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杨慎,明代正德六年状元,因嘉靖三年“议大礼”事件,被谪戍到云南永昌卫①,三十五年未能获赎,最后客死他乡。杨慎在滇三十多年,其足迹遍布滇、川、黔三省,特别是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他对这一地区的思想感情和地理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杨慎在滇吟咏名物诗篇至多,《垂柳篇》为其尤者,论者认为《垂柳篇》是杨慎的“自悼之作”“自怀之词”“自为写照”。因杨慎个人遭际加之《垂柳篇》托情于物的自怀,引发不少明清至滇文人的共感和本土文人的共情,深受当世和后世文人喜爱而被题于驿馆屋壁,刻石于署衙、楼阁。《垂柳篇》之后产生的相关作家的感发之作,诗作主题表现岁月变迁之感、优游风采之赏、杨慎遭际之叹及自身境遇之照。原作的流传和后世作家的相关作品促进了《垂柳篇》的经典化进程,显示出“垂柳”旺盛的生命力,它已然成为一棵不朽之树。  相似文献   

3.
明代状元杨慎谪滇游历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云南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诗词作品。通过对杨慎部分诗词名篇的梳理、评介和赏析,可以让世人通过他的诗文更全面地认识到云南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将其运用在旅游服务实践中,以提升云南旅游的文化形象,促进云南旅游文学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诗人杨慎谪滇三十五载,与云南文人士子相唱和,放浪湖山,究精著述。昆明、永昌、大理、安宁、澄江、蒙化、楚雄等不少府、州、县都留下了杨慎文化交游活动的踪迹,成为明代云南最有影响的文化人。杨慎交游人员可分为师长门生、仕宦名流、民族友人三类,产生了一大批著述诗词等交游成果,并且留下了不少歌咏题词碑刻,对云南的当时后世都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名迹·名篇     
滇海曲十二首(之一) 明·杨慎 苹香波暖泛云津,渔牡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相似文献   

6.
杨慎与徐霞客是中晚明时期游历滇云的两个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对云南自然地貌、山川河流、社会风俗、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记载,为我们探寻明代以来云南的自然社会变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较早入滇的杨慎,影响着后来徐霞客在云南的考察。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游历风格,但徐霞客的考察中多处追寻着杨慎的足迹。昆明作为明代云南省府,是他们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以游昆为切入点,探析二人游历的差异以及他们对昆明的功绩。  相似文献   

7.
木公年谱     
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个时期的纳西族诗人、丽江第八世土司木公,在治理地方、推动汉文化传播及民族文化融合、汉语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与当时著名文士多有交往唱和,张志淳、杨慎、张含、李元阳等曾为其诗集作序或作评点,杨慎还为之编辑了《雪山诗选》,《列朝诗集》《明诗综》《御选明诗》《滇南诗略》《滇诗丛录》等总集亦有其传、其诗。由此可见木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处边微,学术发展极晚。明清以来学者文人始多。清代后期,滇省读书人与地方官员以书院、诗社、家传等形式,相互探讨,前后传承,形成一个创作繁荣期,而朱庭珍以其敏捷诗才及诗学专家成为滇省诗人之核心人物。朱庭珍系云南石屏人,石屏朱氏多有诗才,其著者有朱奕簪、朱膜、朱在勤等。庭珍幼得家传,视诗歌如性命。且遍读诗书,博洽古今,诗自弱冠即成一家,受知于黄琮、戴纲孙等诗坛前辈。  相似文献   

9.
作为著述之富为明代第一的杨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秉承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对杨慎典籍的校勘整理;二是对杨慎诗学和文学创作的深度研究,特别是对杨慎俗文学的研究成绩较大;三是对杨慎学术思想的多维度研究,包括杨慎哲学、考据学和古音学。  相似文献   

10.
近一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学界对杨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杨慎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上。这一时期杨慎文学研究可以看做是明清时期杨慎文学研究的余绪,虽然有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大都未能摆脱前人的藩篱。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界对杨慎的研究愈来愈全面。其中50—70年代杨慎研究相对沉寂,从70年代末开始杨慎研究逐渐得热起来,特别是80年代可以说是杨慎研究的一个高峰期,进入90年代以来杨慎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从生平与著述整理、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理论、古音学与修辞学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杨慎研究加以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雅、俗之辨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争议不休的话题。作为历代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俗文学不仅发轫于平民百姓的日用起居,而且反过来深深影响了知识精英的理论思维与创作实践。明代以学问名世的杨慎除了在经史诗文、音韵训诂、金石书画等雅文学领域成就显著外,还以满腔热忱积极投身于俗文学的整理和创作。全面考述杨慎俗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并对明清以来杨慎俗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历时性述评。将有助于还原杨慎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实际状况,对杨慎俗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亦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杨慎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有明一代非常重要的巴蜀文人杨慎,学问博洽,茹涵既富,根柢盘深,方能在七子笼罩文坛之时,独立门户,有所创获。故杨慎的文学创作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积淀,其中之一是潜在地受到蜀文化的影响。杨慎对蜀文化的发展传承展开分析,又特别是对宋代三苏的文学成就展开全面批评,其中的重点是对文风和学风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在明代,杨慎批点《文心雕龙》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笔者从文思论角度对杨慎批点《文心雕龙》中的几处圈点及评语做出了探本清源的研究。杨慎认为创作主体既要学识渊博,又要才华横溢;创作构思时,要投入真情;形之于手时,要贵乎自然。在文末,笔者探测了杨慎批点《文心雕龙》中五种颜色圈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杨慎是明朝云南文坛上有着特殊影响的一位大诗人,其云南诗歌凝结着云南戍途生涯的复杂的情感因素。经过心灵的氤氲,杨慎交错复杂的情感以审美意识形态外化于诗歌,诗歌因此而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杨慎的卒年卒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讨论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文海》中杨慎墓志铭等资料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卒于昆明高寓所,终于使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获得了解决。  相似文献   

16.
从异乡观和故乡观分开来说,杨慎的异乡观走过了由排斥、亲近、发现优点、天教异乡看美景到"并州故乡"化的思维进程,而故乡观只在怀念故乡的具化上有突出表现.分析杨慎故乡观沉重的原因,一是在处境上他被永远充军,回乡成为最后诉求;二是人格上趋向于坚毅执着的儒家人格.其"并州故乡"观的实质,是一种对既有的政治道德规范表示抗拒的类似归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杨慎之到云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贬谪、从军、旅行,而是改变户籍、罚作军役的永远充军烟瘴。杨慎的充军心态可分为4个时期:渴望再起、悲歌淋漓、东西漂泊、悲愤郁怒。而每一时期都有相应的文学表现,这是杨慎发出的中国文学史上凄凉哀怨、沉痛悲愤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8.
杨慎终生流放云南,谪戍永昌卫(今保山).因云南沐氏几代人的照看,实际上并未去边境服役,而是长期住在昆明附近的安宁读书写作,这就是他著述弘富的原因之一.本文据有关文献揭示了杨慎与沐家几代人的亲密交往和深厚友谊.同时据明代刑法和户口制度,说明他至死不得返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渊阁四库全书》对《全蜀艺文志》编者的记载是矛盾的,一为杨慎,一为周复俊。笔者从二人的《全蜀艺文志序》、二人与嘉靖《四川总志》的关系、《全蜀艺文志》的版本和后人对该书的著录情况等方面,对《全蜀艺文志》编者进行考论,认为杨慎是《全蜀艺文志》初编者,周复俊是重编者,《全蜀艺文志》刊本的编者题杨慎,题周复俊编的只有钞本。题周复俊为编者是从《四库全书》开始的。并辨析了《善本书室藏书志》等目录书对《全蜀艺文志》编者的著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