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企图建立发达社会主义,结果是欲速而不达。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两种社会主义,必定要走两条不同的道路。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导致贫穷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改革与发展,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继马克思“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论断之后,邓小平依据我国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理论提出的新的科学论断。邓小平“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观点是建立在我国国情基础之上的,这一观点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深刻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有助于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总书记在“5 .31”重要讲话中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第一次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 ,对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研究社会主义理论时,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我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并且认为这个阶段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既是我们党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也对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所界定的“社会主义本质”,作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的明确回答 ,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体现着中国基本国情的现实要求 ,与党的基本路线相一致。“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 ,从理论层面隐含地规定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它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前苏联和建国后30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不断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是这一理论的形成阶段;从“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是它的进一步完善、丰富、发展阶段。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产生了且将继续发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基本立足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作为其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指引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具有团结民众、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激励机制,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唱响我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以质朴的语言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方向,正确地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主义分析,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关系中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反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基本方面,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胡锦涛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理论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胡锦涛和谐社会理论,是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按照逻辑关系从“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层次上展开理论说明;二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主要着眼于我国实际,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个时态上寻找理论基础;三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模式和存在问题出发,探索构建路径,提出不少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它既概括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又从理论上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客观上构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林风 《茂名学院学报》2001,11(2):4-6,15
目前有一些教材认为:列宁提出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是说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该文认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过滤时期,“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则是指共产主义,只有“没有牢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层次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我国“一主多元”的政治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明确了政治文化创新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指针,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观念在中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三种社会主义观念: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超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6.
张东荪“社会主义”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荪是现代史上一位标榜“社会主义”,实际主张社会改良的思想家。五四时期他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挑起“社会主义论战”;30年代上半期宣传国家社会主义;40年代下半期宣传民主社会主义,成为主张中间路线的代表性人物。张东荪的“社会主义”思想虽在本质上与科学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但某些见解包含着独立思考意识,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使我国宗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宗教界迈出了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一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论断,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发展,其内涵概括为“两个要求”与“两个支持”。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解放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消除两极分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以可能”?是必须直面和正视的理论问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即“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渴望达到的“生活世界”;“和谐运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追求的共同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反复实践、深化认识的最新成果 ,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