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学者在当代世界比较文明文化研究中有较突出贡献,文章依据日本该学科的中心观念与历史阶段划分,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的起源、周边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和文艺复兴论等中心观念进行阐释,同时对日本比较文明文化学会的组织活动进行了简要的陈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及以后330余年接续不断的天灾人祸,导致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心的转移,中原文明由盛转衰。因此,中原文明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不在北宋,而在晋末的“八王之乱”。  相似文献   

3.
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中原宗教文化,其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当下打造文化强省、建设文明河南的重要文化资源。近几年来,中原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基于此,需要为文明河南建设中宗教文化资源的合理性开发提出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树立文化发展新理念,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形成有效文化传承体系;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原经济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建设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相似文献   

5.
西藏特有的宗教习俗、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吸引海内外旅游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以西藏旅游者文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和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提出了在西藏文明旅游的一些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化既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内容之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其概念、内涵、外延,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中原与华夏、中原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华夏族与中华民族、传承与创新等问题,都亟待从学理上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许多学者对传统至现代通行的传统文明观念及其文化生活方式提出了系统的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取代传统文明观的未来文明观,和重新设计人类未来的文化生活方式,其中主要有生态文明观、和谐文明观与高懿德所提出的物种文明观。物种文明观以为:传统至当代的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种为尺度的人种文明,未来文明在本质上则是以物种为尺度的物种文明,“物种文明”这一概念是对未来文明本质的准确定义和把握。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和实践只是探寻和走向未来物种文明形态的中间过渡环节,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未来形态。和谐文明观作为对未来文明观的一种描述诚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未把握未来文明的真正本质,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未来文明观。  相似文献   

8.
综合考察文明要素,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与发祥地,伏羲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伏羲文化时期文明因素如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为解决中原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推测中原文明起源已有6千年历史,“炎黄”子孙应改为“羲黄”子孙。  相似文献   

9.
综合考察文明要素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心与发祥地。伏羲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伏羲文化时期文明因素如城址、铜器、文字的出现 ,为解决中原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推测中原文明起源已有 6千年历史 ,“炎黄”子孙应改为“羲黄”子孙  相似文献   

10.
文明信息是人的生理上特有信息,其在人的生理上构件就是"文化基因".信息的传递便产生了文献,文献产生后,人类倍加珍重文明信息的精神追求,这样,图书馆便形成了.本文主要通过对图书馆的形成,阐述了文明信息与图书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尧典》“幽州”起源的历史背景是辽西古化区自距今8000年至5000年前一脉承传的红山系列化的长足发展。从龙山时代早期的小河沿化开始.由于红山时代各大化区域平行发展的趋势的消失,中国历史发展出现了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辽西地区从此失去了以往的明中心区域之一的重要地位而渐次沦为化边缘地带。这便应是《尧典》“幽州”并入《禹贡》九州之中的深刻历史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广汉三星堆文明来自中原羌夏文明的携带和传播,由史前氐羌大族有缗·蜀族携带入蜀,出土的近千件器物构成一组庞大的傩祭组器,它们是夏文化中的核心神明祭祀文明。令“岷山羌人”就是正宗的有缗·蜀族即三星堆文明开创者的后裔,他们一直承继着汉民族的先祖文明即羌夏文化。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共存共荣与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它不仅凸显了和谐社会的理论主题,而且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指导。理性地分析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端,保护和弘扬中原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际国内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向数字化趋势发展,中原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中原文化数字平台设计存在着分类困难、中原文化遗产数据庞大,以及平台建设更新方便性设计等难点。根据中原文化特点,把该设计平台分为四个主要功能模块:新闻动态模块、资源欣赏模块、学习体验模块和管理操作模块。利用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跨区域文化交流,把中原悠久的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展现在世人面前,促进中原地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状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其中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应当深刻反思以往实践活动所产生的负面效果,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于是生态文明呼之欲出。为实现生态文明.我国必须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新密市浮戏山考察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春,作者对河南省新密市浮戏山伏羲女娲文化进行了田野学术考察,这是作者多年来进行的中原神话考察的一个组成部分.浮山岭"伏羲女娲祠"、补国(伏羲国)、浮戏山(始祖山)等地的田野作业证明新密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伏羲、女娲族系活动的主要地区.结合文献中关于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的记载,说明现在中原地区流传的大量同类神话的各种异态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柯布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生态危机,他在对西方现代经济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实现生态文明的必备条件,建构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倡导共同体经济的生态模式。柯布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寄予厚望,曾多次提出"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人民懂得巨大的社会变革是可能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中国的政体和政策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令世人有目共睹。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明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耕土地的减少,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5年,全国总人口从12.47亿增加到13.075亿,城市化率提高到43%(选自《21世纪的中国城市》朱铁臻)。那么城市化的普及是否意味着人类进入了高度的文明时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