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本身是一种生活,作为农村的小学生,应该能写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一些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缺少生活味,没有品质。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体会生活,使作文教学直面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写出有品质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习作过程的痛苦,一直是萦绕在小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究其原因,一方面,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缺少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豆腐块或习以为常的生活琐碎不屑一顾,对习作的期望值过高,任意拔高语文课程标准。如此习作起步就让学生心生畏惧。其实,习作是学生自身的一种独  相似文献   

3.
陈小燕 《教师》2011,(4):79-79
习作过程的痛苦,一直是萦绕在小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究其原因,一方面,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缺少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豆腐块或习以为常的生活琐碎不屑一顾,对习作的期望值过高,任意拔高语文课程标准。如此习作起步就让学生心生畏惧。其实,习作是学生自身的一种独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于缺少发现,一些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导致习作时即便搜肠刮肚也是只言片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习作的现状是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时无话可说或是空话连篇,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创意与想象……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习作面向学生生活"活水"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离不开生活,只有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实浓厚的生活气息。作文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满怀激情、充满情趣、产生向往的快乐心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使他们有勇气,有愿望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  相似文献   

7.
汪虎 《安徽教育》2013,(3):31-32
<正>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习作题目,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但往往不知选材和剪裁,很容易记成流水账。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选材能力为突破口,进而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目标与内容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由此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从留  相似文献   

8.
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老话、套话,是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而没有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老话、套话连篇,却是小学生习作的常见弊病。这除了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材料的能力不强外,和学生是否具备生活体验密切相关。有了相应的体验。作文才能情真意切;反之就可能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9.
让学生回到学生生活中去,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真实地感到,习作是生活的需要,不仅将来要用,而且现在就有用,教师必须通过这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习作情感,使他们乐于习作。那么,如何让小学生习作回到生活中去,真正变成学生生活的需要呢?  相似文献   

10.
黄春凤 《广西教育》2014,(13):43+53-43
作文需要积累,积累才会有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最怕写指定写作范围的单元习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乏写作素材积累,特别是缺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素材积累。要让小学生喜欢作文,把单元习作写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习作素材。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写真话,吐真情"的基础,习作是学生喜怒哀乐畅所欲言的殿堂。但一提到习作,很多学生就头痛。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导致小学生习作出现了"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指导小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作文教学脱离实际,使得学生的习作缺少生活气息的现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提出了“积累素材,走进生活;改革命题,贴近牟活;积累语言,描绘生活:优化评价。创造生活”四个指导策略.以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于缺少发现,一些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导致习作时即便搜肠刮肚也是只言片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习作训练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小学习作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习中体验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语文老师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帖进自然,贴进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钱勇 《生活教育》2013,(3):112-114
我曾经长时间困于写作教学,我的学生也一度对写作充满了畏惧。经过不断实践与反思,我对作文教学有了两点深刻的体会,一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兴趣的培养要远比习作技法指导更加重要,二是必须让学生从习作的源头——生活入手,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惊喜地发现生活中的自我。只有这样,好的作文才会从学生的内心不断"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16.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看、边想、边记录,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积累大量作文素材:同时,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受到感染而情感勃发,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  相似文献   

17.
正对作文,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他们把习作当成—种负担,对习作缺少兴趣。习作畏难情绪的产生除了缘自小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日常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外,还与教师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关。如果教师对习作教学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习作教学枯燥无味,也会导致学生对习作失去兴趣,进而形成畏难心理。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享受习作中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目标是:"能具体明  相似文献   

18.
黄巍松 《成才之路》2012,(29):13-I0008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故此,农村学校应该因地制宜,重视挖掘、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快乐习作,从而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儿童生活习作教育研究”是我校参加的一个省级课题。儿童生活习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赋予教学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20.
儿童生活作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使习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习作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是尊重和张扬学生个性的习作教学,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生活的习作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习作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的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