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在学校,人们往往只重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与被教育、教与学的关系,却很少关心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其实,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中学阶段不可忽视的教育环节。中学生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他们渴望同龄人之间交流,这是他们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师生教学关系的走向: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教学关系的性质关系到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等重大问题。师生在教学中互为主客体关系被教育理论界大致认同,但这种关系的弊端已初见端倪,主体间性交往关系才是师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关系,这种关系可通过增加师生有效性交往的次数,完善师生教学交往信息反馈系统,发挥学生主体性,转换教育理念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的交互主体性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属于交往实践活动或实施交往活动。师生关系是交互主体性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相互作用是教育交往,而教育的客体是教育的内容和教育辅助设施,师生与它们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发生的作用是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对教育过程的主导上,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主体性选择、理解与内化、借鉴与超越上。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语言、非语言符号理解上的不一致是师生交往的障碍之一。而不健康的情感碰撞也会产生误解性教学交往。从教师方面看,注意语言符号在教学交往中的合理运用,树立民主的教学交往思想,确认学生在教学交往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平等地进行教学互动,对于克服误解性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往的活动,因此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便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要素。以平等、理解、欣赏、关爱为主要特征的朋友关系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良性的交往关系。要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资质、提升交往水平、营造理想的交往环境等途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其他同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打交道最多。为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班集体的全面建设.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必须积极沟通、相互协助和配合。同事交往关系成为同班教师群体,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的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由于某些因素的关系.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交往常常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而容易影响同班教师群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学校教育交往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广义认识论的视角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是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文章在揭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重要展开的形态和灵魂是对话,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是理解,关键是欣赏。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扣导致交往行为异化的原因。基于此理论.现代学校教育应警惕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师生交往应以目的性价值统整工具性价值.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通过有效的言语行为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交往的角度来考察,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学校教育过程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11.
同伴关系在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由于与同伴积极交往的机会有限,影响了其学习、生活,还将导致以后的社会适应困难。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与指导。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调查与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并提出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与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到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13.
师生交往从其社会意义上看是一种代际交往,其关系也可表现为一种代际关系。这种关系预示着师生之间有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教师肩负着为社会教导下二一代的社会责任,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也有经验,而学生要获得发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接受教师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和教学提升到人的发展这个高度时,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种差距并不能构成师生不平等的依据。因为,师生关系理性的表现应当是人——人关系,或如布贝尔所说我——你关系.  相似文献   

14.
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意指将公共价值原则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中,从而保障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主、平等、协商、理性等公共价值原则并没有主导学校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生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空间中所享有的公民身份、课程权力以及话语权利依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灵阻隔,导致师生交往愈来愈成为扭曲的交往。扭曲的师生交往会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重建师生交往的公共价值取向,必须以协商性、民主性、批判性和无强制性等公共理性原则为基础,保障师生的平等权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最终推动师生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不应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6.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摩交流正成为师生互动交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一种同质的态度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创新与整合功能。本文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情境中师生情感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基本对策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4,(A2):172-173
交往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形态,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接纳与分享,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最终实现学生知识、智慧和整个人格生成的教育目标。教师在交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课堂情境、调节课堂气氛等方式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求知欲,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获得课堂教学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生态学和现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主体问的相互交往关系,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是主体间的共在。按照这种理论,在生态高等教育中,教育活动就是教师、学生、对象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方法论,使高等教育教学进入了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