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发展及其形态演变承载着城乡居民不同阶段的特定生产生活方式,其演变进程也清晰地对应着不同的城乡关系发展轨迹。“十二五”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设计、体制变迁、城乡关系等均呈复杂多元和动态化特征,其间的新型城乡形态同样含着城乡居民不同的行为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组织、政策制度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因素,并且与城乡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制度及其物质、能量、人员、信息交换等紧密关联。只有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和促进城乡科学发展,同时重视区别政府和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中国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才会具备坚实的保障体系和推进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学会2009年年会实行论坛制,安徽省社会学会主办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论坛。论坛就城乡一体化中的路径、社会保障与社区建设、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讨论。论坛上,既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研究成果的呈现,也有先进经验的总结、建设性意见的提出,展示了我国社会学领域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失衡一直是长期困扰中国和谐发展策略的问题,在十七大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将民生问题王放到一个相当高度的令人鼓舞的氛围里,城乡和谐发展问题无疑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社会命题之一。本文在追溯问题根源的同时,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力图从农业产业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通过法律法规固定下来的,也可称之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由此决定了要改变这种现象,离不开政府的意志与行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行为主体是政府,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则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中央前后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又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该文将中国社会中“乡村与都市”这对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放置在殖民经济的历史和中国国家性质变革的过程中加以考察。作者将知识分子的文化传播实践与中国社会空间政治的变迁历程进行联系和比照,从而说明“乡村与都市”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政治心态,也展现了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不同发展方向,及其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马克思城乡发展观勾勒出城乡关系的基本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并在分析城乡分离、对立及融合的成因条件基础上,演绎了实践辩证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为促进我国当前城乡和谐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斌 《文教资料》2010,(17):113-115
本文通过对2006年社会统计年鉴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分析,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城乡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但是教育发展未必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理解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渊源,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的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致力于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它包括城乡经济、空间布局、人口就业、市场发展、社会形态、制度设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相对均等化。新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劳动力、技术、资金、土地、信息、资源等要素在地域上相互邻近的城乡区域单元之间进行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实现三次产业链式联动发展新格局,使城乡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和新型城乡形态,使城市和乡村自然天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复杂统一体,最终实现城乡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系统的全面融合与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过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因此,要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质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将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是其中重要内容。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城乡统筹不等于城乡统一,从城乡统筹到城乡统一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实施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实践中,要确立正确理念,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乡村小学是中国教育最小的单元,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中国人口80%在农村,中国教育的大头也在农村。村小的质量提高了,中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就提高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关注村小的发展,在政策上扶持,在体制上创新,在财力上支持,探索出一条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西北陆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历史资料与现代西北陆疆若干城乡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古今中外城市发展轨迹和城乡一体化理论成果,提出中国西北陆疆民族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即以保障国家陆疆安全和平发展为前提,乡村牧场以农业、牧业为主导产业,城市以商业、工业和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城乡并重,最终实现族群和谐、城乡互补、边疆稳定的"小城大村"目标。需采取的具体途径是:公路铁路口岸所在乡镇与乡村牧场发展一体化与戍边相协调;所有边境县辖区乡镇与乡村牧场互补发展;避免县城、地州、省区城市过度城市化,走小城与大村并重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湖北省荆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农谷"旗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走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功经验主要有:高位统筹,健全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新机制;规划先行,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试点示范,构建城镇科学发展新体系;创新突破,开启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转移新进程;立足长效,共建生态幸福新家园。  相似文献   

15.
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中,城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本质,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目标是构建城乡教育新体制、新机制,最终目的是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城乡联动、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当前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近年宁波教育界格外关注的热门话题。“九五”以来,宁波市的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形势喜人,令人瞩目。经济增长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发展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激发了开拓创新的宁波人向一个新的“制高点”冲刺———推进城乡联动,促进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统筹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新机会 提供了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机会 近年来,职业教育一直在发展实践中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各地政府和办学机构也创造出不少有益的经验,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提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进行深入探索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口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城镇化加快发展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又凸显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为农民工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充分关注城镇化的城乡差别效应.要以城镇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综合改革,以城乡统筹为主线加快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以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努力开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一直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政策,并为此进行不懈努力。目前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很多,但焦点则是城乡义务教育的差别。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城乡教育差别的根源并不是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公平,而是城乡社会结构的差别以及制度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会过于分散导致教育资源分散,难以有效改善农村教育条件;而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民工子女进城学习,这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消除城乡差别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顺利渡过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目前山东省已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条件。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制度,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