形势与政策这一课程。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中小学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约和影响英国中小学课程政策的因素十分复杂.然而,纵观英国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仍能发现,英国中小学的课程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无不受到英国实用主义的教育历史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杰出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关键作用以及其他欧盟国家和美国课程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但整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近年来京、沪、浙等地在课程政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推动了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他们调整地方课程计划、协调课程运行、改革评价方式、扩大学校的课程权限,协同建设学校课程资源等,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支持、权力支持、资源支持、能力支持和方向引领。这表明地方课程管理的政策供给是制约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地方课程政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要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力和空间,对学校课程权限的规定要具体、明确,要规范地方的课程管理行为。应制定和颁布国家课程管理指南、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政策与课程运作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课程政策对于课程运作的诸环节,即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发挥着前提、基石、保障和标尺的作用。建立合法、合理、合情的课程政策,从健全体制、完善组织、重视技术三个维度入手,方能保证课程运作机制转变成为一种可能,保证课程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儿童福利政策日趋完善,并有相应的立法作保障;其儿童福利政策经历了残补性到普惠性的过渡;在政策的实施与管理过程中,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这些特点对我国儿童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课程政策评价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政策评价研究是课程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程政策的审查、执行、完善以及课程政策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政策评价的CIPP模式、过程模式、整体分析模式及回应模式等四种模式可以为我国课程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影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管理体制的适当与否,直接制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的运行。制约课程管理体制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和民族文化传统等;内部因素主要有教育目标、教育者素质及教育的阶段性。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影响课程管理体制的各种因素,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创造性地组织并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发展目标及趋势的总认识,体现了对课程宏观发展规律以及具体学科课程发展的认识。从比较角度研究美、英、日三个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理念、设置内容、设置模式以及设置管理体制问题,对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流于形式的课程改革政策评价使人们逐渐忽略评价本身的教育性与实用性功能,而屈从于评价活动作为一种行政监督或控制的审查性、政治性属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我们日益发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更应该成为内在于改革过程的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机制,为提升与深化课程改革的运作水平提供重要依据。这种转向意味着我们需要解放既定的关于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属性认识,从我国新课程改革政策评价的现实经验与问题出发,关注评价活动应有的基本规范与趋势,从根本上优化我国课程改革政策评价,切实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利益博弈、认知障碍、政策环境、政策方案及政策的复杂性等原因,新课改进程中出现了选择性、形式化、异质化等政策规避行为。课程政策规避的消解对策为:首先,提升执行者的政策执行力,倡导"自下而上"的课程变革;其次,建立与健全学校课程制度,规范学校课程变革的运转;最后,配套与完善课程政策,促进课程政策执行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表现为预期目标被架空、预期目标被替换、预期目标减损性走样以及预期目标创生性拓展。课程改革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课程改革政策的决策主体、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过程等,无不影响和制约着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要调控预期目标的偏离,必须加强课程改革政策研究,有效控制政策偏差。为此,课程改革政策要尽量照顾各方利益,提升课程改革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保持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