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立体的文化现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民运会)价值取向是决定其发展的核心问题。民运会价值观的构建,应当基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这个整体的文化传统之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整体健康观、泛道德色彩、与农耕文化紧密结合和多元化个性的文化传统。原生态因素的保留和弘扬是民运会价值取向的基本理念;民运会与西方竞技运动格格不入的特质,决定了其在价值观上应当弱化现代体育的竞技特性,对于休闲娱乐的推崇则顺应了时代要求,因而具有潜在的普适价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多元化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民运会应当追求一种具有民族文化个性的竞技精神。  相似文献   

2.
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探讨整合型思维方式对竞技体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一)整合型思维方式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遗传基因、文化心理定势,具有极其广泛的渗透力、影响力。应继续发挥其在竞技体育中的积极作用;(二)对传统文化中给竞技体育及整个体育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的东西,应予扬弃;(三)在继承的同时,要借鉴、引进外国经验和西方文化的长处。使中国体育沿着民族传统、又不脱离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更加成功地走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3.
传统体育非竞技倾向探微--从中国古代球类运动兴衰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理性主义审美取向,是形成体育运动竞技倾向的动力之源。我国传统体育是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产物。由于中国古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模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造成了压抑非理性主义审美倾向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使得我国传统体育具有非竞技倾向特征。本文透过稍具竞技特色的中国古代球类运动的兴衰历史命运,探析中国传统体育非竞技倾向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现代舞龙运动的社会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舞龙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的结合,并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传统人文精神的载体。研究结果表明:现代舞龙运动具备传播传统文化、竞技体育及全民健身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竞技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高度组织化、仪式化、符号化和功利化的社会活动,不仅体现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还蕴含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精神内涵和传统文化。同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竞技文化也越来越表现出全球一体化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中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职业体育是在西方文化中孕育而生的,个体利益最大化是职业体育核心追求.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个体价值观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民主和个体本位缺失以及政府的绝对主导是延缓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主要羁绊.  相似文献   

7.
现代散打作为脱胎于传统武术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文章试图从传统文化"道"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散打,为散打运动的改革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为途径来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推广散打运动来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从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视角下,对中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职业体育是在西方文化中孕育而生的,个体利益最大化是职业体育核心追求.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个体价值观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民主和个体本位缺失以及政府的绝对主导是延缓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主要羁绊.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维系我国传统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西方竞技体育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大部分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面临着萎缩的困境,甚至面临着文化扭曲的危险.对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深入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机遇与现实途径,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对今后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竞技体育,和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体育作为一种让会化现象,必然会受到历史化传统的制约。因此,探寻中国传统化对竞技体育的影响,对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土壤,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思想,面对社会的发展、现代体育文化和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才能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更好地与世界体育文化接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与竞技篮球运动不一致的理念,用文化学的视角研究其具体对中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利于为中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研究认为:(1)"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思想各有与竞技篮球相冲突的,从而阻碍竞技篮球发展的方面。(2)"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对竞技篮球的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整体观、中庸观、道德观中,分别反映在与竞技篮球的创新的内在发展要求、对抗本质、竞技精神的背离上。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把握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提升其传承发展效能,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体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辨析得出体育强国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互促共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软实力,体育强国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硬支撑。研究阐释了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与传承路径,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职能定位是竞技文化:弘扬拼搏有为的民族精神;大众文化:提升全民健身健康水平;校园文化:彰显铸魂育人教育使命;产业文化:创造经济多元发展路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路径是突破地域传承:增加地域间文化交流共享;突破民族传承:增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突破文化传承:增强文化间融合传播赋能。  相似文献   

14.
魏平  张清  魏宁 《体育科学研究》2006,10(3):21-22,26
分析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差别和交融,以及两者对立统一的辨证认识,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指出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与竞技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体育与竞技,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寻求传承已成为当今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热点与难点.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涵在其表征上与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存在较大的差异,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体育与竞技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宏观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知识产权制度又存在适度兼容.因此,在二者兼容下,我国传统体育与竞技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为:建立传统体育与竞技的登记建档制度和集中管理制度;延长传统体育与竞技的保护期限;保障区域群体对传统体育与竞技的使用收益权和建立传统体育与竞技的"事前知情同意"与"利益分享"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分析中、西方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竞技体育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全过程,讨论了中国近、现代竞技体育在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构筑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基本思路。指出中华民族特色竞技体育的形成,既要吸收和引进西方竞技体育的先进理论和枝术,又要认真地总结我国近、现代竞技体育的实践经验,更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综合提炼出符合中华民族特性、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式的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17.
内家拳以佛道两家理论渗透融合为基础,以丹道、经络、阴阳为本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拳术的特殊的训练理念、习练方法、技击技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文化的深邃精微和独特性。但是在现有的武术竞技体制下日渐势微,逐步退化,挖掘、整理、继承、大力扶持和发展内家拳术已成为武术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强势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竞技化、市场化和校本化发展模式来应对与消解全球化危机。仔细审视和梳理现实状况,发现3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文化的断裂,由此可能会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学理上讲,断裂是由现代性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文化寻根来重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以消除现代性的后果和化解全球化危机。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西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差异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变迁的文化动因,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面对西部大开发应作出向代表西部民族文化符号、服务西部民族全民健身、走向国内国际竞技舞台三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新的文化选择与整合创新,实现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包含养生、健身、竞技、休闲、娱乐、教育等。本文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强大功能,寻找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点,进而深化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