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馆藏的几十万份房地契档案和附件,为揭示清代以来成都城市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材料。房契反映出成都城市传统社会关系、人文风貌等。及至民国时期,房契为近代以来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制度文化、城市建筑文化及其城市生活形态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成都城市多元文化特征的生发提供了诸多可资研究的信息,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城市文化在近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并为现代成都城市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成都就是将劳作和生活统一到休闲之中的“休闲之都”。生活+劳作是成都城市题中应有之义,成都优越的自然环境,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底蕴,成都人以休闲为特色的生活方式,构成“休闲之都”的三个基本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休闲之都”,将成都打造为知名的休闲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餐饮老字号品牌的发展现状,提出设计赋能成都餐饮老字号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提升的方式路径,创新传统文化元素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结合的现有模式,探索成都餐饮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的多元化设计方向,更好地丰富设计内涵,形成差异化设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恢复品牌市场活力、增强品牌抗风险能力,助推中国自主品牌良好构建,逐步实现整体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构建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对和谐社区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成都民间传统文化是成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资源,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平台.充分利用成都的民间传统文化促进社区家庭关系融洽,成员交流,促进人与文化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成都地区古镇文化定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溪、安仁、洛带、平乐和街子等成都辖区古镇文化共性较大,增加了其定位的难度,同时成都辖区古镇还存在着规划目标相似、定位重叠、定位模糊、宣传着力点不明确等问题。探寻古镇历史,可以提炼成都辖区古镇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形成其文化定位。凝结古镇的文化核心和主题,还需重视地方休闲文化特色,发挥古镇地理环境优势,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朱磊 《世界文化》2001,(4):10-11
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美国和中国更具可比性了。今天,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确,作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因此在人们有关东西方文化的探讨中,中国和美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东方和西方的代表。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所以,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化学新著佟立20世纪90年代,文化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中心课题,各国文化理论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颇具声势的“世界文化热”。同时,以研究文化现象、文化体系、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为基本内容的文化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  相似文献   

9.
我曾于1992年8月荣幸地接到鲁汶大学欧中研究所文化中心陆白鹤先生的邀请,参加了在比利时举行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而且更使我高兴的是,会议讨论的主题是鄂尔多斯方言、文化及民间文学,我作为鄂尔多斯蒙古人更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出生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家庭,一直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家乡。自从十多年前我接触了比利时神甫、杰出的蒙古学学家昂·莫斯特尔(汉名田清波)关于鄂尔多斯蒙古族方言及民间文学的研究著作以后,给予了我极大的影响。我不仅敬佩他的研究成果,更敬佩他长期生活在鄂尔多斯地…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祖先很早就开始制造和饮用酒精饮料。食物和饮料,特别是酒精饮料消费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之中。古代欧洲人已经在饮酒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酒观念——包括对不同类型酒物质属性的解读和正确饮酒方式的理解,这些观念对当时乃至后世欧洲人的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2.
成都城市历史悠久,亦一直是西方汉学重点研究的中国城市之一。成都进入西方人视野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4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随后,陆续入蜀的西人不断用其笔触丰满着西人视野中的锦官城形象。至今,当代西方汉学家仍有不少将其研究目光投注中国西南地区,聚焦成都的社会与文化,其构建的成都形象不仅具备时代特征,亦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嬗变。  相似文献   

13.
正为什么法国人愿意泡咖啡馆,尤其是天气好的时候喜欢坐在外面?他们追求悠闲和放松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皮肤太白,需要阳光照射才能合成某种对身体有益的维生素;他们是社交动物,热爱交谈,而咖啡馆恰好是既公共又相对私密的场所??这些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按照本雅明《巴黎拱廊计划》的说法,泡咖啡其实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表达。从社会文化着眼,比起旧时代,这是一种进步,是开放的表现;对个人而言,咖啡和阳光,  相似文献   

14.
在丰富多彩的成都传统文化中,三国文化是最具特色、影响最为深广的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三国文化"概念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探讨三国文化与成都的关系:(1)成都是原生三国文化的核心地区;(2)成都是三国文化的传承中心;(3)成都是三国文化的研究中心。在成都市建设国际大都会的进程中,加强三国文化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该论文探讨的主题是关于中国成都家庭和生活方式差普遍观念的问题。具体而言,该论文提出了不同性别对于家庭责任、教育、西方化、爱情与婚姻问题的不同认识。这一公开调查采用了李克特式量表调查法,每个问题有五个不同的选项,调查的对象是随机在成都选择的行人。  相似文献   

16.
郑永福 《寻根》2006,(6):54-58
孝文化在韩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儒家文化与韩民族特有文化的结合形成的孝道,广泛深刻地影响着现代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孝道,是韩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自然地理条件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走廊内部自身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地理空间格局。同时,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不仅仅表现在走廊地貌本身所影响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更是表现在其“廊道”过渡地带的联通方面。伴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形成了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三访科拉尼     
工业设计无处不在,设计文化源远流长。设计文化中最重要的灵感往往来自于设计者发自心底的一种热爱,这种热爱是火,它点燃了设计者穿越时空的智慧之眸;这种热爱是光,它照亮了设计者憧憬未来的斑斓之情……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适应环境、维护群体秩序与指导个人精神生活的工具,成为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曾提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