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的学科评估普遍存在声望调查法不客观、量化评估法缺乏代表性、评价指标缺少人才培养质量因素的问题。本研究借鉴期刊引文分析和PageRank网页排序判定质量的基本原理,基于博士毕业院校与就业院校之间互聘网络的客观数据,提出在现有的学科排名体系中增加客观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维度,以解决学科评估中的问题。博士互聘网络中博士和学系基于利益最大化的相互选择,既代表了学科点博士培养的质量,形成的学科之间自然的同行评议过程,同时网络数据又具有客观可量化的优势。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学博士互聘网络的数据,对比分析历次学科评估的结果与博士互聘网络排序结果的差异,发现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但是,基于博士互聘网络排序的学科排名仅体现了博士学术就业质量,缺少海归学者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斌 《教育研究》2013,(1):84-90,96
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2007—2009全国学科排名》中物理学学科的排名情况,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8所院校的物理学院(系)411位教师,与57所院系建立博士生互聘网络和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博士毕业生互聘网络中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对称性,社会资本存量在院系间表现出较大的离散度,学者的博士毕业院系和任职院系在其学术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科排名逐渐成为国内外大学排名发展的主流.在排名方法上,现存有代表性的学科排名主要使用声誉调查指标和科研产出指标,而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则比较薄弱.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以反映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就职情况为标准,引入PageRank算法为排名方法,选取美国大学数学学科为例,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就职学生数量及就职质量(就职单位水平)的学科排名.  相似文献   

4.
就业质量反映毕业生获得就业单位及未来职业发展机会的优劣程度,对就业质量的考核要进行量化评价。文章以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或就业去向分类计入专业毕业生人数、院系毕业生总数、院系女生比例、专业办学时间、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八个要素,设计了院系就业质量量化考核评价模型,并给出了评价计算步骤和实际评价案例,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量化考核评价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郭名静 《科教导刊》2023,(20):83-85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是评价课程建设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研究不同学科类别的教学质量评价行为偏差类型和影响因素,是纠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行为偏差的可行做法。本研究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通过验证性的定量研究方法,挖掘教学质量评价行为的偏差类别,从多维度视角探索教学质量评价行为在不同学科类中的偏差差异。研究结论显示,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行为偏差中表现出四种基本类型,不同学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行为偏差表现出明显差异,理工类教师群体的评价行为偏差较为严重,且不同评价行为偏差类型受学科类别影响的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的问题受到社会和高校管理者的关注。本文从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人职匹配度、薪金水平、单位性质和工作地区流向六个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对安徽省2011—201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组比较分析了不同学科间、各年度间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连续创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常态,对创业认知偏差与高校毕业生连续创业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成效.基于创业认知理论,课题组以浙江金华、杭州地区350名连续创业者的调研数据为依托,探索创业者认知偏差对高校毕业生连续创业行为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政府、家庭及社会等普遍关心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反映着高校毕业生质量,体现了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是摆在当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WSR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基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维特点,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集成评价三维模型,最后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工作匹配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对高校毕业生的区域流动行为与工作匹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能够降低毕业生过度教育的可能性,增加找到专业更匹配、满意度更高工作的机会。相比不流动和其他流动类型,多次流动对工作匹配的促进作用最大。即便同在东部、中部或西部省份就业,曾经发生跨省流动的毕业生也比不流动者找到匹配工作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2017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域特征数据。相比于1995-2008年的博士就业数据,博士后已经成为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重要去向;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延续了多元化趋势,学术性岗位依然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企业就业比例上升,政府部门就业比例下降;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属地就业、东部聚集和区域集中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复合型商科人才需求攀升。文章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分析应用型高校商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模式,即进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群体的社会评价,开展校、院、系三级协同调查与反馈,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平台驱动持续改进,并提出达成度量化评价模型,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高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交通大学2015—2019年博士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着重探究不同学科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现状与趋势,剖析职业选择变化的核心因素。分析显示,博士毕业生职业选择会受市场供需关系、职业发展意愿、不同学科特点和培养体系内容等因素影响,呈现选择多元化的趋势。建议适应时代变化逐步厘清学术职业内涵,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从精准培养、就业引导和凝聚共识等方面促进博士毕业生更理性地选择职业。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存在着评估结果代表性不足;评价体系指标不够合理,导向性功能不足;学科声誉调查的主观性较强,调查结果有较大的偏向性评估信息的静态性;评估结果难以准确反映各学科点的变化态势等问题。应采取下列举措:至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要全部参加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力求科学合理,权重设置上要注重质量突出创新性、标志性成果;学科声誉指标要进一步细化;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评估数据库等,进一步完善我国一级学科评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评价的模型。该模型将实验室管理水平评价指标概念量化为确定的数据作为BP网络的输入,评价结果作为输出,分析了BP网络的训练过程。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未来实现人才红利和创新发展的创造性群体,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承载者。基于高校2019年官方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聚焦“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通过毕业生流动性测度指标呈现博士毕业生流动的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就学地留存率分化明显,东北地区为留存性低值区,西南部分地区和华东、华北部分地区留存性较高,中部地区留存性居中,其中,昆明市留存率最高,哈尔滨市留存率最低。就业地流入率空间聚集趋势凸显,“邻里效应”“虹吸效应”作用明显。就学地、就业地人才分布在“扩散效应”辐射下“马太效应”有所缓解。其中,以省会城市为主的新一线城市“留才”“引才”效果显著,发展空间较大。基于此,发现经济资本、政策资本、环境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是博士毕业生流动的影响因素,继而提出完善“引、聚、育、用、留”博士人才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美英三国世界一流数学学科的调研数据,以2019年为参照,研究博士毕业当年、5年、10年与15年的职业发展质量,分析博士职业发展质量与毕业高校层次、毕业高校国别、毕业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学科发展水平明显影响着数学博士的职业发展质量,顶尖学科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质量更高;中国数学博士的学术职业发展质量与美英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非学术职业发展质量处于同等水平;世界一流数学学科博士学术职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比较清晰,一流学科博士后起步再平移或下移学校担任教职并缓慢晋升为教授。  相似文献   

20.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