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写下了不少忧国伤时、遣兴抒怀、思亲怀友的诗篇.透过这些诗篇,可以了解诗人流寓陇右时的生活、思想和情怀,也可从中审视杜甫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2.
乾元二年秋冬之际,杜甫在陇右生活的五个月期间,游历众多寺院,与赞公、阮昉等人交往密切,处于人生低谷期的杜甫受佛道思想影响较大,大有退隐山林寺院之情趣。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并借云鸟等意象抒发归去来兮般的舒畅心情,陇右是杜甫思想发生变化的转关之地。  相似文献   

3.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政治理想,其中亦蕴含着诗人的和谐社会理想.流寓陇右时期,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在其创作中表现得较为鲜明突出,其中消弭战乱、反对贫富不均、主张民族和睦和吟咏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共同构成了其和谐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陇右田园诗颇具个性化特征。研究这些田园诗,不仅可以领略陇右的田园风光美和田园风物美,也可借此了解诗人流寓陇右时的思想变化,还能审视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陇右思亲怀友诗在他的陇右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且独具特色.诗人将思亲怀友与忧国忧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概括了安史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因而,其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已超出了思亲怀友的狭小范围.  相似文献   

6.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对于诗人杜甫来说是极为不寻常的一年,"一岁四行役"的经历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陇右时期是他生活的转折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转型期。杜甫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个性,其价值和地位已为愈来愈多的人肯定和认可,而其成就的取得则和陇右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他的陇右之行和诗歌创作又对陇右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两者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探究,有助于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研讨和对陇右文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生命本原的胜利》(见《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一文中,我们曾指出,杜甫诗风,至秦州为一大变.接着还认为,这种转变来自于诗人有了一种强烈的生存危急之感.  相似文献   

8.
在杜甫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生涯中陇右时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其成就的取得有诸多的因素,其中陇右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陇右的独特自然风貌、胡汉民族浑融、文化多元情境及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对杜甫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激发了杜甫的诗兴,影响了杜甫山水诗的创作,陶冶了杜甫的心灵,升华了杜甫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杜甫秦州诗研究领域成果不断。已出版的专著,就有李济阻等的《杜甫陇右诗注析》、[1]高天佑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2]卜进善的《杜甫在陇右》、[3]天水杜甫研究会编的《杜甫陇右诗注译与评析》、[4]刘雁翔的《杜甫秦州诗别解》[5]等几部。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之中,刘雁翔教授煌煌五十万言,详注详解杜甫首秦州诗的《杜甫秦州诗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陇右的遣兴组诗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忧国忧民的疾呼,又有壮志难酬的诉说,还有思念亲人和故里的吟唱,表现了诗人在最艰难的时候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1.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寓居陇右.在这里,初期生活尚可.后来逐渐陷入困顿,年底前移家成都.在陇右生活的五个多月中,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17首诗,不但数量甚丰,而且有些篇章在艺术上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离开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眷西行,来到了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迫于衣食无着,只在同谷住了一个月,便奔赴成都。在寓居陇右的四个月中,杜甫共写下了117首诗。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思亲怀友的真情,也可以感受到杜甫同情关心弱者、富有正义感和勇于自责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大诗人杜甫先后流寓秦州、成州,创作诗歌一百一十多首,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在为后世留下丰富文学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疑问,如杜甫辞官西行的原因,在秦州及同谷流寓的情形,交游者赞公、杜佐等人的身份,流寓路线等等,都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这些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诗史互证,综合考述,实属必要。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杜甫西来秦州是因为罢官加关辅饥乱使然;南下同谷的主因不是秦州贫寒,而是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杜甫和赞公交游的地点只能在秦州而非同谷;杜甫西来秦州、南下同谷走的都是当时的官方驿道;"陇右诗"称"秦州诗"更符合实际情形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地域特征、历史演进、民族交往诸方面论述了“秦州边塞”之说;评析了杜甫秦州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论述了诗作沉而悲、郁而愤、悲而慨的风格美特点及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5.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辞官出行,开始了"飘泊西南天地间"的流寓生涯。从关中到成都,经历了"西越陇坂"、"寓居秦州"、"南下同谷"、"转徙蜀郡"四个阶段。结合实地考察,对杜甫陇右行迹及由此而生的纪念物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辞官出行,开始了“飘泊西南天地间”的流禽生涯。从关中到成都,经历了“西越陇坂”、“寓居秦州”、“南下同谷”、“转徙蜀郡”四个阶段。结合实地考察,对杜甫陇右行迹及由此而生的纪念物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17.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自华州弃官西行,流寓陇右(古代指陇山以西地区)。其间,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三个月时间,在同谷(今甘肃成县)不足一月。对杜甫陇右行踪游迹,历来注杜诗者各有所据,众说纷纭,近代学者论及时,往往摘引古注,很少亲往实地考察研究,以致讹传错抄,舛误甚多。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实地探访和查阅有关地方志、史料,对杜甫陇右行经地和诗中提及的地名作了初步考察探索,特略述如后,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杜诗研究者和文史学者。  相似文献   

18.
自然是诗歌永恒的写作对象和主题。天水独特的自然地理孕育了天水诗歌独特的个性品质,所以从自然视域中观照天水诗歌.是理解天水诗歌的一条有效途径。天水诗歌对于自然的自觉主动表现,杜甫陇右诗的示范是一种重要的经验参照,但在参照借鉴之外,时下诗人的主体作为亦是一种不应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高度的诗歌艺术成就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七月,杜甫辞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先到秦州,后到同谷(成县),寓居陇右约半年时间,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17首。千百年来,这些辉煌的诗篇不但增彩了天水厚重的人文积淀,也引起了后世历代学者的重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了推动杜甫诗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由四川  相似文献   

20.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官,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艰难跋涉,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的关中大地,翻越陇山边关,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开始了"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离开成州南行,年底到达成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创作上,却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生活道路的转折,思想追求的转折,诗歌创作的转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的成就和旺盛创造力,莫不与他人生这一转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