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窦庆龙 《考试周刊》2014,(78):24-25
意境,是文学作品或者其他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境、一种情调,抑或是一种境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及文学素养的提高有较大的意义。本文以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路径为题,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意境的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作品中,意境是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它的运用充分融合了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感。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意境的营造可以陶冶读者的情操,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沉浸在作者创设的意境里,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文学作品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成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尤其是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经历了浪里淘沙的时间洗礼,称得上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是作家、艺术家生命气韵的外化,诸如意境、气韵、情趣、氛围等都是漂流在字里行间的浑然整体。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应少作割裂式的层层剖析,而应把重点放在对文章整体意韵的品读、品味、品评上。  相似文献   

5.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动人的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形象。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生活的“境”有机地融合,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文学作品中,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因作品形式而异。小说、戏剧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散文、诗歌往往是直抒胸臆。所以,体会小说、戏剧的意境,应着重研究作品所刻画的形象特征;体会散文、诗歌的意境,应着重研究作者直接流露的感情.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是被压迫、被侮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深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是作者个性、才华、情感以及思想的结晶,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阅读教学中恰当引入“模糊”概念,探索模糊教学艺术,对学生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阐述了实施模糊教学的客观基础,主观条件和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实施深度阅读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情感深处,体验语文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张力与表现力,对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学涵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立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从不同角度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深度阅读的方式进行了阐述,旨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引导读书感悟的层次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以下分三个层次来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创设审美意境。文学作品的意境是作者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外界景物)融合为一的结果。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必须设法把学生带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教师应以强烈、饱满的感情范读文章,使学生受到感染,将作品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评判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笔者阐述了评判性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结合一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课例,交流探讨了评判性阅读策略在高中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一、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状况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仍受落后阅读观念的影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以及文学作品阅读方法中存在明显的缺陷。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语文教学上一直盛行的是“五大块教学法”。不管什么样的文体,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极大部分课文都属于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意境,塑造的形象,都渗透着想象。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必须凭借着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可行的途径,也是促进孩子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四年级下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极大部分课文都属于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意境,塑造的形象,都渗透着想象。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必须凭借着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可行的途径,也是促进孩子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四年级下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5.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正是文学作者驰骋想象的产物。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的思绪不受时空的限制而驰骋无边。这就使文学作品具有多层次、未定性的特征,其思想内蕴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蕴含在生动逼真的艺术意境中。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美的意境——和谐课堂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独创的,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美的意境与和谐课堂,教师与学生、情感与心灵的高度融合,使学生进人最佳的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17.
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充分利用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构建学生自己心中的文本意义,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树立“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核心。我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郭荣梅 《保山师专学报》2003,22(1):31-33,38
文学作品是主客观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从这个角度而言,虽同一景物也会引起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就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而一连串的语言就决定一篇作品的意境,作为欣赏者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也是一种解读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读诗须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所在,意境不鲜明的作品很难称为文学作品,至少不是好的文学作品。诗歌尤其如此。什么叫意境?顾名  相似文献   

20.
文学形象正如文学作品的灵魂,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作者是否塑造出了经典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中最常见、最理想、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高级形态——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作为其中之一的文学意境主要存在于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的独创概念。文学意境之所以能位列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之中,主要是因为它本身具备三个审美特征:表现上的情景交融,构造上的虚实相生和审美效果上的韵味隽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