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说到丝绸之路,人们就会想到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的中华第一使臣——凿空丝绸之路的张骞,却鲜有人知道史上还有一位拓展丝绸之路的伟大功臣。他虽不是丝绸之路的凿空者,却是张骞之后拓展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人。明太祖、明成祖时期,明朝与四邻的贡赐贸易最发达,水路上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印度洋开辟了航线;陆路上则有他五次出使西域,为拓展丝绸贸易、建立明王朝对西域各国的统辖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与郑和都是明朝功勋卓著的  相似文献   

2.
<正>多年以来,我国史学家普遍认为: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带回中国。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途经大宛,亲见:"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汉使(骞)"取其实来,天子始种苜蓿、蒲桃"。蒲桃即葡萄。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太平御览》记载,西汉年间"离宫列观尽种蒲桃"。而当代考古学的发现却打破了这一史学定论。1980年,考古学家从河南商代遗址中,  相似文献   

3.
西域,汉代史籍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一大片狭长地带。自张骞“凿空”以来,不但政治上开始汉族与西域诸国的交往,遏制匈奴势力,稳定了边关,且西域诸国物产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同时,西域诸国绮丽多姿的音乐舞蹈也给汉族以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4.
大唐女服西亚风华梅中国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300年中,服饰发生了大的变革。这在相当程度上要寻源子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因为从此开辟了丝绸之路,尽管这条陆路运输线的存在还要更早。毛织物是由中国北方民族和阿拉伯一带生产,而后引进到中...  相似文献   

5.
作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交通路线,丝绸之路萌发于早期贸易的自发往来,在公元前2世纪晚期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后,转变为在中原王朝刻意经营下的自觉拓展。丝绸之路在唐代达到鼎盛,经由绿洲、草原和海上三大干线,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镜、茶叶和四大发明等传入西方,西方的珠宝、玻璃、金银器以及动植物等输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  相似文献   

6.
刘红 《华夏文化》2011,(4):30-32
张骞(?-前114年),西汉汉中郡成固(今陕西汉中城固)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外交家、中亚交通的凿空者,被中外士人推崇赞扬了两千多年。他的功业事迹在《史记·卫青传》、《大宛传》和《汉书·张骞传》中都有扼要的记载。  相似文献   

7.
提起大理古商道的形成和崛起,应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刘彻称帝时,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大夏(阿富汗)等地,见集市上卖有许多蜀锦、邛竹杖和朱提(昭通)银器,就问当地商贩:"这些商货从何而来."商贩答道:"是蜀滇马帮从中国贩运到身毒(印度),大夏商人又从身毒运到大夏来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古代丝路音乐交往的历史成就肇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商旅、文化的交流之路。在汉唐之际丝路兴盛的千余年间,伴随丝路商旅、宗教、文化的交往,音乐艺术也大放光彩,在乐人、乐器、乐律、乐曲、乐种的交流互鉴中取得了丰硕的历史成就。  相似文献   

9.
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的西域设置“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垦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  相似文献   

10.
香菜的妙用     
香菜具有一种独特的香味,中国人特别喜欢它,在《中国名菜谱》中,把它摆在很高的使用顺位上。你一旦习惯于它的特殊香味,就会喜欢得不得了,和葱、姜一样多多地用它。然而这种蔬菜的原产地远在地中海沿岸,古埃及拿它当药物用,后来传到中国和欧洲。中国是在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将香菜带回到中国来的,是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老蔬菜了。现在,不仅中国,连东南亚各地具有民族风味的菜肴中它也是不可少的作料。日本在公元927年出版的用汉文写的记载平安时代宫廷生活的古书《延喜式》,以及江户时代的食谱类书籍中,都有关于香菜的记载。后来,不知是因为香菜不合日本人的口味,还是因为它不适用  相似文献   

11.
唐高宗显庆三年平定西域,遣使者董寄生考察西域之山川地理、风俗民情,而后令许敬宗等据之编纂成《西域图志》六十卷,《西域图志》是唐高宗经营西域的产物,更是西域诸国归附唐王朝的见证;龙朔元年唐高宗派遣王名远出使吐火罗,王名远新撰《西域图记》,则是唐王朝对新归附的吐火罗地区的考察记录.  相似文献   

12.
刘明 《寻根》2022,(1):8-14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此后的汉朝基本实现了董仲舒所称的"殊方万里,说德归谊"(《贤良三策》第二策)的盛世景象.而大致就在同年,司马相如创作了最后一篇作品《封禅文》,似乎是从国家典制角度对此局面予以呼应.  相似文献   

13.
核桃小记     
在散淡如云的千里彝山,至今,还传流着这样一个谜语:"小小房子黑又窄,里面住着四个客."它指的就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核桃".核桃,古时称羌桃、胡桃.相传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得了树种,往返后种植于中原大地,后来,又慢慢地发展到华东和滇西南的.  相似文献   

14.
唐都长安的胡食□韩建武胡食是唐代都城长安对西域传入的各种少数民族食物的通称。它在当时长安十分流行,《旧唐书·舆服志》载唐代长安“贵人御馔,仅供胡食。”说起胡食的来源应追溯到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至今仍誉满中外的“丝绸之路”。由丝路传入中原的食物有胡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拥有辉煌灿烂的文明。中阿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友好使者张骞不畏艰险,两度出使西域,到达阿拉伯地区,为推动中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开凿于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和广州的阿曼苏哈尔号纪念碑,仍然屹立当年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两个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16.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思想家对其论述极多.而《老子》中对"道"的讨论,可以说是首开先河.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关注的问题多停留在人伦物理的层面上,到老聃的出现才将思想视野从'物'的世界提升到'道'的领域"(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但正如《老子》书中所言: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本书所引用《老子》原文均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为准.),人们对于道既看不见、听不见又摸不着.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古发现,丝绸之路史前即为中华民族先民与生活在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人们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之路。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断续、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为大规模、持续、官民结合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何妥是隋代著名的《易》学家。他曾历仕南朝梁、北周、隋,得南北学术之所长,《周易讲疏》即为其学术结晶。何妥之《易》学以义理为基础,兼用象数,杂以史论、政论和《礼》学,既融合了南北学术之长,也受到了"蜀学"之影响。何妥家族源出于西域粟特,他从家族浓厚的"胡风"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经学大家,其学术思想渐染了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在中古民族文化融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重要案例。地域熏习与民族遗传共同造就了何妥在中古经学史上的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物古迹与旅游的发展,历史悠久,关系密切。旅游离不开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借旅游发挥其作用,流传其历史,传播其信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古书《穆天子传》记载了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记载了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留传下古老佳话,传说其地点就在新疆的天池。周穆王可算得是中国最早的大旅游家了。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是又一位大学者的旅行家。司马迁写《史记》除利用大量文献档案简牍文书之外,还亲到许多地方考察旅游。西汉时期打通欧亚大道“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张骞,更属最早的中外旅行家。此后,从杨…  相似文献   

20.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因是"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于庄子"因是"问题的探讨较多,如李巍从立场问题对于"因是"进行研究,认为"所谓'因是',即主张一切观点、言论皆为因循特定立场的产物.(李巍:《立场问题与齐物主旨——被忽视的庄子"因是"说》,《湖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更有学者从"因是"所包含之义进行分析.本文则将对"因是"进行一个层级的探索,试图通过这一探索,使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特色形成一种融通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