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56所高校的1024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教师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教师积极和消极语言框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挑战性认知评价在教师积极语言框架与大学生创造力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威胁性认知评价则在教师消极语言框架与大学生创造力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在两种认知与创造力间具有调节作用。此结论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创造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阅读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阅读过程却差异很大,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如语言文化内容或背景知识认知体系,形式上的(或字面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学刁者本身认知的角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引导学生构建文化认知图式,形成文化心理,以得体的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宣佳元  赵华威 《海外英语》2012,(15):195-196
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作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文化认知在语言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英语教师,为了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构建多元文化认知体系,从而有效化解文化冲突、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作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文化认知在语言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校英语教师,为了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构建多元文化认知体系,从而有效化解文化冲突、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阅读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阅读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者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的处理都适应的策略。本文将着力探讨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的异同之处,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如语言文化内容或背景知识认知体系,形式上的认知体系、语言认知体系等。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学习需要以了解当地文化为依托,语言教育与文化认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会引导个体形成思维定式,并在语言中流露出来,因此,语言被认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高校日语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只关注语法、词汇的讲解和背诵,忽视了对日语文化的讲解,导致学生学习的日语仅仅局限于书面,无法进行日常交际、沟通。为此,高校日语教学需要注重跨文化教育,对比中日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日语的实践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高校语言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受到课程性质的限制。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语言课程,需要从文化共融、协同育人、情感认知投入几个方面发挥语言课程的育人优势,激发课程活力的同时,实现“教书育人”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除了用于交流外,其本身就带有传播文化的使命。作为英语教师和学习者,我们要了解英语教学和学习不仅限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传播,更重要的是学习并传播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大有传播出去的必要,我们要首当其冲,承担起这个责任。以此为主要目标,考察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现状并研究如何更好的做到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卢萍 《海外英语》2011,(6):339-34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认知的一面镜子,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可以透视该民族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最能直观反映语言与文化认知的关系。因此,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词义民族性的分析,将对词义民族性的形成进行认知阐释。  相似文献   

11.
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汉语基本颜色从范畴化到隐喻化认知,可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物代色--以物比色--抽象化或符号化--隐喻化,由于基本颜色词汉语语言文化中形成的“双重语义”特征,便导致了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两极性,这说明隐喻认知与汉语语言文化模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翻译能力培养是高校翻译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认知能力与翻译能力关系密切,是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一要加深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认知;二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三要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从认知视角探讨翻译能力培养,对当前高校翻译教学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芸  邓卉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1):137-140
本文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探讨可译性问题。笔者认为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乃是语言之间产生绝对不可译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同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两门新兴学科。着重分析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在其理论研究中对认知语言学的吸纳、修正与重组,从而使认知语言学家从文化性认知的角度来深入研究语言,也使语言人类学家从认知科学的维度来审视语言和文化,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相互结合是外语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外语人才基本素质的客观需要。在外语教学中只有把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才能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说话的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Verschceren(1999)的话语顺应理论认为,语用学中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因而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adaptation)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语用模式,关联一顺应模式强调了语言认知关联功能,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让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的描述充分性得到契合。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举世闻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哲学家,早期的布鲁纳主要研究知觉与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问题,形成了他的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获得理论,进而形成了他的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认知语境论。20世纪后期,布鲁纳在研究了哲学、人类学和语言学后,转变了他的思考方式,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的概念,实现了语言认知的文化心理学转向,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语境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所构建的视觉语法体系,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徽语言景观的设计特点,探讨中国元素在高校校徽双语语言景观设计中多模态的显性化呈现模式和文化表达方式,提出现有高校校徽语言景观英汉双语表达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及其相应改进建议,以期规范和优化我国高校校徽双语语言景观设计,提升其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现今高校英语教育普遍缺少文化教学内容的融入,语言技能和文化传统的宣扬并没有得到好的同步,所以高校英语教育要加强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的交际能力。所以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也要循序渐进的展开,并且多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本文就英语教育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隐喻思维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成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隐喻概念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即隐喻思维与语言信息的内化,隐喻概念与英语同义结构的辨析,隐喻表达的文化内涵,隐喻思维与教学理念的更新。这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更是人们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在语言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